毕加索蓝色时期与玫瑰红时期的艺术风格差异

如题所述

1、线条

蓝色时期避开光感和深度的感觉,把人物结合成一种简单的图样,其中沉重,强烈而流动的线条,给人以不真实的、虚拟世界的印象。这种线条具有情感的重量。画家后来的作品大多具有这种富于表现力的线条的特点。

玫瑰红时期毕加索从后印象派色调的精细中重新发现形体上的大略简洁笔法,而这就是“玫瑰红时期”的典型画法。

2、颜色

蓝色时期以蓝色作为主调,一种说法认为是受法国画家莫奈和卡里埃的影响,认为这种色调加强了画面中的诗意成分。也就在那片单色的浅蓝、粉蓝、深蓝、湛蓝中,毕加索开始走上他的成功之路。  

玫瑰红时期柔和的粉红色调开始渗透到他的画布上的单一蓝色中去,很快成为他画布上主要的颜色。那种暖洋洋的、娇滴滴的玫瑰红色代替了空洞抽象、沉重抑郁的一片蓝色。

3、人物

蓝色时期是毕加索对现实生活关注的时期,他还没有脱离普通群众太远去追求某些哲理性强于艺术性的表现。那时候的蓝色,是贫穷和世纪末的象征,于是作品多表现一些贫困窘迫的下层人物,画中的人物形象消瘦而孤独。

玫瑰红时期青春和爱情活生生地出现在画面上,人物形象往往是一些富有青春美或是魁梧的人。"玫瑰红时期"就这样开始了,毕加索的油画进入了完全新的世界,一个与流浪艺人和杂技演员接轨的世界,于是也有人称之为"马戏团风格"。

4、创作状态

蓝色时期是1900—1903年,毕加索处在人生的低谷,生活态度失落低迷。其作品常以蓝色为主调,加强了忧郁和悲哀的气氛。

玫瑰红时期是1904—1906年,粉红色时期,毕加索遇见自己的爱情。1904年春,毕加索在巴黎蒙马尔特区永久地定居下来,随着他迁居巴黎、与菲尔南德•奥里威尔的同居,他的蓝色风格时期也宣告结束。 

扩展资料:

两个时期的代表作

蓝色时期:《人生》

这幅画表现了人的一生就是为了完成生命的延续。

画中,相依的男女,都以一脚着地,一脚尖着地的姿势,似乎预示着人生中的小心翼翼,不敢把自己的全部放到一个地方。又好像再表达恋爱中的若即若离,即使两人赤裸相对依然避免不了,他们是两个人。  

旁边的少妇抱着孩子面无表情,绝望地看着他们,好像一个妻子,看见爱人怀中有另一个人,男子兰花芊指,指向少妇,像一种无力的警告,又像一种苍白的挽留。少妇怀中的孩子,是安静的,他不知道外面所发生的一切,好像一切都于他无关。       

整幅画,让人充满想象,就好像人生的过程,充满着变数,又好像生活当中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有时候你无法理解对方的行为和想法。画中的男人形象是毕加索的一个好友,他在巴黎自杀了,毕加索好像要通过这副画来表达,他不理解好友的行为,和对好友的怀念。

玫瑰红时期:《马戏演员之家》  

画的是一位演员在摇晃着他那干瘦的胳膊,向观众做着手势。他的身上穿一件镶有蓝边的粉红色衣服。蓝色尽管没有褪尽,但柔和的粉红色已经成了主要色调。此后,小丑和马戏团演员也成了毕加索这一时期经常描绘的对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毕加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14
蓝色时期

(1900—1903年 人生的低潮)
1903年的冬天,毕加索来到巴黎,寒气逼人,毕加索连取暖的钱都没有。为了抵御夜间的寒冷,毕加索不得不烧画取暖。熊熊的火焰吞噬了毕加索的素描和水彩画,也吞噬了毕加索的自信。他曾怀疑自己作品的价值,怀疑自己所走的道路。
  这期间他的创作被称为"蓝色时期",是他第一次形成自己的风格。避开光感和深度的感觉,把人物结合成一种简单的图样,其中沉重,强烈而流动的线条,给人以不真实的、虚拟世界的印象。这种线条具有情感的重量。画家后来的作品大多具有这种富于表现力的线条的特点。这些特点是从观察人的动作和姿势中得到的。这一时期也是毕加索对现实生活关注的时期,他还没有脱离普通群众太远去追求某些哲理性强于艺术性的表现。那时候的蓝色,是贫穷和世纪末的象征,于是作品多表现一些贫困窘迫的下层人物,画中的人物形象消瘦而孤独。至于为什么毕加索会采用蓝色作为主调,尚没有确定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是受法国画家莫奈和卡里埃的影响,认为这种色调加强了画面中的诗意成分。也就在那片单色的浅蓝、粉蓝、深蓝、湛蓝中,毕加索开始走上他的成功之路。
  《悲剧》
  我看见三个人,孤独、消瘦,目光低垂。男人须发蓬乱,蜷缩着肩,似乎很冷。女人默默忍受的神态,显示出无助又无奈。只有男孩张着手,有些犹豫,似乎想索要什么。另一只手无力地搭在父亲身上。三个人都赤着脚。此时,不知薄暮还是清晨。从大海深处,微微泛起惨白色的水波,发出悲哀寂寥的回声。
  这似乎是一家三口的悲剧。我不知道他们遭遇了什么,有哪些艰难困苦。更不知道这家人将怎样面对未来的生活。其实,这不仅是一家三口的悲剧,更是画家的悲剧,是西班牙乃至整个欧洲社会动荡生活贫穷落后的悲剧,是世纪交替时期一代人痛苦沉沦的象征。
  《人生》
  看这幅画好像是要说人的一生就是为了完成生命的延续。
  画基本都是用人来构图,整幅画中都是人,似乎,毕加索觉得,人的一生是离不开人,也离不开男人,女人。画中,相依的男女,都以一脚着地,一脚尖着地的姿势,似乎预示着人生中的小心翼翼,不敢把自己的全部放到一个地方。又好像再表达恋爱中的若即若离,即使两人赤裸相对依然避免不了,他们是两个人。
  旁边的少妇抱着孩子面无表情,绝望地看着他们,好像一个妻子,看见爱人怀中有另一个人,男子兰花芊指,指向少妇,像一种无力的警告,又像一种苍白的挽留。
  少妇怀中的孩子,是安静的,他不知道外面所发生的一切,好像一切都于他无关,他安详地躺在母亲温暖的怀抱中,他不会理解母亲心中的绝望,好像这就是人生的另一个角度。
  整幅画,让人充满想象,就好像人生的过程,充满着变数,又好像生活当中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有时候你无法理解对方的行为和想法。画中的男人形象是毕加索的一个好友,他在巴黎自杀了,毕加索好像要通过这副画来表达,他不理解好友的行为,和对好友的怀念。其作品常以蓝色为主调,加强了忧郁和悲哀的气氛。

玫瑰时期

(1904—1906年 粉红色时期,遇见自己的爱情)
1904年春,毕加索在巴黎蒙马尔特区永久地定居下来,随着他迁居巴黎、与菲尔南德•奥里威尔的同居,他的蓝色风格时期也宣告结束。柔和的粉红色调开始渗透到他的画布上的单一蓝色中去,很快成为他画布上主要的颜色。那种暖洋洋的、娇滴滴的玫瑰红色代替了空洞抽象、沉重抑郁的一片蓝色。青春和爱情活生生地出现在画面上,人物形象往往是一些富有青春美或是魁梧的人。"玫瑰红时期"就这样开始了,毕加索的油画进入了完全新的世界,一个与流浪艺人和杂技演员接轨的世界,于是也有人称之为"马戏团风格"。在这时,毕加索的声望使他得到了与众多女人接触的机会,在这个充满欲望和希图的时代,他用公牛一般的意志统辖着他的女人们 。
  毕加索从后印象派色调的精细中重新发现形体上的大略简洁笔法,而这就是“玫瑰红时期”的典型画法。
  这是毕加索24岁时画的一幅画,画中年轻的巴黎男孩被毕加索称为“小路易”,他常到毕加索的画室消磨时光,毕加索以他为模特创作了这幅《拿烟斗的男孩》。画中的“小路易”穿着蓝色的工作服,左手拿着烟斗,头戴花环,背景是两大束花,看上去颇有几分中国画的味道。
  《马戏演员之家》
  画的是一位演员在摇晃着他那干瘦的胳膊,向观众做着手势。他的身上穿一件镶有蓝边的粉红色衣服。蓝色尽管没有褪尽,但柔和的粉红色已经成了主要色调。此后,小丑和马戏团演员也成了毕加索这一时期经常描绘的对象。
1906年 结识野兽派大师马蒂斯,为美国作家兼收藏家菖楚·斯坦因画像,《斯坦因画像》是毕加索从“玫瑰时期”跃入“立体主义”的跳板;

比较而言蓝色时期处于低谷,所以画作基调低沉;而玫瑰时期则以暖色调为主。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8
史学上不得不把毕加索浩繁的作品分为不同的时期——早年的“蓝色时期”、“粉红色时期”、盛年的“黑人时期”、“分析和综合立体主义时期”(又称“立体主义时期”)、后来的“超现实主义时期”等等。

一、蓝色时期
1900年毕加索来到巴黎,并在1904年定居在那里。这期间他的创作被称为"蓝色时期",是他第一次形成自己的风格。这个时期作品背景蓝,人物蓝, 头发、眉毛、眼睛皆蓝,蓝色主宰了他一切作品,背景简化(《熨烫衣服的人》),避开光感和深度的感觉,把人物结合成一种简单的图样,其中沉重,强烈而流动的线条,给人以不真实的、虚拟世界的印象(《两姐妹》)。这种线条具有情感的重量。画家后来的作品大多具有这种富于表现力的线条的特点。这些特点是从观察人的动作和姿势中得到的。这一时期也是毕加索对现实生活关注的时期,他还没有脱离普通群众太远去追求某些哲理性强于艺术性的表现。那时候的蓝色,是贫穷和世纪末的象征,于是作品多表现一些贫困窘迫的下层人物,画中的人物形象消瘦而孤独。至于为什么毕加索会采用蓝色作为主调,尚没有确定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是受法国画家莫奈和卡里埃的影响,认为这种色调加强了画面中的诗意成分。另一种说法则认为,毕加索之所以偏爱蓝色是因为它代表着忧郁。也就在那片单色的浅蓝、粉蓝、深蓝、湛蓝中,毕加索开始走上他的成功之路。

二、粉红时期
毕加索从后印象派色调的精细中重新发现形体上的大略简洁笔法,而这就是“玫瑰红时期”的典型画法。
1904年春,毕加索在巴黎蒙马尔特区永久地定居下来,随着他迁居巴黎、与菲尔南德·奥里威尔的同居,他的蓝色风格时期也宣告结束。柔和的粉红色调开始渗透到他的画布上的单一蓝色中去(《扇子女人》),很快成为他画布上主要的颜色(《花篮女人》)。那种暖洋洋的、娇滴滴的玫瑰红色代替了空洞抽象、沉重抑郁的一片蓝色。青春和爱情活生生地出现在画面上,人物形象往往是一些富有青春美或是魁梧的人。"玫瑰红时期"就这样开始了,毕加索的油画进入了完全新的世界,一个与流浪艺人和杂技演员接轨的世界,于是也有人称之为"马戏团风格"(《马上的姑娘》)。在这时,毕加索的声望使他得到了与众多女人接触的机会,在这个充满欲望和希图的时代,他用公牛一般的意志统辖着他的女人们(《玫瑰色的裸女们》)。

三、黑人时期
1905年下半年,与奥里威尔关系破裂后,毕加索进入了他的第一个古典主义时期,表现出他对艺术形式无休无止的探索(《土耳其装束的夫人》)。他预示着毕加索艺术思想中的一个新的倾向,他追求古典式的单纯线条,匀称和永恒的和谐。粗大的造型如同雕像一样简练,没有偶像的背景和与主题无关的任何细节(《立着的裸女》)。造型人物,开始带上了某种几何形的棱角和简化了的结构,不再用什么玫瑰色和淡蓝色,而是用简朴的褐黄色;与此同时,又有力图强调和保持画面的平衡感。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