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阳货欲见孔子可以看出孔子是个怎样的人

如题所述

阳货欲见孔子
【原文】 『17.1』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矣。”

【译文】 阳货想见孔子,孔子不见,他便赠送给孔子一只熟小猪,想要孔子去拜见他。孔子打听到阳货不在家时,往阳货家拜谢,却在半路上遇见了。阳货对孔子说 :“来,我有话要跟你说。”阳货接着说:“有才能却怀着不用而听任国家迷乱,这可以叫做仁爱吗?”阳货自答:“不可以。”阳货说:“喜欢参与政事而又屡次错过机会,这可以说是聪明吗?”阳货又答:“不可以。”阳货说:“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年岁是不等人的。”孔子说:“好吧,我答应你,去做官了。”
【评析】 阳货是孔子在政治上非常鄙视和反对的“乱贼臣子”,孔子不愿意与其交往,更不愿意去他手下做官。但是却屈于礼制的要求,不得不在接到阳货送来的礼物之后回拜他。可见这样的礼制本身就是有缺陷的,孔子明明知道这是阳货的计策,还要去,是为不明智。孔子内心根本就不想去见阳货,所以故意选择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拜访,这样种行为本身是不诚实,是一种虚伪。“邦无道则不仕”是孔子学术的一个重大原则,可是面对阳货对这一原则的批判,孔子居然被驳斥得哑口无言,连声称是,可见,孔子主张的这一原则是多么软弱无力。事实上,从孔子为管仲的行为辩护,以及孔子面对弟子的反对和质疑还要坚持去为谋反的公山弗扰的手下去做官,都可以看出孔子对“邦无道则不仕”这一原则,是自相矛盾的。
【评析】 也有人认为上面的解释似乎对这一章的意思没有完全的理解,而且对相关历史也缺乏一个准确的了解。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元代胡炳文《四书通》中对这一段的认识:“此一事耳,而见圣人之一言一动皆时中之妙。阳货欲见孔子而遽见之,非中也;既有馈而不往拜之,非中也;不时其亡则中小人之计,非中也;不幸遇诸途而又避之,则绝小人之甚,非中也;理之直者其辞易至于不逊,非中也;辞之逊而或有所诎,非中也。圣人不徇物而亦不苟异,不绝物而亦不苟同,愈雍容不迫而愈刚直不屈,此其所以为时中之妙也。”我觉得这一段的解读非常好,孔子行事处世中的智慧和高明之处,无不尽数展现。其既能坚持自己原则又能睿智处事的精彩形象放在今天,依然很有教育意义,令人佩服。所以仁者,一定是有大智慧的人。 另外,阳货是孔子在政治上非常鄙视和反对的“乱贼臣子”,孔子不愿意与其交往,这是对的,然而孔子仕鲁,已在阳货失势之后,所以上面自相矛盾之说亦不成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1-15
孔子是个;安贫乐道,乐观向上的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