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知道面汤的配方

如题所述

“老苏州”的汤面情结
常忆起小时候,天不亮便跟着老人去巷子口的小面馆,等待简轿开门,乐此不疲地吃“头汤面”,那虔诚的心态,宛如教徒朝圣。所谓的“头汤面”,不过是早晨用第一锅清水煮出的面条,没有碱味,口感清新。为什么汤面能对苏州人有如此大的吸引力?我想,这已经成为“老苏州”们心中一段难以抹去的情结。
苏州人的一碗汤面,早已超越了一顿简单的早餐范畴,深深地融入了“老苏州”们的生活。吃面成了每天必须完成的任务,也是一件充满乐趣的事情。
早些年,一进面馆,便能听到跑堂嘴里唱出一串专业术语:“诶——来哉,三号台老面孔,三两蟮丝面,要龙须细面,清汤、重青、重浇过桥……”这充分展示了苏州人对面的要求极高,精细到了极点。或许你不懂这些“术语”的含义,让我慢慢解释:宽汤是指汤多面少,紧汤则相反;重青是指多放蒜味,免青则免之;重面轻浇是指面多浇头少,重浇轻面则相反;过桥是指浇头用另外的盘子盛放,不浸于面中,分开享用。这些要求,老吃客们一般都会事先告诉跑堂的,可以说是面面俱到,一丝不苟。
汤面最重要的自然是面条。细白的面条整齐地盛满一大碗,绿色的蒜叶散落于面条上,或漂浮于汤水中,这一青一白的色泽,光看就会让人垂涎三尺。更别提“哧溜”一声吸入口中的柔软感觉了!至于浇头的种类,也非常丰富。焖肉、炒肉、排骨、虾仁、爆鳝、香菇炒素、辣酱素交等等,既可单点,也可双浇、三浇、任意自选。其中最重要的浇头,莫过于焖肉了。老吃客们都知道,一家面店的面怎么样,从制作一块小小的焖肉的工艺,便可看出个大概。因为焖肉是最主要的汤面配菜,多选用“三精三肥”的五花大肉,切成片状,由文火加老汤慢慢炖制,口感肥而不腻。焖肉浸于面汤中,肥肉呈半透明状,似溶非溶,瘦肉细嫩,绝不塞牙。更重要的是,焖肉焖出来的肉汁,是面汤的一味重要调料。
说到面汤,可又是大有文章。苏州人将苏式汤面的汤比作其灵魂,是大不为过的。各家大小面食店都将汤料的配方视作传家之宝,秘不外传。据我亲自“侦窥”,也只能说个大概:面馆里的吊汤和饭店里的烧高汤一样,是一点不能含糊的,常年用蹄膀加上做爆蟮余下的蟮骨,以及各种自制秘方的调料,以文火慢熬而成。配上焖肉的原汁,再加上熟猪油,汤色透明如琥珀,不见任何杂质,喷香扑鼻,鲜香适中,鲜美无比。
汤准备好了,下面就是功夫了。一般一碗面所需的面条,师傅一把便能抓准,投入大锅,涌一下,加冷水,再涌一下,用抓篱捞拨成形,朝空中掼两掼,将面卷紧,看这面,立即像用牛角木梳梳好一样的,整齐划一,团而不拧。师傅用抓篱把面在空中连掼两掼,是因为不洒脱落面水,面汤就走味,面条不团紧,汤水就会很快涨干,所有操作,全都为口感而考虑。此时面放入汤中,只见红油汤中——雪白的龙须面整齐摆放其中,中间耸起,视之如鲫鱼之背;撒上些葱花蒜叶,就是一碗即能吸收汤水,又有硬张吃口的“阳春面”。苏式汤面还有“三烫”的特点:面烫,捞面时不在水中过水;汤烫,配制好的面汤放在铁锅中,用余火焖煮,保持其温度;碗烫,碗洗净后,放在沸水中取用,不仅保暧,还消毒卫生。因此,苏式汤面即便在数九寒冬,食之也能冒汗。
也许有人要惊叹,吃一碗面要这么挑剔啊!而“老苏州”们不仅乐此不彼,而且吃还有花头经呢,如何吃面,方法上也极有考究:一碗焖肉面上桌,先挑和面条,将冷肉压于面下,然后啜汤,吃面。因为龙须面吸汤,浇头与汤的味道便在其中了。而且“老苏州”们非得在三、五分钟内把面吃完为好,这样才是原汁原味。如果吃吃停停、拖长时间,碗中面条吸汤过多,便如浆糊一般,食之味同嚼蜡;汤中溶下面糊味,喝下也大跌胃口。
记得在高中时,苏州电视台评选出了“苏州十碗面”,可学校只有每周五的中午才不用上午自修,嗜面如命的我竟花了整整大半个学期的周五午休时间,才一家家地寻觅品尝完这十碗名面。而我们家隔壁的陈老伯,却几十年如一日,始终钟情于巷子口那门面一点也不起眼的小面店,这也许就是他的情结。在每个“老苏州”们的心中,肯定都有着自己不同的汤面情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