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实验

如题所述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实验介绍如下:

实验材料:烧杯、玻璃棒、食盐、沙子、热水、冷水。

实验步骤:

用药匙取出一份食盐,将其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观察食盐在水中溶解的现象。

将剩余的食盐倒入另一个烧杯中,加入热水,用玻璃棒搅拌,观察食盐在热水中溶解的现象。

将烧杯中的热水倒掉,加入冷水,再用药匙取出一份食盐,将其放入盛有冷水的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观察食盐在冷水中溶解的现象。

实验结论: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温度、溶剂种类等。

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叫做这种物质的溶解性。物质的溶解性跟溶质和溶剂的本性有关。人们曾根据经验总结出“相似者相溶”的规则来描述物质的溶解规律。例如,食盐易溶于水而难溶于汽油,油脂难溶于水而易溶于汽油。但这个规则不能概括许多事例。

例如,甲醇和苯、水和二甲基甲酰胺、苯胺和二乙基醚、聚苯乙烯和氯仿等组物质,虽然它们的分子结构不相似,但在室温下都能互相混溶。又如,聚乙烯醇不溶于乙醇,醋酸纤维不溶于乙酸乙酯,聚丙烯腈不溶于丙烯腈,四氯化锡在苯中比在四氯化碳中更易溶解等。因此,人们根据分子的极性来估计物质的溶解性。

这就是非极性溶质易溶于非极性溶剂,极性溶质易溶于极性溶剂;而非极性溶质较难溶解在极性溶剂中,极性溶质较难溶解在非极性溶剂中。溶解性通常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或不溶等粗略概念表示。

通常把在室温(20℃)下溶解度大于10g/100gH2O的物质叫做易溶物质,溶解度在1~10g/100gH2O之间的物质叫做可溶物质,溶解度在0.01~1g/100gH2O之间的物质叫做微溶物质,溶解度在0.01g/100gH2O以下的物质叫做难溶物质。

习惯上把难溶物质又叫做不溶物质。例如在20℃,碳酸钙的溶解度是0.0013g/100gH2O,它属于不溶物质。实际上溶解是绝对的,不溶解是相对的,绝对不溶解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