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皆空这个是那句话里面的?

有类似这样的佛教有关于表达一切皆是空的语句么?最好要易懂的,别太深奥

心经》中讲到:五蕴皆空。五蕴是构成世界的要素,五蕴皆空引申出了“一切皆空”。

五蕴
构成凡夫世间的要素者,名五蕴或五阴:
①色蕴:——包括自身的眼、耳、鼻、舌、身等五根,以及反映自身而起感受作用的色、声、香、味、触的五境。这是构成自我观念的物质要素,也即是自我存在的主观的身体及客观的环境。
②受蕴:——此为对于五境的接触,所生起心理上的感受作用,即是当身体的五根(五种官能),和其所在环境中的事物,发生了感触的心理活动。
③想蕴——此为由感触而变成接受的心理活动,例如与顺境接触所感到的欣乐,与逆境接触所感到的悲苦,即是心理上的受取作用。
④行蕴——此为产生了苦乐感受的受取作用之后,接着生起的贪欲、嗔恶,或与之不相关涉的其他心理活动。通常的情况,总是对于可悦的事物,起食欲心;对于不可悦的事物,起嗔恶心,但是也有觉得无关痛痒的,或因甲境而想到乙境上去的。
⑤识蕴——此为更进一步,对于所接触的境物,了别识知,即是意念或意识的活动,也即是心的主体。前面的受、想、行三蕴,是心体的现象,识蕴才是心的主宰。故也可将受、想、行的三蕴,称心王所有之法,识蕴便是心王。凡夫众生的生生死死,生来死去,死去生来的主体,便是这个被称为识蕴的心王。一般人称之为灵魂,但是,佛教不称为灵魂,而称为识,因为,识和一般人所说的灵魂,观念颇有不同,灵魂好像是固定不变的,所以普通人把人的生死,比作搬家,从破了的老家,搬进新建的家,屋子虽换了,住屋的人却未变换。至于佛教所说的识蕴,乃是随着各人的善恶行为,经常都在变化不已的,因为,人的善恶行为,不是让什么天曹地府的神明记在生死簿中,而是随时积储在各自的识蕴之中,再根据善恶的轻重类别,感受不同的生死果报。
可见,以上五种构成凡夫众生之自我存在的要素,乃是物质世间和精神世间的综合,从这观点来看佛陀,他既非唯物论者,也非唯心论者,而是心物合一论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6-05
比如有人,用笔,纸,墨水,这些东西合在一起使用写字。而这纸当中,本来没有字,因为没有字,所以借助多方因缘和合,才有字。如果本来就有,何必需要其他因缘?又如同青色和黄色,混合在一起成为绿色,应该知道,在青色里没有绿色,黄色里也没有绿色,只有青色黄色混合,以因缘相合的缘故,才生出绿色。又,好像众生,需要吃饭才能延续生命,而这饭里,本来没有命,如果饭本来就有命,那么没吃饭以前,饭应该就是命。所以应该知道,一切的法,都没有自性。因为没有自性,所以说空。
第2个回答  2011-01-12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金刚经》
思想最高的境界就是无欲望
因为欲望的最高境界就是没有欲望,
其实没有欲望也是一种欲望。
有欲望不能实现是一种痛苦,
要追求没有欲望又何尝不是一种痛苦。
一旦开始了过程就注定会有结果,
当结果尘埃落定,
再美的过程留给你的不外乎两种回忆。
一种仍旧是美好,一种却是永恒的痛苦。
而美好或痛苦的程度又取决于结果的性质。
过程越长,会美得眩目,或痛得撕心。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