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意失荆州

如果荆州让魏延来守 关羽守汉中 大家觉得如何?

1、关羽和魏延,地位不同,不会易地而处

论资历,魏延只是刘备亲兵出身,后期当上汉中太守后才一鸣惊人,先前地位不如赵云等人;荆州对于蜀汉来讲,是“半壁江山”,战略地位甚至更胜益州,按理说不该也不可能交给魏延。

刘备采纳庞统的建议,出兵去夺取益州,要留一个人守荆州,当时留下的人很多,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他们都留下来了。后来刘备打益州的时候兵力不够,把诸葛亮、张飞、赵云都调到前线,最后留下是关羽。那么留的这个人对不对?至少可以肯定地说,当时的情况下是对的。为什么是对的呢?因为关羽这个人,作为留守荆州的人选,他有三个优点:
第一是忠诚,这个不要论证了,这个大家都承认的,关羽绝对对刘备是忠诚的;
第二是能干,关羽历来有独当一面的能力,我们读《三国志》就可以发现刘备不分兵则已,一旦要分兵就是自己带一支军队,关羽带一支军队,关羽从来就是独当一面的;
第三呢,内行。守荆州,要会带水军,刘备集团是北方来的军事集团,水军将领的人选一直是很困难的。但是关羽就有这个本事,虽然是北方人,他一到了南方,马上就能够训练和率领水军,这说明关羽确实是有能力的。
当时刘备败走当阳的时候,就是关羽率水军来接应嘛,后来赤壁之战的时候刘备这边的兵力也是关羽的一万水军和刘琦的一万人马。这样一个人选来都督荆州是再合适也没有了。

当然,关羽有关羽的问题,就是他的性格,狂妄自大、爱戴高帽子。可是这个毛病魏延也有啊!魏延后来蜀汉方面是最牛的,大概也就是在诸葛亮面前他可能收敛一点,在其他人任何人面前都是趾高气扬,因为他本事大、功劳大,把谁都不放在眼里。那么其他的人也因为这个原因对魏延也是客客气气,让他三分,魏延要跋扈一下,人家就让一让。只有一个人不肯让,就是杨仪。杨仪可能是一个书生,他还是有点书生意气,我凭什么就给你这个武夫让三分呢?偏不让。于是魏延就恨得不得了,居然就你这小子不把我放在眼里。于是两个人势同水火,水火不容,水火不容到了什么程度呢?两个人不能坐在一起说话,坐在一起说话就要吵,每次随便提到什么问题两个人就要争,争论到激烈的时候魏延就把刀拔出来,然后就在杨仪的脸上比划;杨仪就痛哭流涕,《三国志》的说法叫做“泣涕横集”,就是眼泪鼻涕横着满脸都是,哭得五花六道,泪人似的。最后,诸葛亮去世,魏延、杨仪两个人就祸起萧墙,这难道不是魏延性格的问题吗?(当然,不能全怪他,但是一个巴掌拍不响,魏延肯定也有责任)

2、至于失荆州,其实差不多,历史有其偶然,也有其必然,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刘备想同时保有荆州、益州,其实不大可能。荆州、益州中间是什么地方?长江三峡。行军很不方便,一旦有事,极难救援;历史上,除非统一天下,割据的政权,很难同时保有两湖和四川。

关羽虽然是“大意失荆州”,有“一时疏忽”的成分在其中,但是归根结底,这是一个必然发生的事情。

孙权集团曾多次派人向刘备讨回荆州,但都无功而返。但事实上,荆州是曹、孙、刘三家都想要的兵家必争之地,谁都不会放弃对荆州的争夺。在孙权集团这边,原来极力主张联合刘备的鲁肃去世后,接替鲁肃的是新一代的领袖吕蒙,而吕蒙是主张“吞刘自大”的。因此,吕蒙接任后,孙权集团“吞刘自大”的呼声日益高涨,荆州的问题也就显得非常紧张、非常敏感。

关羽是一代名将,但却不是政治家,对于政治问题缺乏必要的敏感。

拿下荆州对于孙权集团来说至关重要,它可以使孙权的势力从江南向长江上游伸展,同时也可以解除上游对孙权的威胁。孙权曾派人屡次索要荆州,刘备拒不归还,这使得两家的关系急剧恶化;但是东吴大都督鲁肃是主张维护孙刘联盟的,而且鲁肃在前线和关羽两军相对的时候,做了很多的工作,不希望两家翻脸。同时远在成都的诸葛亮也是主张维护孙刘联盟的,因此两家一时还没有开打。

建安二十二年鲁肃去世,吕蒙接任了东吴大都督。吕蒙就向孙权密呈计策,说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对抗曹操是不是一定要依靠关羽?
因为这就是鲁肃的主张嘛,说曹操是更凶恶的敌人,为了对付这个更凶恶的敌人,我们对关羽得好一点,得靠着他。吕蒙说,未必。吕蒙对孙权说,主公完全可以派孙皎据守南郡,潘璋进驻白帝,蒋钦率军一万在长江上游弋,末将自己为主公前据襄阳。只要有这样一个战略部署,我们还怕什么曹操(何忧于操),又何必一定要依靠关羽呢(何赖于羽)?这是第一点。

第二个问题:关羽是否可靠?吕蒙说靠不住。吕蒙说,关羽君臣,(实际上就是指刘备、关羽这一伙人)巧取豪夺,反复无常,根本就靠不住,绝对不是我们的依靠对象,也绝不可以视为自己人(不可以腹心待也)。他们是迟早要和我们翻脸的。之所以现在还没有对我们下手,只不过因为主公您神武圣明,末将等人也还活着。如果现在不先发制人,那么,等我们这些人都呜呼哀哉了,还搞得定吗?所以关羽是靠不住的。

孙权认为很对,但是孙权还有一个问题,于是孙权就和吕蒙说:你看,我们是先打徐州呢,还是先打荆州?吕蒙说,徐州好打,拿下徐州并不成问题,但是守不住。因为徐州这个地方一马平川,是北方的骑兵纵横驰骋的战场,我们拿下了徐州,今天拿下,明天曹操就派人来夺,我们没有个七八万人你别想守住。不如去打荆州,荆州既能够拿下,我们也守得住。孙权说,好。于是定下了这样一个战略目标——拿下荆州。

建安二十四年的七月份,关羽发兵攻打襄阳和樊城,这就是著名的“襄樊战役”。吕蒙“白衣渡江”,从背后袭杀了关羽,夺取了荆州。

3、夺取荆州是孙权必须做的。

这一点刘备集团应该想到的,就是刘备一旦拿下了益州,荆州的压力会变得空前巨大。因为刘备有南郡,或者有荆南四郡的时候,他的力量还很弱小,孙权还可以不紧张。你把蜀郡和汉中都拿下,整个长江上游都是你刘备的,孙权肯定紧张。这一点,刘备集团的人应该预料到,但是没有预料到。等到关羽丢失了自己的生命,也丢失了荆州的时候,刘备就感到紧张了。荆州是丢不得的,必须把被孙权夺去的荆州再夺回来,于是才有了“夷陵之战”。

荆州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战略基地,对刘备来说,从荆州北上可以经襄阳攻打许昌,东下则可以直捣吴国的腹地;对孙权来说,它可以使孙权的势力从江南向长江上游伸展,同时也可以解除上游对孙权的威胁。这样一个地盘,大家都是必争的。

4、东吴“联刘抗曹”的战略方针已经改变,孙刘同盟破坏是早晚的事,也是必须的事。

孙权和曹操的勾结,不但出乎关羽的意料,也为许多人所想不通。孙权和曹操不是敌人,和刘备不是盟友吗?怎么会和曹操化敌为友,和刘备反目成仇?其实,在多边政治关系中,从来就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敌人可以变为朋友,朋友也可以变为敌人,全看利益所在和形势如何。赤壁之战时,曹操是最大的威胁,当然要和刘备联盟。但现在,刘备在“接”得南郡,夺取益州,据有汉中之后,又占领了房陵(今湖北省房县)和上庸(今湖北省竹山),刘备的地盘已经越来越大,而且连成一片。如果关羽再拿下襄阳、樊城,对江东的威胁就大了。作为一个长江下游的地方割据政权,江东集团绝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刘备和关羽在自己的上游越做越大。这已经不是“吞刘”以“自大”的问题,而是“扼刘”以“自保”的问题了。

所以,不管是关羽,还是魏延,其实差不多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8-23
大意失荆州三国时期,诸葛亮派关羽镇守荆州,关羽出兵攻打曹操,而孙权又趁机袭击荆州,导致荆州沦陷,这不能不说是关羽的一大失误,是足以致命的失误。荆州十分重要,它北据汉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占据天时地利,对蜀吴两方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关羽的一时大意,不仅使他失了这样一块宝地,也给他自己提前铺了一条走向死亡的道路。
故事起因
历史记载
陈寿同志著作《三国志》时,大抵关羽的名头还没到神的境界,故陈寿同志指出:“称万人敌,为世虎臣。然刚而自矜。”矢石交攻之际,千枪万刃之中,匹马纵横,如入无人之境。岂忧江东群鼠乎!这是关羽对儿子说的原话。他只是说了交战的能力。但是处理复杂的政治、军事矛盾,这个河北解良人的素质明显先天不足。
“先是,权遣使为子索关羽女,羽侮骂其使,不许婚,权大怒”。孙权为联刘抗曹(也是政治目的),将自个的小妹妹嫁给刘备;娶关羽的女儿做儿媳妇,本是巧妙的政治联姻,关羽也应以大局为重全面权衡利弊,即使不同意,婉言回绝也可。可是关羽不仅侮骂其使,更说出“吾虎女岂配犬子!”的话。这个时候,关羽和盟友的关系已是箭在弦上。在下属面前,关羽也自有一副天下舍我其谁的骄气,“南郡太守靡芳在江陵,将军傅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轻己”。外不足连接,内尚难和谐。这样,关羽的失败已经注定。在荆洲貌似稳定的气氛中,已掺杂了某种凶兆。
后人评价
大意失荆州,悲哉关公!其实在这个重大的历史变故面前,关羽无疑是个失败者,也是一个悲剧人物。大意失荆州,未必都是他的错。他的上一级的领导刘备包括诸葛亮也应承担一定责任。当然,千年后的今天,说是谁是责任显得没有任何意义。
关羽镇荆州时,年龄大致在48岁左右,失荆州时,已经白发苍苍年纪60了。《演义》说其英雄不减当年明显带有艺术夸张。关羽对儿子说的“矢石交攻之际,千枪万刃之中,匹马纵横,如入无人之境。岂忧江东群鼠乎!”恐怕也是含有回味当年的意味。实际上,关羽已经从年富力强逐渐变为力不从心。不难理解,古人的整体寿命相比今天要短一些,关羽的位置放今天恐怕也是60岁退休吧。即便说关羽独当一面,那么他也没从下属中选择一个比较合适的“接班人”。更重要的是,刘备和诸葛也没意识到这个问题。也没有选派恰当的官员来协助或者说等候接替关羽。相反长期和关羽对峙的东吴,周瑜、鲁肃、吕蒙、陆逊,整整经历了几代人!新陈代谢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年龄的不平衡客观上加剧了关羽的悲剧。尽管不是他一人的错。
“刚而自矜”是关羽性格的重大缺陷。晚年的关羽“攻拨襄阳郡”、“决战庞令明”、“放水淹七军”,似乎当年“千里走单骑”的感觉。吕蒙、陆狲都看透了关羽的毛病。设置了一系列的连环计,加速关羽的头脑膨胀虚无缥缈。按理说,刘备和诸葛亮应该以适当的方式予以提醒,可是刘备不然,尤其是诸葛亮,又来个“雪上加霜”!刘备封马超,关羽“刚而自矜”的毛病犯了,于是插手说“超之才可与谁比”并打算与马超一比。亮答之曰:“~~~~~超雄烈过人,当世英杰,当与翼德并驱争先,犹未及美髯公之绝伦逸群也”。据说关羽阅读此信后,捋着自个的“美髯”硬是兴奋了半天,并撤消了与马超比武的念头。至此,可以说,关公必败无疑。
以后的事我们都知道了。关羽最终死在孙权手下。
无论如何评价关羽,关羽都是被捉并被敌人斩首的。
无论如何评价关羽,关羽的悲剧都不只是他自己造成的。
大意失荆州是作为神的关羽的败笔。主席说过“关羽是愚蠢的,可悲的”。小平同志也说“诸葛亮用人是讲手段的,但对关羽就非常迁就甚至不讲原则,助长了关羽的骄傲情绪,故后来铸成大错”。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虽讲的是纪律,但对于藐视别人的人却起效。陆看透了关羽的性格,关羽却只看透了他的表面。至于刚才那句话,言外之意指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隆中对》把荆州作为蜀国北伐中原的一个战略据点,忽视了“荆州在扬州上游,关系吴国的安顾,孙权对荆州是势所必争的,否则便不能有吴国”。刘备、诸葛亮在夷陵之战以前,对此始终无深刻认识,从而反复同吴国争夺荆州,把蜀军主力10余万消耗在荆州战场,刘备、关羽也为此丧命。故蜀国庞统、法正、赵云,皆主张放弃荆州,集中主力北上争夺雍、凉和关中,并有吴国为援,如此蜀国形势当会改观。既然刘备、诸葛亮未觉察其战略计划的错误,所以对吴国必全力争夺荆州,毫无思想准备。他们把蜀汉两大战略据点之一的荆州重任,只交给关羽一人担当,以一人之智力,如何能对付魏、吴两大敌对强国。而且,在关羽北代紧要关头,又不给予一兵一卒支援。所有这一切,皆源于《降中对》所包含的错误因素,未据政治形势发展而加以修改。明乎此,再看前述关羽败亡的五条原因中,最重要的是第五条。另外,第一、二、四、五条,皆属客观因素,而非关羽的主观力量所能克服。因此,荆州的失守,主要责任不在关羽,而是蜀国战略方针失误造成的。
第2个回答  2011-01-06
不会失守,魏延那招“奇袭子午谷”之策,就可以看出魏延还是很有想法的,不会想关羽那样自负,不过即使诸葛亮想让魏延守,那些武将们,谋士们未必让,至少刘备不会轻易将荆州交与他人守的。
第3个回答  2011-01-06
我想应该是守不住,吴军使计才使关羽败走,而魏延虽然是员虎将,但远不及关羽和吴军中的将领,所以吴军应该是强攻下荆州
第4个回答  2011-01-07
守荆州只能是关公,刘备不信任其他人,诸葛亮的吹风也不利于魏延。
而纵然由魏延守荆州,吴国也会甘词厚币来示弱,或许对魏延还会用上离间计。刘备不信任魏延,早晚还得换上骄傲自大的关公。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