厕所与洗手间在在建筑学里面具体有什么不同之处?

如题所述

厕所这个词现在通常被叫做洗手间,这是一种比较文明的称呼,这很容易理解:我们在饭店里面吃饭的时候,某人站起身对大家说“我去趟洗手间”总要比“我去趟厕所”要好听一些,倘若有人在这个时刻去坚持毫不掩饰直言而不讳,那后果不仅仅可能让别人难以接受,恐怕还会给人落下粗俗的印象。时代在发展,我们的文明程度在加深,许多事物的称呼于是也发生了变化,这一点有厕所为证。 有关厕所,我现在来谈一谈那些存在于我记忆中的,即将被许多人忘却的印象。聊以记之,当做纪念。 童年时期我居住在苏北的乡下,那是改革开放初期,人民生活水平还处在一个比较落后的状态,大部人群众住的是那种土坯房和草房,能盖上砖瓦房的,已经属于先富裕起来的那部分人。从我记事开始,村子里面的人把厕所叫做茅缸,有关茅缸这个称呼,可能现在有些人难以理解,厕所怎么会叫做茅缸呢?事实上茅缸是一个非常直观和形象的称呼:当时的厕所就是在地上挖一个大土坑,然后在坑里面再按上一个缸,然后再在缸的上面搭起一个简陋的可以挡雨的草篷。按缸的目的是为了防止粪便的流失--绝不要小瞧那些貌似肮脏的粪便,那可是庄稼地所需要的肥料,一点也浪费不得;缸上面的草篷是用茅草做成的,所以联系茅草和缸,简单而直接的,厕所便叫做了茅缸。后来我在一些书中所看到的“茅坑”一词,其实与“茅缸”是大同小义的,我想这其中的区别可能只是他们没在那土坑里面按上缸的缘故罢。 茅缸通常搭建在房屋的一侧,如果该群众家中养猪的话,通常就在猪圈的隔壁,而这时茅缸的容积就会比较大,因为它不但要保留人类的粪便还要保留猪的粪便。此类茅缸的设计很有风格,从猪圈的墙角打出一个向下倾斜的洞,这样猪在排泄完之后粪便便能够自己滑入茅缸之中。在这里我要特别提出的就是,绝不要小瞧农村里面的那些猪,它们绝不像通常人们想象的那么笨,由于从小的教导,它们知道将粪便排泄在靠近茅缸的那个洞口,而绝不会排泄在食槽之中。当然也不能就此认为猪是聪明的,它们知道选择排泄地点只是一种习惯,有一点可以证明猪仍然是愚蠢的:我们每次上茅缸的时候都要经过猪圈,而此时猪往往认为我们是去喂食,由此而造成的结果是,当我们已经解下了裤子,那些猪还在那儿嗷嗷叫唤,大声抗议为什么还不开饭,摆出一幅被欺骗的姿态。 在同样的生活环境之下,群众的排泄往往并不能够总在茅缸完成,因为农民的一天的生活大部是在庄稼地里面完成的,而庄稼地里面通常又不设有茅缸,所以只能就地解决。当然,就地解决排泄问题的,还包括一些赶路人,一些在庄稼地里打闹的孩子。我记忆中的田野始终都有那些就地屙屎的人的影子,可见当时在庄稼地里就地排泄是怎样一种普遍行为。话说到此,与厕所相关联的还有一个手纸问题,就现在的情况来看,我们上厕所或是洗手间都是带有手纸的,而当时的农村情况却恰恰相反,第一是因为生活条件有限,手纸好一些的通常就是草纸--那种烧给死去的人的纸,黄色的,纸中所夹杂的麦杆等原材料清晰可见。如果能用上旧报纸或是孩子的作业本,已经算是高档;第二是因为群众通常没有足够的排泄准备,在庄稼地里、在赶路,突然就来了屙意,身边根本就没有任何所谓的手纸,所以只得用草叶、树叶来代替,马虎了事。更有甚者连草叶、树叶都找不到的,就只能用土疙瘩了,虽然这听上去比较不可思议,但在当时确实是经常的事。我小时候经常在野外钓鱼,每到屙屎之时就采取以上简陋办法。 更为精彩的,当时的村庄有这种一首童谣:“德发德发,拉屎不擦,用手一抠,站起就溜。”此童谣因为方言差异,用白话文暂只能描述至此,其中意思这样解释:德发是一孩子的名字,拉完了屎也不擦屁股,用手指抠一下肛门,站起来来提上裤子就走路了。这种情形是当时也是多见的,当我们连土疙瘩也找不到的时候就只能这样了,手指脏了可以到河边去洗,无甚大碍。 后来当更多的群众盖上砖瓦房的时候,农村里面曾经推广过沼气。因为缸的容积和形状都不能满足制造沼气的需要,一些群众便用砖头和水泥代替了缸。但此时称呼不变,仍然叫做茅缸。有关沼气,现在一些年轻的孩子可能根本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简单地介绍如下:当时的沼气是粪便或者一些腐烂的动植物经过发酵而生成的一种可燃性气体,可以用来进行一些简单的照明或者制热。我们在童年时期经常会做这样的游戏,找一个累积了很长时间未曾经过清理的茅缸--那种茅缸最上面一层的粪便已经被风干,表面是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7-18
从建筑学的角度来讲:“厕所” 只是单纯小间屋,这个小结构屋体的的主要作用就是拉屎和尿尿,其次是洗手,相对而言,能否洗手均可。 反之,“洗手间” 它的作用主要是 洗手,其次是尿尿拉屎 这回明白了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