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保释金可不可以判缓

如题所述

交保释金不可以判缓,保释金只是起担保作用,并不会影响判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七十二条 适用条件

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一)犯罪情节较轻; 

(二)有悔罪表现; 

(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处附加刑,附加刑仍须执行。

第七十三条 考验期限

拘役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一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二个月。 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五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一年。 缓刑考验期限,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

第七十四条 累犯不适用缓刑

对于累犯和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不适用缓刑。

扩展资料

一、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是适用缓刑的前提条件。

从我国刑法分则规定的法定刑来看,刑法上把有期徒刑三年作为衡量轻罪和重罪的界限,三年以下属轻罪范围。这里所说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是指宣告刑,并非法定刑。

缓刑只能适用于轻罪而不适用于重罪的原因

1、缓刑是在监狱外比较宽松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矫正,重刑犯具备更多的再次危害社会的机会,将他们放置于开放环境,对社会是个不安全因素,是个威胁。

2、多数的缓刑犯在缓刑考验期限内,能够悔过自新,遵纪守法重新做人,被撤销缓刑的仅占少数。如果对重刑犯适用缓刑,一方面不能使其深刻认识自己罪行的严重性,不利于其教育改造,缓刑期满后可能再次危害社会;另一方面对社会上不稳定分子起不到很好的预防犯罪的作用。

二、犯罪情节较轻;有悔罪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是缓刑适用的实质条件。

2011年5月1日起实施的刑法修正案(八),对刑法第七十二条第一款的内容做了部分修改,即将“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可以宣告缓刑。”修改为:“同时符合:

1、犯罪情节较轻;

2、有悔罪表现;

3、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4、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可以、应当宣告缓刑。”

修改后的刑法第七十二条第一款,明确了宣告缓刑的四项实质条件,不仅增强了审判实践中的可操作性,而且起到了防止法官滥用缓刑权的作用。

犯罪情节较轻、有悔罪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这四者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因为犯罪情节,是说明犯罪的各种事实的情况。犯罪情节不仅反映犯罪行为的客观危害大小,同时也反映犯罪人主观恶性程度的深浅。

是否有悔罪表现,主要看犯罪人是否认识到自己的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是否主动投案自首,是否积极退赃、赔偿经济损失。对所居住社区是否有重大不良影响,主要看其犯罪属何种类型。如:放火、投毒、抢劫等危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财产、人身权利的严重刑事犯罪,对所居住社区居民的生产、生活势必会带来恐慌、畏惧等不良影响。对于此类犯罪,就不能对其宣告缓刑。

三、累犯和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不适用缓刑,是缓刑适用的限制条件。

累犯和犯罪分子的首要分子作为一种特殊的犯罪人类型,其主观恶性深、人身危险性大、社会危害性大,难以防止不再危害社会,因此,即使有可能判处拘役或者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也不能适用缓刑。

再者,根据最高院制发的《关于充分发挥刑事审判职能作用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的若干意见》(2011年1月7日印发)的规定,在审判实践中,对于犯罪性质恶劣、罪行严重、主观恶性深、人身危险性大,或者具有法定、酌定从重处罚情节,以及依法大幅度减轻处罚后的被告人,一般不适用非监禁刑。

对于依法减轻处罚后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职务犯罪案件,严格控制缓刑适用。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法院网-浅谈缓刑的适用条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4-03

不可以。理由如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七十二条 适用条件

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一)犯罪情节较轻; 

(二)有悔罪表现; 

(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处附加刑,附加刑仍须执行。

第七十三条 考验期限

拘役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一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二个月。 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五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一年。 缓刑考验期限,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

第七十四条 累犯不适用缓刑

对于累犯和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不适用缓刑。

扩展资料

取保候审只是一种强制措施,不是刑罚处罚。关键要看取保候审期满后,法院作出有罪还是无罪,罪重还是罪轻,是否追究刑事责任的判决。

1、取保候审是一种强制措施,这与判不判刑没关系。

2、如果法院审理查明未犯罪,当然不会判刑。

3、一般情况下,取保候审的会被判缓刑。

因此,判刑是看你的案情。如果最终查实清楚是有犯罪事实那么肯定是要判刑的,至于量刑如何也是要案情的,不过一般能取保也说明案情不是很严重,量刑在三年以下还有可能判缓刑的。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法院网-浅谈缓刑的适用条件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11-02

没有必然关系。  

判刑是看案情。如果最终查实清楚是有犯罪事实那么肯定是要判刑的,至于量刑如何也是要案情的,不过一般能取保候审也说明案情不是很严重,量刑在三年以下还有可能判缓刑的。  

《刑法》第七十二条【适用条件】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一)犯罪情节较轻;  

(二)有悔罪表现;  

(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处附加刑,附加刑仍须执行。  缓刑的适用条件  

扩展资料:

一、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是适用缓刑的前提条件。  

从我国刑法分则规定的法定刑来看,刑法上把有期徒刑三年作为衡量轻罪和重罪的界限,三年以下属轻罪范围。这里所说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是指宣告刑,并非法定刑。缓刑只能适用于轻罪而不适用于重罪。  

二、犯罪情节较轻;有悔罪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是缓刑适用的实质条件。  

是否有悔罪表现,主要看犯罪人是否认识到自己的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是否主动投案自首,是否积极退赃、赔偿经济损失。  

对所居住社区是否有重大不良影响,主要看其犯罪属何种类型。如:放火、投毒、抢劫等危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财产、人身权利的严重刑事犯罪,对所居住社区居民的生产、生活势必会带来恐慌、畏惧等不良影响。对于此类犯罪,就不能对其宣告缓刑。  

三、累犯和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不适用缓刑,是缓刑适用的限制条件。  

累犯和犯罪分子的首要分子作为一种特殊的犯罪人类型,其主观恶性深、人身危险性大、社会危害性大,难以防止不再危害社会,因此,即使有可能判处拘役或者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也不能适用缓刑。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法院网-浅谈缓刑的适用条件

参考资料来源:西双版纳公安局窗口--刑法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6
  交保释金是不可以判缓的。保释金只提供担保作用。

  保释金

  解释:保释是指在被逮捕的人提供担保或接受特定条件的情况下将其释放的制度。保释金在中国被称作保证金。缴纳保证金,不能说是以金钱换取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人身自由,而是要求其以金钱作为担保,防止其逃避侦查、起诉和审判,若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配合相关机关的工作正常到案,则返还保证金。

  来源:
  中国没有保释金制度,只有取保候审制服。首先要明白刑法中的一个原则,叫做“无罪推定”,即:任何人未经审判来证明有罪确定之前,应推定无罪 。那么,在侦查阶段的犯罪嫌疑人,肯定是应当推定无罪,那么,基于什么样的理由把他关起来呢?因为,他具有“社会危险性”。所以,如果一个人虽然涉嫌犯罪,但是不具有“社会危险性”,当然就不应该在审判之前就把他关起来。所以,就有了“取保候审”制度。就是找一个信誉好的保证人担保,或者用一大笔钱来担保,保证他遵守有关纪律,从而获得人身自由。你所说的“犯罪嫌疑人可以支付一大笔保释金之后暂时恢复自由”就是后者了。取保候审期间的纪律要求,包括不能离开某一地域,不能干扰证人作证等等,如果违反了这些要求,保释金就会被没收,没有违反的话就会退回。所以,明白保释金的意义了吧。

  美国的保释金制度

  美国涉及保释金的法律源于英国普通法。最初的模式是,当某人涉嫌犯罪被捕后,如果他所在的社区有人担保他一定会如期出庭受审,这个人就可以得到释放,在监外等候审判。如果他逃之夭夭,担保人就要承担刑罚。后来,这种以人的生命和自由为担保的做法被以财产为抵押品的做法所替代。如今,金钱担保已经成为保释金制度的一个主要形式。

  规定:
  在某人被捕并被指控犯罪后,法庭会提出,被告必须交付一定金额的保释金才能得到保释,而且可以在家中等候审判。被告因此要雇用保释金经纪人,并交付保释金的10%作为对方的酬劳。之后,保释金经纪人会向法庭提交保证书。一旦被告没有出庭受审或在保释期间又因其他犯罪行为被捕,保释金经纪人就要自己支付保释金,被告也要被重新关入监狱。法庭再根据指控提出新的保释金。保释金经纪人以州政府允许的保险费率向被保人索取保释金的10%作为担保的酬劳,但他要确保被告肯定会出庭受审。
  一方面,被告用这笔钱买下了保释的权利;另一方面,保释金经纪人也要承担担保责任,一旦被告逃跑,保释金经纪人就要自己向州政府交付全额保释金。因此,他要不停地和被告联系,以确保被告在审判那一天不会跑掉,而是如期出庭受审。
  在美国,并不是所有州都实行商业性保释金制度,伊利诺伊州、肯塔基州、威斯康辛州以及俄勒冈州就取缔了商业性的保释金制度。
  在俄勒冈州,如果某人被指控抢劫,他要交付5万美金的保释金,法庭会从中收取10%。如果被告出庭受审,法庭会把这10%再退还给被告。
  商业性保释金制度和法庭收费制度各有优点。由政府充当保释金经纪人,从理论上讲,政府人员不会因从事这一行而中饱私囊。但如果被告不出庭受审,由保释金经纪人承担责任的做法则更为有效。
  调查显示,如果没有物质上的刺激,被告逃避出庭受审的比率会显著提高。以俄勒冈州为例,每三名被告当中,就有一人不出庭受审。但是,在实行商业性保释金制度的州,这个比率就小得多。
第4个回答  2014-02-16
 保释金是以金钱换取暂不对犯罪嫌疑人采取限制人身自由强制措施的一种制度,说通俗一点,就是“你现在是犯罪嫌疑人,但我现在不关你,但你要交一点钱,在未定罪之前,你享有被限制的部分人身自由,如果你跑了,保释金被没收,如果你规规矩矩,将来保释金还你”和以后的有罪无罪无关。   保释,在中国称之为取保候审,是指侦查、起诉和审判机关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对被刑事追诉而又未被刑事羁押之人,为防止其逃避侦查、起诉和审判,责令其提出保证人或交纳保证金,并出具保证书,以保证随传随到的一种刑事强制措施。因此,在我国取保候审之中的“保证”,不仅有被保释之人的“保证”(在西方的刑事诉讼法中,往往是“宣誓”),还应包括财产之担保或他人之担保;而所候之“审”,除了法院的审判外,还包括侦查机关和起诉机关之传讯(审问)。   取保候审虽然是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一种刑事强制措施,但相对于刑事拘留和逮捕这两种强制措施而言,在我国的刑事诉讼实践中,却较少被采用。这与《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公约》第9条第3项关于“等候审判的人受监禁不应作为一般规则”的规定,明显不相符合,因此,需对此问题予以研究,以推动取保候审在我国刑事诉讼过程中更多地被采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