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战奇略》的作者是谁?

如题所述

1311年7月,一个男孩降生于浙江青田县南田乡一家农户,男孩被取名为刘基。小刘基自幼聪慧过人,而且十分好学。他读书的速度极快,据说可以一目七行。12岁时便考中了秀才,乡间父老都称他为“神童”。

1324年,14岁的刘基进入郡庠读书。读书时,他跟老师学《春秋》。这是一部晦涩深奥、言简意赅的儒家经典,很难读懂,尤其初学童生一般只是捧书诵读,不解其意。

但是刘基却不同,他不仅默读两遍便能背诵如流,而且还能根据文义,发微阐幽,言前人所未言。老师大为惊讶,以为他曾经读过,便又试了其他几段文字,刘基都能过目而识其要。老师十分佩服,暗中称道:“真是奇才,将来一定不是个平常之辈!”

1327年,刘基进入郡庠的第三年就离开了那里,跟随处州名士郑复初学程朱理学,接受儒家经世致用的教育。刘基的过人聪慧又有一次打动了老师。郑复初在一次拜访中对刘基的父亲赞扬说:“您的祖先积德深厚,庇阴了后代子孙。这个孩子如此出众,将来一定能光大你家的门楣。”

刘基博览群书,诸子百家无一不览,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数学,更有特殊爱好,潜心钻研揣摩,很快就十分精通。

有一次,他探访程朱理学发端之地徽州,得知歙县南乡的六甲覆船山有一本《六甲天书》,便秘密地前往覆船山探秘,他在这里发现了一本叫《奇门遁甲》的书。

这本书使他掌握了丰富的奇门斗数知识。刘基更为有名了,家乡的人都把他和三国时蜀国丞相诸葛亮和唐朝名相魏徵相比,都说他有孔明和魏徵之才。

1333年,23岁的刘基赴元大都参加会试,一举考中进士。1336年,刘基被朝廷授为江西高安县丞。在任上,他勤于职守,执法严明,很快就做出了政绩,因此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

此后,刘基陆续担任了大大小小的官,由于受小人的排挤,刘基对当官失去了兴趣,遂辞官隐居起来,过起了惬意的世外桃源生活。

元朝末年,反抗元朝统治的运动风起云涌,在众多的起义队伍中,以朱元璋为首的起义队伍势力很大,并且受到人们的拥护。刘基顺应时势,辅佐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建立了大明朝,为建立新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

刘基极富文才武略,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前知八百年,后知五百载,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他有极高的文采,写有很多有名的文章,著作有《郁离子》、《写情集》、《春秋明经》等。

在军事方面,传奇兵法著作《百战奇略》出自他手。《百战奇略》是一部兵学奇书,它不仅继承了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精华,而且对某些问题有一定发展。比如,关于速战速决和持久防御的作战原则问题,《百战奇略》认为,在我强敌弱、我众敌寡,胜利确有把握的情况下,对来犯之敌,要采取速战速决的进攻战。但在敌强我弱、敌众我寡,胜利无把握的情况下,则应采取持久疲敌的防御战。

这种能够根据敌我力量对比的实际,不同情况采取不同作战原则的指导思想,比《孙子兵法》单纯强调的“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的速胜论主张,无论在认识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所发展。

《百战奇略》不仅继承和发展了古代的军事思想,而且搜集和存录了大量古代战争战例资料。在一百多种战例中,规模较大、影响较深、特点鲜明的战例有:齐鲁长勺之战、泓水之战、城濮之战、笠泽之战、马陵之战、辽东之战、漠南之战等。

军事上的许多矛盾现象都是相反相成的,《百战奇略》从强与弱、众与寡、虚与实、进与退、攻与守、胜与败、安与危、奇与正、分与合、爱与威、赏与罚、主与客、劳与逸、缓与速、利与害、轻与重、生与死、饥与饱、远与近、整与乱、难与易等正反两方面,提出在不同情况下,要采取不同的作战原则和作战方法。

《百战奇略》从战争千变万化这一客观实际出发,已经触及到矛盾的双方既相互依存,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规律。如,它在对“胜与败”这对矛盾现象的对比分析中,已经认识到胜利中潜藏着失败的种子,失败中包含有胜利的因素,胜与败将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规律性。

它进一步认为,打了胜仗之后“不可骄惰,当日夜严备以待之”,如果“恃己胜而放佚”,就会反胜为败。

《百战奇略》还认识到,转败为胜的条件,就是接受教训,认真备战和正确的作战指导。

《百战奇略》认为,“众与寡”这对矛盾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也是相互转化的。它指出,在敌众我寡的形势下作战,只要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实施正确的作战指导,采取“设虚形以分其势”的“示形惑敌”战法,就可以使敌人兵力分散,创造有利于己的态势。

在对“生与死”这对矛盾的分析中,《百战奇略》认为,对敌作战中,如果“临阵畏怯,欲要生,反为所杀。”意思是说,作战中如果贪生怕死,就有失败被杀的危险。

反之,如果能够“绝去其生虑,则必胜”。意思是说,作战中如果抱定必死决心而战,就一定能获得胜利而生存。

可见,《百战奇略》已经认识到,生与死在一定的条件下也是相互转化的。贪生怕死,是由生存向死亡转化的条件;而英勇奋战,则是由死亡向生存转化的条件。这无疑是符合辩证观点的正确结论。

《百战奇略》分10卷,一卷分:计战、谋战、间战、选战、步战、骑战、舟战、车战、信战、教战;二卷分:众战、寡战、爱战、威战、赏战、罚战、主战、客战、强战、弱战。

卷三分:骄战、交战、形战、势战、昼战、夜战、备战、粮战、导战、知战;卷四分:斥战、泽战、地战、山战、谷战、攻战、守战、先战、后战。

卷五分:奇战、正战、虚战、实战、轻战、重战、利战、害战、安战、危战;卷六分:死战、生战、饥战、饱战、劳战、逸战、胜战、败战、进战、退战。

卷七分:挑战、致战、远战、近战、水战、火战、缓战、速战、整战、乱战;卷八分:分战、合战、怒战、气战、逐战、归战、不战、必战、避战、围战。

卷九分:声战、和战、受战、降战、天战、人战、难战、易战、离战、饵战;卷十分:疑战、穷战、风战、雪战、养战、畏战、书战、变战、好战、忘战。

《百战奇略》是一部以论述作战原则和作战方法为主旨的古代军事理论专著,在古代军事思想和军事学术发展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从其产生以来,就为兵家所重视和推崇,给予很高评价,并一再刊行,广为流传。

后代军事理论家对《百战奇略》都赞誉有加,称该书是“极用兵之妙,在兵家视之,若无余策”。认为只要“握兵者平时能熟于心,若将有事而精神筹度之,及夫临敌,又能相机而应之以变通之术”,那就可成凯奏之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