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村庄处处披满夕阳余辉,牛羊沿着深巷纷纷回归。
原诗:《渭川田家》
唐代:王维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译文:傍晚斜阳照着村落,牛羊从田间回到破旧的巷子来;这时乡下的老人,正拄了拐杖在柴门旁等候者牧童的归来。现在正是初夏的季节,野鸡啼叫,麦子也正开着花。
蚕儿入眠,桑树上的叶子也稀少了。农夫们荷着锄头回来,大家相见之下,彼此亲热地谈论,大有依依不舍的样子。看了这般情景,不禁羡慕农村生活的安逸,怅然地吟着《诗经》上“式微式微胡不归”的诗句来了。
扩展资料
这首诗是作者被排挤出朝廷,在政治上进退两难之时,游览渭水两岸农村后有感而发的诗作。全诗用清新自然的笔调描绘出了一幅农家晚归图,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暖暖的洒在静谧的村庄,牛羊在牧人的驱赶下沿着小巷缓缓归来。
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人依靠在柴门前,正四处张望等候着放牧的孙儿。长势喜人即将抽穗的麦田里传来阵阵野鸡叫,桑树上的桑叶日渐稀疏,蚕也到了脱皮之时。
农夫们结束了一天的农活,扛着锄头回来了,偶然在乡间小路上相遇,传来他们的谈笑风生。这种闲适安逸的生活不禁让诗人羡慕不已,而他只能吟诵起《式微》来一解心中的怅惘。
诗歌第一句,作者就用夕阳西下的景象渲染了一幅乡村暮色图,为全诗笼罩上一层苍茫之感,也不禁引起诗人思归之情。通过“归”字统领全诗,描绘了牛羊归巷图,野老盼归图,雉雊鸣归图,蚕儿归眠图,田夫归家图五幅富有特色的农家图,乡村朴素恬静的生活画卷跃然眼前。
野老——田夫——牧童,各有所安,让人看到了生命的延续,第三联中一个“秀”字让人仿佛看到了耷拉着的饱满的麦穗,在晚风的吹送下掀起阵阵麦浪的情景,其中又夹杂着野鸡呼朋引伴的叫声;与之相对的是一个“稀”字,桑叶为何而稀疏?
那是因为孕育春蚕,桑叶的稀疏照应了“蚕眠”,此时的蚕也定是肥圆可爱,到了吐丝作茧的时候,这其中也涌动着生命的气息。荷锄而归的农人,笑语相谈。
“依依”是留恋,不忍分离的意思。虽忙碌一天,但此处却不见其疲态,反见其自在安然。这样的暮归图,让独无所归的诗人既羡慕又惆怅,反衬的手法,更将诗人的孤单苦闷表现出来。诗人也借吟诵《式微》抒发自己向往悠闲的田园生活,急欲归隐的心情。
全诗运用白描手法,写景特点鲜明,意境诗意自然,写景与抒情交相辉映,融为一体,显示出冲淡天然的艺术情味。
意思是村庄处处披满夕阳余辉,牛羊沿着深巷纷纷回归。
该诗句出自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诗《渭川田家》,全诗原文如下: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斜光 一作:斜阳)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白话文释义:村庄处处披满夕阳余辉,牛羊沿着深巷纷纷回归。老人惦念着放牧小儿,倚着杖棍在门口眺望。麦苗开花野鸡啾啾啼,春蚕休眠桑叶已采光。田夫们扛着锄头回家,相见时依依说短道长。我多么羡慕农家安闲,不由得把《式微》歌吟唱。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自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宰相张九龄被排挤出朝廷之后,王维深感政治上失去依傍,进退两难。在这种心绪下诗人来到原野,看到人皆有所归,唯独自己尚彷徨中路,不能不既羡慕又惆怅。所以做此诗,描绘的是渭水两岸的农村生活。
《渭川田家》是诗人王维晚年所写的田园诗。诗描写的是初夏傍晚农村一些常见景色:夕阳西下、牛羊回归、老人倚杖、麦苗吐秀、桑叶稀疏、田夫荷锄。这些初夏景色极其寻常,作者随手写去,然而诗意盎然,体现出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王维把农村表现得这样平静闲适、悠闲可爱,是他当时心境的反映,反映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全诗以朴素的白描手法,写出了人与物皆有所归的景象,映衬出诗人的心情,抒发了诗人渴望有所归,羡慕平静悠闲的田园生活的心情,流露出诗人在官场的孤苦、郁闷。
诗人一开头,首先描写夕阳斜照村落的景象,渲染暮色苍茫的浓烈气氛,作为总背景,统摄全篇。接着,诗人一笔就落到“归”字上,描绘了牛羊徐徐归村的情景。诗人痴情的目送牛羊鬼村,直至没入深巷。
就在这时,诗人看到了更为动人的情景:柴门外,一位慈祥的老人拄着拐杖,正迎候着放牧归来的小孩。这种朴素的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深情,感染了诗人,似乎也分享到了牧童归家的乐趣。顿时间,他感到这田野上的一切生命,在这黄昏时节,似乎都在思归。
全诗从内容上紧扣一个“归”字,如牛羊归圈、牧童牧归、野鸡归鸣、桑蚕作茧、农夫归家等,都在写“归”。诗人写他(它)们的有“归”,实际上反村自己的无“归”。整首诗不仅描绘了一幅优美、怡静、安宁、闲逸的山村农家晚归图,而且借此抒发了内心的惆怅之情与摆脱官场,归隐田园的愿望。
王维此首《渭川人家》在写法上有独到之处。诗人为了表达自己的心情与愿望,以农村斜阳西下做背景,描绘出农夫(牲畜)们“归”的情形和“归”后的“语依依”情景,来反衬自己的痛苦、苦闷和孤单的心情与归隐田园的愿望。整首诗结构层次分明,环环相扣。
首句交代背景,中间写“归”的各种情景,最后两句点明主旨,使得整首诗意境完整,首尾照应,读来分外亲切。不仅在意境上与首句“斜阳照墟落”相照映,而且在内容上也落在“归”字上,使写景与抒情契合无间,浑然一体,画龙点睛式地揭示了主题。
读完这最后一句,才恍然大悟:前面写了那么多的“归”,实际上都是反衬,以人皆有所归,反衬自己独无所归,反衬自己归隐太迟以及自己混迹官场的孤单、苦闷。
这首诗对农村的描写不能说没有美化,诗人并不了解农民的生活疾苦,只是看到一些表面现象。那野老、牧童、牛羊、野雉都写得十分安详、悠闲。连蚕,也是拣它们眠时来写,所以说,它与真实的现实农村还是有距离的,这是王维抱着消极的出世的态度,沉溺于内心生活,寄情山水逃避现实的反映。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