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持这一主张的是谁?

如题所述

这句话出自《诗大序》。《诗大序》的作者,郑玄认为为子夏所作,朱熹以后都认为是卫宏所作。

作者简介:

子夏

卜(bǔ)商(前507年—?):字子夏,尊称“卜子”或“卜子夏”。汉族,中国春秋末年晋国温地(今河南温县)人,一说卫国人,“孔门十哲”之一,七十二贤之一,受儒教祭祀。现在,山东省巨野县有其嫡系后裔。性格阴郁,勇武,为人“好与贤己者处”。以“文学”著称,曾为莒父宰。提出过“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还主张做官要先取信于民,然后才能使其效劳。后来孔子丧,孔门乱,子夏到魏国西河教学。李悝、吴起都是他的弟子,魏文侯尊以为师。宋人疑之,《诗》、《春秋》等书,均是由他所授。 在孔门弟子中,子夏并不像颜回、曾参辈那样恪守孔子之道。他是一位具有独创性因而颇具有异端倾向的思想家。他关注的问题已不是“克己复礼”(复兴周礼),而是与时俱进的当世之政。因此,子夏发展出一套偏离儒家正统政治观点的政治及历史理论。

卫宏:

卫恒(1915-1967),原名魏来玉,本姓王,从小过继魏家,改姓魏,陵川县沙泊池村人[1]。曾任山西省副省长、代理省长,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兼任山西省政协主席。第二、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七大、八大代表。“文化大革命”中,1967年1月30日被迫害致死。中共山西省委两次做出决议,为其彻底平反昭雪,恢复名誉。有同名人物晋朝书法家。

原文: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