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人至上观念存在

如题所述

马来西亚独立前,马来人至上观念便已扎根,1940年代的马来人团体抵制马来亚联盟,并为了独立奋斗,使其观念逐渐占据社会核心。非马来人的政党,如民主行动党,对此持强烈反对。1960年代,海峡华人在新加坡(1963-1965年为马来西亚一部分)的人民行动党领导下,挑战了这一种族主义立场。


种族暴动事件在1969年5月13日发生后,马来西亚宪法强化了对马来人至上的条款,催生了更强烈的马来极端民族主义,主张巫统一党主导政权,强调马来人是国家的主体。1970年代,政府实施了有利于马来人的新经济政策,文化政策也要求非马来人融入马来社群。


进入1990年代,首相马哈迪推出马来西亚民族(Bangsa Malaysia)政策,强调国家认同而非种族,试图淡化马来人至上的色彩。然而,进入21世纪,政治人物再次强调马来人至上的观念,公开批评质疑社会契约的政府官员。到了2000年代后期,“Ketuanan Melayu”这一词汇逐渐在马来语中流行起来,反映出这一观念在某些政治层面上的持续影响。


扩展资料

马来人至上(马来语:Ketuanan Melayu)是一种种族主义信条,认为马来人是马来西亚或马来亚的主人或特权者("tuan"); 马来西亚华人和印度裔马来西亚人被认为是承蒙马来人的恩惠,通过承认马来西亚宪法第153条里规定的马来人的特权获得了公民权。这种交换通常被称为马来西亚社会契约。马来人至上的概念常常被政治家尤其是有影响力的马来民族统一机构(简称巫统)所提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