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金珐琅工艺的特点

如题所述

1. 瓷胎特点:古法金珐琅工艺所用的瓷胎细薄,修胎规则,完整无缺。这些作品大多是小件,超过一尺的大件作品较为少见。
2. 造型多样:金珐琅工艺的作品多为日用小件瓷,如碗、瓶、烟壶等,以及动物摆设品。
3. 底轴纯净:底轴为纯白色,不偏青也不偏黄,轴面光滑洁净无瑕疵。
4. 色彩鲜艳:珐琅彩色彩极其鲜艳且柔和,很少使用纯色,而是多采用粉彩型偶合色。同一物上可出现七、八种颜色,甚至多达十多种。
5. 色料独特:每一图案均由多种色料调配而成。其表面光滑有玻璃质反光感,有时还可反射蛤蜊光,十分美观。釉料均凸出底釉略高出一毫米左右,有明显的立体感。闭眼用手摸可明显感觉到,若用十倍放大镜看可在每一片小花、小叶上看到极小的开片纹。
6. 绘画与纹饰讲究:珐琅彩器的画功特别讲究,多为功笔画。各个朝代有所不同,如康熙的珐琅彩大多为色地,其色地的色以红、黄、兰、绿、紫、胭脂色等为主。
画珐琅的起源及传入:画珐琅起源于西欧法国,于16世纪由欧洲商人及传教士经广东传入中国。最早在广东制造,广东称作“烧青”或“广珐琅”“洋珐琅”。这种异常精美的工艺一进入中国便受到皇帝的喜爱与重视。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帝皆于北京皇宫造办处及广东两地设立掘腔珐琅作坊,并多次从广东选送优秀画珐琅工匠进京效力,大量生产,所作珐琅制品皆供皇室享用。
发展及现状:珐琅制品在清朝康、雍、乾三代曾达鼎盛,后历经晚清国衰、民国战乱,渐趋稀少。北京以掐丝珐琅(俗称景泰蓝)为长,广东以画珐琅为长,南北两地工艺各有特色。同为中国传统珐琅工艺的两大瑰宝,享誉中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