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履两用型炮车——BT-42突击炮的设计、生产和改进,1942-1944

如题所述


封面:BT-42突击炮的历史瑰宝——Ps. 511-8号

在知乎上关于芬兰战时传奇BT-42突击炮的探讨虽然已有所涉及,但本文将深度挖掘其设计、生产与改进的精彩历程,带你走进1942至1944年的芬兰战场。


1942年,芬兰装甲部队的革新之始,芬兰组建坦克旅并升级为装甲师,装备了缴获的BT坦克与4.5英寸英制火炮,BT-42因此被昵称为“BT突击炮”或“克里斯蒂”,以纪念其独特的悬挂设计。在当时,BT-7坦克的引擎强大且炮塔可扩展性突出,使得主炮114 H/18,一种可能的4.5寸榴弹炮现代化型号,尽管射程有限但轻便,成为改装的基础。芬兰从英国和西班牙获取这种火炮,其具体缘由至今仍充满神秘色彩。


在缺乏经验的设计师手中,BT-42的诞生充满了挑战。芬兰炮兵工厂改造BT-7的底盘,尝试将114 H/18榴弹炮和苏制部件融合,但困难重重。BT-7底盘的拥挤设计使得火炮安装困难,114 H/18火炮的后坐力问题和复杂炮塔设计,暴露了装甲防护的薄弱。此外,光学设备的不足、瞄准系统的落后,以及M-17T发动机虽高效但高油耗,都让BT-42的越野性能饱受质疑。


尽管初期交付的13辆BT-42在公路条件下的表现尚可,但它们亟待改进。国营炮兵工厂负责炮塔和火炮的升级,而Oy Lokomo Ab和Crichton-Vulcan也参与其中。改进措施包括增强装甲、改进瞄准系统、安装折叠护盖和强化弹药架防护。然而,改进计划的延误和有限资源,使得后续五辆BT-42的交付时间比原计划延迟了18个月。


1943年,历史的篇章翻开,BT-42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和编号。第一连的“R-”号变为“Ps.”,标志着其在战场上的崭新角色。

实战中,BT-42的问题不断浮出水面,营长Luovila指出其越野性能不足,射速低,不适应突击任务。但即使如此,第一连在斯维尔河战役中仍展现出威力,虽有轻微损失,但未能彻底改变对其的评价。尽管参谋长曾建议将其改为装甲运输车,但最高统帅部坚持保留其作为突击炮的角色。


面对质疑,芬兰装甲师对BT-42进行了重新定位。它被重组为独立的自行火炮连和坦克连,前者负责非直瞄射击,后者则在直射火力上有所限制。尽管存在诸多缺陷,BT-42在芬兰军队中被赋予了新的战略价值。


尽管并非完美的坦克,BT-42在芬兰军队中却焕发了新的生机。1943年11月,独立坦克连——由12辆BT-42组成的部队——成立,它们在维普里/维堡战役中留下了唯一的战斗记录。关于BT-42的具体参数,据推测,其重量约15-15.5吨,长5.7米,宽2.2米,高3米,最大速度可达52-72km/h,装甲厚度在6-20mm之间,车组员三人,主武器114mm坦克炮,其战斗故事成为了芬兰装甲历史中的一段重要篇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