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山泥人简介

如题所述

惠山泥人简介如下:

泥塑(惠山泥人),江苏省无锡市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惠山泥人是一种产于无锡惠北的彩色泥塑人像,它创始于明代,发达于清代,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惠山泥人分粗货与细货两类,其造型简练饱满、线条流畅明快、色彩鲜艳夺目、构思巧妙细致,作品多为儿童玩具和摆设陈品,其中的代表作品有《手捏戏文》《大阿福》等。

2006年5月20日,泥塑(惠山泥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Ⅶ-47。

艺人在造型时,为了便于脱模而让作品变得圆浑,块面平衡过渡,并以高浮雕的手法来表现作品的轮廓起伏。这样既可以适应印坯制作,又可以保证彩绘的起笔顺畅。惠山泥人有相当一部分作品后背是平淡的弧形,没有任何造型。因此造型简练夸张,头大身短、方盘大脸、口鼻方正,具有浑厚朴质、稳定端壮的艺术特征。

惠山泥人历史渊源

无锡惠山泥人的制作始于明末,《古今图书集成》中就有明代末期惠山人贩卖泥人的记述。早期的惠山泥人造型大致有神佛、人像和各种动物。前者多是民间寓意吉祥的传统神祗,多用于供奉;后者作为儿童玩具,又称“耍货”。由于采用模具印坯,彩色明快,粗犷略带夸张,这类泥人又被称为粗货,其售卖对象主要是城乡间的儿童和农民。

自明中叶至清,昆腔戏流行于无锡。清代早中期,徽班、京班等经常在无锡地区演出。与此同时,民间“草台班”在农闲季节演出乡土小戏也很频繁。而每逢香期、蚕汛、庙会及祠堂修续家谱期间,种种演出活动更加活跃。

惠山地处城乡结合处,自古多寺庙、祠堂,而且较大的寺庙和祠堂都有用于酬神或祭祖演出的戏台。戏剧演出为从事泥人生产的惠山民间艺人提供了观摩机会。由此在泥耍货的早期产品中,出现了高度不超过10厘米的、以单片模具制作的“小戏文”,因泥人分插在泥板上,故称“小板戏”。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泥塑(惠山泥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