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世代的年轻人为什么不着急结婚?

如题所述

近年来,年轻人越来越“不着急”结婚了。中国民政部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2018年第一季度中国的结婚人数301.7万对,同比下降5.7%。与5年前同期结婚人数的高位428.2万对相比,2018年一季度已经下降了29.54%。

专家分析认为,适婚人口数量下降、婚龄推迟、城市化进程加快都是结婚人数不断下降的原因。

剩男剩女越多的城市越发达?

从2013年达到顶峰之后,中国的结婚率似乎进入了一条漫长的下降通道。

广州《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这一点,在中国民政部近期公布的一季度结婚数据中再次得到验证。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结婚对数为301.7万对,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8.1万对,降幅为5.7%。

而从不同地区来看,今年一季度结婚率最高的是贵州、宁夏、西藏等地,而结婚率最低的几个地区是上海、天津、北京等地,除江苏等个别省份之外,经济较发达地区的结婚率普遍偏低。

这背后原因是什么?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原新认为,最主要的是适合结婚人数在下降。“如果按照22岁年龄看,相当于1996年出生的人进入到可以结婚的阶段。但是当时人口出生率在快速下降,这意味着后续几年达到结婚年龄阶段的人会迅速减少。”

今年一季度中国结婚对数为301.7万对。这一数据相比2017年一季度的319.8万对,2016年一季度的345万对,2015年一季度的360万对,2014年一季度的412.8万对,2013年一季度的428.2万对,出现了明显的下降。尤其是和2013年相比,跌幅达到29.5%。从年度数据看,2005年到2013年,结婚率持续上升,从6.3‰上升到9.92‰。但此后结婚率进入下降通道,2017年中国结婚率只有7.6‰。

为什么结婚率在不断下降呢?这一方面和此前的人口出生率下降有关。数字显示,1996年的中国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例)为16.98‰,相比1987年的23.33‰,已经下降了约6个百分点。

从地区不同的数据来看,结婚率高低与经济发展水平也有一定的关系。比如,2017年结婚率最高的前五大地区,分别是贵州、安徽、西藏、青海、河南。而从人均GDP看,这些地区在2017年的人均GDP均不超过5万元人民币。

而在2017年,结婚率不足0.7%的地区,包括北京、广东、河北、辽宁、湖南、山东、江西、天津、浙江和上海,有6个地区在2017年的人均GDP超过7万元,其中3个地区超过10万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口与健康研究中心主任石智雷认为,经济条件越好,对于单身和各个生活方式一般来说会越宽容。“现在社会越发展水平高,社会越宽容,社会越多元化,不结婚单身或者随时离婚,都是个人选择。”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家庭与性别研究室副主任马春华说,对于很多国家而言,结不结婚并不重要,重要的生育率是否高。“但是不同的国家制度不同。在法国等国,未婚是可以生孩子的。但是在东亚国家,未婚的情况下生育不太被允许。举例说,日本家庭非婚生孩子不容易拿到养育儿童津贴。对于中国而言,未来个税按照家庭征收的话,有利于促进个人结婚和生育。“很多国家都是以家庭征收个税,这是能促进婚姻和生育。”

女性地位趋高 心态转变致使结婚率下降

2015年30至34岁女性不结婚比例比1990年提高10倍左右

同时,专家认为,结婚率下降的另一个原因是选择不结婚或者推迟结婚的比例在上升,尤其是女性。

综合广州《21世纪经济报道》、前瞻网报道,如果选择放弃一样东西而保持继续幸福的生活,那么崔舒心(化名)会放弃婚姻。这位29岁的女士在北京的一家全球性公关公司担任董事,她不想在不久之后与男友结婚,不像她的母亲,在20岁就结婚了。

“我想专注于职业,”崔舒心说,并补充说她正在写她的第三本书。“在建立一个家庭之前,你必须首先安顿好自己的生活。”

崔舒心并不是唯一这样想的人。结婚率下降这种趋势在发达经济体中已经很普遍,对中国影响则严重得多——要减缓人口老龄化和推动与家庭有关的购买消费行为,结婚率的高低产生着重要的作用。

婚姻的下降,部分原因是三十多年的计划生育,但最主要是由于中国女性的心态转变。随着国家的快速发展转化为越来越多的机会,女性不再将婚姻视为安全之路。他们延长了教育和职业生涯。而早在2007年,27岁的未婚女性就被称为“剩女”。

原新透露,据他了解,在2015年,中国30岁至34岁女性不结婚比例在6%左右,比1990年左右的数字提高了10倍左右。原新表示:“中国社会对于不同生活方式肯定越来越宽容。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不结婚,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合伙人。”

政府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新婚人数下降6.7%至1140万人,这是自2013年以来连续第三年下降。与此同时,自2012年以来,离婚率连续上升,2016年增长8%至4.16亿。

石智雷认为,这背后反映出女性的社会地位越来越高。“很多女性地位高的地方,结婚率会低,而离婚率会高。中国结婚地域差距就反映了这一点。同时不同的国家结婚率和离婚率差异大,也与文化有关系。”

香港社会学家桑迪也表示,离婚率飙升的部分原因可能在于女性对自身价值的认识有所改变。

“女性现在不愿意容忍不幸的婚姻,”桑迪说。“她们更独立,更具财务能力,如果事情出错,她们可以选择退出。”

有房才有婚 城镇化进程加速或是推手

在经济方面,结婚率下降增加了支出的不确定性

城镇化带来的压力同样是导致结婚率下降的一大原因。

综合广州《21世纪经济报道》、前瞻网报道,从1990年到2010年,超过2.5亿人从农村迁移到中国的城市。 这次大规模的移民对中国千禧一代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岁出头的中国千禧一代现在居住在城市的几率是30年前的三倍。 在英国同一时期,年轻人的城市生活水平仅上升了三个百分点。

考虑到中国房价暴涨,他们的婚姻前景进一步复杂化。买房是一个长期以来的传统,即一个男性必须能够提供房子和汽车才能结婚——这并非易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助理教授Yu Jia认为,经济负担意味着男人在攒够钱之前不会结婚,导致“剩男”越来越多。

“我结婚的人必须比我赚更多的钱,因为我不希望我的丈夫拖累我的生活,”在北京一家全球性律师事务所工作的27岁女性Allen Yang表示。“如果我找不到合适的伴侣,我不介意保持单身。”

所有这些都使中国难以化解它的人口计时炸弹:到2050年,1/3的中国人预计会超过60岁。

原新说,在经济方面,结婚率下降增加了支出的不确定性。有争议的是,单身人士在家用电器和家庭相关服务上花费少于已婚家庭,促使企业销售冰箱和电饭煲等便宜和小巧的产品,及建造较小的公寓。

“所有这些都可以让人们在没有结婚的情况下过上舒适的生活,”咨询公司Mintel的高级生活方式分析师Alina Ma说。“这意味着他们在单身状态下会保持更长时间。”

此外,还有专家认为,结婚率降低与经济发展也有间接关系。中国人均GDP将接近1万美元,将逐步进入人均GDP达到1.2万美元的高收入国家行列。

数据显示,中国千禧一代占据了绝大多数人口,尤其是生育期人口。但千禧一代对婚姻或生孩子的兴趣不大,虽然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生育率的下降还没那么明显,但婚姻和抚养子女倾向于增加家庭支出,让许多人选择不再结婚生子。

社会应尊重多元化选择 但政府层面需关注

离婚率增加也与社会舆论环境以及个人观念更多元开放有关

面对逐年下降的结婚人数,多位专家表示,这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社会应多尊重多元化、个性化的个人选择,予以年轻人更多选择空间。

综合大陆央视、北京《人民日报》、中新网报道,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认为,“80后”“90后”跟“60后”“70后”明显不同。“经济的发展带来收入增长,互联网提高信息化水平,更多年轻人看到了外面社会的变化,了解到世界的发展。对他们而言,结婚生子不再是必要的人生经历,而是个人选择的结果。”他认为对于随着社会发展出现的改变,人们应当转变思想,与时俱进,应对推迟结婚、事实婚姻、不婚等给予更多宽容。

然而,相比5年前,结婚人数下降126.5万,这一变化仍值得政府层面关注。中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2011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3.26%,较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凸显中国老龄化加速的现状。结婚率和出生率的走低势必进一步加深老龄化社会的问题。

专家建议,针对二者的紧密联系,国家应当重视该问题,认真研究、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年轻人结婚生育。比如,可以适当延长婚假、产假,倡导人们平衡家庭和工作,从而促进结婚生育。此外,政府也应推出家庭友好的公共政策,比如以家庭为单位纳税的财政政策,降低家庭的税务负担;一线城市聚集了大量的优秀青年,但是高昂的房价让很多人难以在年轻时开始独立的家庭生活,因此稳定房价、为大家庭提供廉租房等措施将能缓解部分压力。

中国民政部公布的《2015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5年,中国依法办理离婚手续的共有384.1万对,粗离婚率为2.8‰。相比2002年中国粗离婚率仅0.90‰,13年来,粗离婚率逐年攀升。

专家看来,离婚率增加也与社会舆论环境以及个人观念更多元开放有关。“以前一个人提到离婚,周围的人会对此议论纷纷,对离婚当事人形成一定压力,如今,社会环境多元开放,公众对离婚及结婚的决定也变得更加容易,选择也不如以往慎重。”

对此,有观点分析,在更开放的社会环境里,人们做出婚姻和离婚的决定不能轻率随意,但也应该尊重个人离婚自由。

专家表示,一门婚姻若压抑个人情感或者让当事人不满意,离婚后,可能对个人感情和发展更有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2-08
一是,社会环境。
我们小时候,交通不发达,通讯不发达,需要和周围的邻居、离得比较近的亲戚搞好关系,必要的时候互相帮助。社交是必须的。家长就会要求孩子,见了邻居的面必须有礼貌,热情打招呼。亲戚来了要热情招待。

那时候,人们闲下来,或者逢年过节,会聚到一起打牌喝酒,甚至凑一起看电视,看国庆阅兵。忙里忙外,觉得热闹又喜庆,不会觉得烦。

现在,互联网发达,人们购物通过网络,休闲方式更多样化,一部手机承载了一个人大部分的喜怒哀乐,分给外人的时间本来就少。

以前过节走亲访友,总会强行拉着孩子,花几个小时赶到,为的是顺便去改善生活吃顿好的。

现在走亲访友,开车去,十几分钟就到,坐一下,一杯茶水还没放凉到可以入口,人就已经到下一家了。流于形式。加上现在孩子对这种已经变味的亲情不太感冒,所以家长也不会强烈要求孩子一定要参与。

而且,如今的社会安全性导致大家互相防备,有些对门邻居住个10年8年都不认识不熟悉。非必要不会打招呼,自然无法产生互动。

图片源自《因为这是你的人生》

二是,个人心态。
爷爷奶奶那一辈,觉得人丁兴旺才好。家里人越多越热闹。我爷爷奶奶去世之前那几年,过年时候还有很多年轻人大年初一去拜年,那些家长还会要求孩子给爷爷奶奶磕头。

爷爷奶奶也会觉得,这是自己的荣耀。村里这么多人都来看望,非常有面子。

其实那些年轻人,有很多是不情愿来的,有些是极反感磕头的。

后来,来拜年的年轻人逐渐减少,大年初一到处串门的人也少了很多。

他们说,一年就这过这么一次年,与其跟别人寒暄吹牛,伪装自己,不如全家人聚在一起,开开心心玩,吃些美食。

现在的年轻人也是如此,觉得时间花在无效社交上,还不如独自过个舒服的周末。虽然时间可能也是浪费掉了,但最起码自己感受到快乐,没有拘束。

在关于Z时代的讨论里,歌手蒋先贵说了这样一句话“对于这个世界唯一的链接,就是感受”,这个感受应该是快乐的轻松的,不被胁迫的。

图片源自知乎短片
三,恋爱观念的转变。
现在的年轻人,绝大部分无需再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社会的发展导致人们看待问题的角度发生变化,即便不结婚,也不会被周围的人使劲嘲笑,不需要觉得低人一等,抬不起头。

孩子结不结婚,已经不再是父母最担心的事情。他们最关心的,反而是孩子在一段感情里能不能够得到快乐,能不能够得到滋养,获得幸福。

从年轻人自身而言,爱情如果让他们投入太多精力,会让他们直接吓退。

Z时代短片里,一位被采访者说道“爱情是不是被构建的过于高尚了?没有对爱情过高的期待,自己的焦虑都缓解了”。她这段话引起很多年轻人的共鸣。

对待爱情的态度,从强求,到随缘,心态放松了,心情舒缓了。放下焦虑,更加脚踏实地的生活,反而更容易遇到同频的人。
第2个回答  2023-02-12
一是,社会环境。
我们小时候,交通不发达,通讯不发达,需要和周围的邻居、离得比较近的亲戚搞好关系,必要的时候互相帮助。社交是必须的。家长就会要求孩子,见了邻居的面必须有礼貌,热情打招呼。亲戚来了要热情招待。

那时候,人们闲下来,或者逢年过节,会聚到一起打牌喝酒,甚至凑一起看电视,看国庆阅兵。忙里忙外,觉得热闹又喜庆,不会觉得烦。

现在,互联网发达,人们购物通过网络,休闲方式更多样化,一部手机承载了一个人大部分的喜怒哀乐,分给外人的时间本来就少。

以前过节走亲访友,总会强行拉着孩子,花几个小时赶到,为的是顺便去改善生活吃顿好的。

现在走亲访友,开车去,十几分钟就到,坐一下,一杯茶水还没放凉到可以入口,人就已经到下一家了。流于形式。加上现在孩子对这种已经变味的亲情不太感冒,所以家长也不会强烈要求孩子一定要参与。

而且,如今的社会安全性导致大家互相防备,有些对门邻居住个10年8年都不认识不熟悉。非必要不会打招呼,自然无法产生互动。

图片源自《因为这是你的人生》

二是,个人心态。
爷爷奶奶那一辈,觉得人丁兴旺才好。家里人越多越热闹。我爷爷奶奶去世之前那几年,过年时候还有很多年轻人大年初一去拜年,那些家长还会要求孩子给爷爷奶奶磕头。

爷爷奶奶也会觉得,这是自己的荣耀。村里这么多人都来看望,非常有面子。

其实那些年轻人,有很多是不情愿来的,有些是极反感磕头的。

后来,来拜年的年轻人逐渐减少,大年初一到处串门的人也少了很多。

他们说,一年就这过这么一次年,与其跟别人寒暄吹牛,伪装自己,不如全家人聚在一起,开开心心玩,吃些美食。

现在的年轻人也是如此,觉得时间花在无效社交上,还不如独自过个舒服的周末。虽然时间可能也是浪费掉了,但最起码自己感受到快乐,没有拘束。

在关于Z时代的讨论里,歌手蒋先贵说了这样一句话“对于这个世界唯一的链接,就是感受”,这个感受应该是快乐的轻松的,不被胁迫的。

图片源自知乎短片
三,恋爱观念的转变。
现在的年轻人,绝大部分无需再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社会的发展导致人们看待问题的角度发生变化,即便不结婚,也不会被周围的人使劲嘲笑,不需要觉得低人一等,抬不起头。

孩子结不结婚,已经不再是父母最担心的事情。他们最关心的,反而是孩子在一段感情里能不能够得到快乐,能不能够得到滋养,获得幸福。

从年轻人自身而言,爱情如果让他们投入太多精力,会让他们直接吓退。

Z时代短片里,一位被采访者说道“爱情是不是被构建的过于高尚了?没有对爱情过高的期待,自己的焦虑都缓解了”。她这段话引起很多年轻人的共鸣。

对待爱情的态度,从强求,到随缘,心态放松了,心情舒缓了。放下焦虑,更加脚踏实地的生活,反而更容易遇到同频的人。
第3个回答  2023-02-18
一是,社会环境。
我们小时候,交通不发达,通讯不发达,需要和周围的邻居、离得比较近的亲戚搞好关系,必要的时候互相帮助。社交是必须的。家长就会要求孩子,见了邻居的面必须有礼貌,热情打招呼。亲戚来了要热情招待。

那时候,人们闲下来,或者逢年过节,会聚到一起打牌喝酒,甚至凑一起看电视,看国庆阅兵。忙里忙外,觉得热闹又喜庆,不会觉得烦。

现在,互联网发达,人们购物通过网络,休闲方式更多样化,一部手机承载了一个人大部分的喜怒哀乐,分给外人的时间本来就少。

以前过节走亲访友,总会强行拉着孩子,花几个小时赶到,为的是顺便去改善生活吃顿好的。

现在走亲访友,开车去,十几分钟就到,坐一下,一杯茶水还没放凉到可以入口,人就已经到下一家了。流于形式。加上现在孩子对这种已经变味的亲情不太感冒,所以家长也不会强烈要求孩子一定要参与。

而且,如今的社会安全性导致大家互相防备,有些对门邻居住个10年8年都不认识不熟悉。非必要不会打招呼,自然无法产生互动。

图片源自《因为这是你的人生》

二是,个人心态。
爷爷奶奶那一辈,觉得人丁兴旺才好。家里人越多越热闹。我爷爷奶奶去世之前那几年,过年时候还有很多年轻人大年初一去拜年,那些家长还会要求孩子给爷爷奶奶磕头。

爷爷奶奶也会觉得,这是自己的荣耀。村里这么多人都来看望,非常有面子。

其实那些年轻人,有很多是不情愿来的,有些是极反感磕头的。

后来,来拜年的年轻人逐渐减少,大年初一到处串门的人也少了很多。

他们说,一年就这过这么一次年,与其跟别人寒暄吹牛,伪装自己,不如全家人聚在一起,开开心心玩,吃些美食。

现在的年轻人也是如此,觉得时间花在无效社交上,还不如独自过个舒服的周末。虽然时间可能也是浪费掉了,但最起码自己感受到快乐,没有拘束。

在关于Z时代的讨论里,歌手蒋先贵说了这样一句话“对于这个世界唯一的链接,就是感受”,这个感受应该是快乐的轻松的,不被胁迫的。

图片源自知乎短片
三,恋爱观念的转变。
现在的年轻人,绝大部分无需再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社会的发展导致人们看待问题的角度发生变化,即便不结婚,也不会被周围的人使劲嘲笑,不需要觉得低人一等,抬不起头。

孩子结不结婚,已经不再是父母最担心的事情。他们最关心的,反而是孩子在一段感情里能不能够得到快乐,能不能够得到滋养,获得幸福。

从年轻人自身而言,爱情如果让他们投入太多精力,会让他们直接吓退。

Z时代短片里,一位被采访者说道“爱情是不是被构建的过于高尚了?没有对爱情过高的期待,自己的焦虑都缓解了”。她这段话引起很多年轻人的共鸣。

对待爱情的态度,从强求,到随缘,心态放松了,心情舒缓了。放下焦虑,更加脚踏实地的生活,反而更容易遇到同频的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