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如何培养文化自信

如题所述

大学生培养文化自信需要文化认同和高校教育。

文化自信的前提是认同、信任,是一种自觉基础上的自信,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需要增强自觉鉴赏的能力。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要引导大学生分析、鉴别传统思想文化中哪些是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的东西,哪些是封建性的糟粕、是落后的要被历史淘汰的东西,外来文化中哪些是中国社会所缺乏又能弥补中华文化发展之不足的东西,哪些是西方霸权主义、腐朽思想。

把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纳入高校和谐校园建设。我们必须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的校园文化体系,建立大学生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基本准则,引导大学生践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行为方式;

重视校园社团文化建设,积极开展以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核心的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社团文化活动;加强校园文化的传播阵地建设,充分利用校园文化传播的各种有效载体,为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培育营造浓厚的校园氛围。

文化认同的意义:

“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

因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

更因为“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以上内容参考 共产党新闻网-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文化自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14

1、高校应坚持主流文化导向,增强理想信念教育。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及文化自信,就必须确立正确的导向,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方向的确立,有利于学校进一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使大学生明确主流文化,从而自觉抵制非主流文化和腐朽文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文化观。

2、高校应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基础教育中,通过教育让更多的大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使大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产生强烈的民族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实现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3、高校应通过校园文化、网络文化建设等培育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促进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树立,从而达到培育的目的。各种社团活动,如古诗词朗诵、文化交流辩论会以及各种传统文化展示等,都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对中国优秀文化的认知,有利于培养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



4、大学生要进行自我教育,提升自身文化素质。

在鱼龙混杂、多元的文化背景下,大学生要培养自身的文化辨别力、区分力。大学生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学习进行自我教育,提升自身文化选择能力。积极地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对于西方文化的精华,要理性对待、吸收、借鉴并使用。

同时,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自身优良的文化素养,为文化建设事业添砖加瓦。

5、矫正教育价值取向,坚守思政课主阵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承载着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使命。思政课中的许多课程,能帮助大学生坚定社会主义文化信念,帮助大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国革命文化,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大学生文化自信。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2-14

坚守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认同本民族文化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具有深刻意义。在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文化相互激荡、碰撞,我们既不能盲目自大,又不能妄自菲薄。

只有了解国内外文化发展的差距,了解他国文化软实力对我国文化市场的影响,准确给自己定位,才能从容应对国际文化市场带来的挑战,从而更好地改善我们的文化市场环境。

文化自信来源于本民族所创造出来的能够对世界文化产生深刻影响力的优秀成果,这就要求文化发展过程中要始终保持敏锐的创新思维。

扩展资料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曾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传递出他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观。在2014年2月24日的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之后的两年间,习主席又对此有过多次论述:“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

2016年5月和6月,习主席又连续两次对“文化自信”加以强调,指出“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要引导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12-14

1、提升文化鉴赏能力

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要引导大学生分析、鉴别传统思想文化中哪些是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的东西,哪些是封建性的糟粕、是落后的要被历史淘汰的东西,外来文化中哪些是中国社会所缺乏又能弥补中华文化发展之不足的东西,哪些是西方霸权主义、腐朽思想。

2、提升人文素质教育的文化品性

把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纳入高校和谐校园建设。大学校园是人类积累、传播、创新知识的场所,是传承人类文明和科学的集散地。

对于大学生来说,由于思维开阔,他们的选择是多元的,既可能被高尚积极的文化所陶冶,也可能被低俗、腐朽的文化所俘虏,关键之点就取决于他们所处的教育环境及其所接受的教育。

扩展资料: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在时代变革中既能保持自我又能面对世界的标识。由于经济全球化、社会转型的深入,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既共生吸收又冲突斗争,形成多元文化现象。

在多元文化的相互激荡中,价值观尚未完全确立而又处在知识和文化前沿地带的大学生如果没有正确的文化鉴赏和选择能力,就可能会在价值取向、政治信念上出现偏差,极大地影响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因此,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是新时期高校育人的必然选择。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0-12-16

践行文化自信,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习近平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国家领导人指出:“要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完善人文交流机制,创新人文交流方式,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

扩展资料

文以化人、文以载道,让中华民族的文化理念走出国门,让文化自身说话,使其成为不同语种、不同地域、不同国家和平交流沟通的媒介。

在展现中华文化风采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呈现中国和平发展、和平崛起的理念,阐明“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霸世界的基因。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