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书法时经常漏字,这是为什么呢?

如题所述

漏字是书法创作的常见事,尤其是写草书,往往一笔数字,甚至一笔一行,讲究气韵贯通,一气呵成,字与字之间勾搭连环,几乎就没有思考的时间,全凭书家对所写内容滚瓜烂熟的记忆。要做到通篇不漏字还真是不容易。

题主的问题是“为什么会漏字?”,这真的没什么原因,是人就会出错,《兰亭序》还有错别字呢,尤其是我们现在书法家的创作内容通常是古人诗词,往往用字生僻,晦涩难懂,甚至语法结构都与现代汉语存在很大差距,不出错才怪呢。

漏了字怎么办?

首先,在创作之前,先用废宣纸打一两遍草稿。

这样做的目的,一是熟悉诗文内容,二是对作品章法布局有一个大致的构思,三是确保自己每个字都会使用某种书体全部完成,这点最重要,汉字已经简化多年,我们每个人早已经习惯使用简化字,而书法创作却大多数情况下使用繁体字,因此,创作之前一定要扫清障碍,确保自己不会忘记某个字的某个书体的写法以及确保不会出现繁简混搭。

第二,万一出现漏字情况,也可以补救。

如果是非正式的一般书法创作,可以在行间空白处,用小号字补上,古人就经常这么干。

如果比较正式的书法创作,最好在落款内容加上“补#”,#就是漏掉的哪个字。古人也是这么干的,无伤大雅,不足为奇,往往妙趣天成,佳作偶得。

如果是特别正式的书法创作,要看整体作品质量,总体作品相当满意,参照第二条补上漏字即可,如果对整体质量也不是特别满意,干脆重新来过。这没什么,大家都一样,据说范曾先生对书画创作艺术精益求精,一幅作品有时候会重复创作数次,外行人看了可能会觉得没什么区别,甚至有人就因此批评范先生“批量创作”。

回答就到这里吧。漏字的确难免,漏就漏了,艺术往往以缺憾成就最自然之美,恰如断臂维纳斯女神,无以复加。

最后再讲一个漏字的故事,博大家一笑。

话说清朝末年的时候,慈禧太后请一位大书家为她钟爱的一把扇子题诗,要求书写王之焕《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位书家很紧张,结果漏写了第一句的“间”字,慈禧太后盛怒之下要杀他解愤。那位书家眼看大祸将至,急中生智,慌忙跪地解释说,老佛爷息怒啊,我这写得不是王之焕的原诗,我是取其诗意,专门为您重新创作的一首新词,您听我给您断句念一念:

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21
这和自己注意力不集中有关系。自己在写书法的时候,一定要保持注意力集中,这样就不会出现漏字的情况了。
第2个回答  2020-11-21
这是因为在书写书法的时候,自己并没有达到专心认真的状态,所以才会出现这种状况。
第3个回答  2020-11-21
写的时候没有打草稿,或者是在写的过程当中,对自己的书法并不自信,写到哪里算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