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这句话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诗人骑着大马,斜靠小桥,满楼的女子都被他的英姿所倾倒。指的是诗人回忆当年他何尝没有才华,何尝没有遇合,何尝没有人赏爱,然而他那时没有对满楼的红袖钟情,描绘了诗人年轻时风流潇洒的一面。

该句出自五代韦庄所作的《菩萨蛮·如今却忆江南乐》,全词原文如下: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翠屏金屈曲,醉入花丛宿。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

白话文释义:现在我才回想起江南的好处来,当时年少风流,春衫飘举,风度翩翩。我骑着大马,斜靠小桥,满楼的女子都被我的英姿所倾倒。闺房屏障曲折迂回,掩映深幽,那就是我醉宿花丛之所在。现在要是能再有像当年那样的遇合,我就是到白头也一定不会想回来。

扩展资料

该诗出自《菩萨蛮》,但实际上菩萨蛮共有五首组词,这五首词是一个整体,但又可分前后两个层次。前三首为一层,重在对江南情事的追忆,后二首又是一层,重在寓居洛阳的所经所感。这组词是有两层含义,可以说词人所写的只是跟一个现实的女子离别的相思怀念,也可能是暗写对于唐朝故国的一份忠爱的感情。

其中此词是对往事的回顾以及感慨。上片二三四句回忆在江南时,自己尚是意气风发的年纪,穿着鲜艳的春衫,衬托出健美的身材,在斜桥边随便摆个姿势,就引来满楼的歌伎争相招揽。过片接着写风流情事,情节是“醉入花丛宿”,但镜头却是“翠屏金屈曲”,这是很高明的蒙太奇的手法。

末句“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是一决绝语。所谓决绝语就是用发誓的方式说话,这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修饰手法,之所以决绝是因为他无家可回,无国可归了,唐朝已经完全灭亡了。韦庄留在蜀中,王建曾一度驰檄四方,欲联合讨伐朱温,从而形成两个对立的阵营。因此作者国破家亡,无穷无尽之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1-14

1、“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一位公子骑着马在桥上过,看到对面楼上许多女子在向他招手。

2、出处:这句诗出自唐代韦庄的《菩萨蛮》。

3、原文:

如今却忆江南乐,
当时年少春衫薄。
骑马倚斜桥,
满楼红袖招。
翠屏金屈曲,
醉入花丛宿。
此度见花枝,
白头誓不归。

4、简析:这首词写作者自己在江南一段快乐浪漫的生活,虽然是回忆,却写得栩栩如生,历历如绘,一位春衫舞风、春风得意的"年少",立马在横斜水面的桥头,英姿飒爽,风流自赏,引起满楼的"红袖"为之倾倒。目成心许的美好遭遇,便充分表现在言语之外。接着便到了美女如云的"花丛",那里有饰着翡翠的画屏,现折回护,把幽深的春闺和喧嚣的闹市隔了开来,使他在这个温柔乡里陶醉了,决意终老在江南,发誓即使到了"白首"也不回去。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6-12
比如你走在一个小巷里,一群身着短裙低凶装的美女向你招手:“帅哥,进来玩玩啊。”
第3个回答  2017-11-24

骑着马在桥上,在水里的倒影就像靠着斜着的桥一样,旁边的楼房上,所有的姑娘都向他招手。

韦庄(约836年— 约910年),字端己,汉族,长安杜陵(今中国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晚唐诗人、词人,五代时前蜀宰相。出身京兆韦氏东眷逍遥公房,文昌右相韦待价七世孙、苏州刺史韦应物四世孙。

乾宁元年(894年)年近六十时方考取进士,任校书郎。李询为两川宣瑜和协使时,召韦庄为判官,奉使入蜀,归朝后升任左补阙。

天复元年(901年),韦庄入蜀为王建掌书记,自此终身仕蜀。天祐四年(907年),韦庄劝王建称帝,任左散骑常侍,判中书门下事,定开国制度,举荐张道古等忠直文人。官终吏部侍郎兼平章事,卒谥文靖。宋代张唐英撰《蜀梼杌》曾高度评价:“不恃权,不行私,惟至公是守,此宰相之任也。”

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代表作家,并称“温韦”。所著长诗《秦妇吟》反映战乱中妇女的不幸遭遇,在当时颇负盛名,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乐府三绝”。有《浣花集》十卷,后人又辑其词作为《浣花词》。《全唐诗》录其诗三百一十六首。

菩萨蛮韦庄这首词,上片描写了风景如画的江南美景。大意是:江南美好,游人陶醉,不肯离去,应终老于此。躺在画船上,眼看着“春水碧于天”的春景图,耳听着细细的雨声酣然入梦,好不惬意。这是韦庄到南方避乱时所写的一首词,描绘了江南水乡秀丽的景色和曼妙的人物,表达了诗人热爱江南的真挚感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