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伏的岩溶水源地

如题所述

适宜选择综合物探、钻探为主,配合水文地质测绘、水化学分析、抽水试验、动态观测等技术方法进行勘查。勘查程序为:水文地质测绘、动态观测、综合物探、钻探、抽水试验、水化学分析。

通过水文地质测绘,查明所在岩溶水系统的边界及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含水层类型及富水性,岩溶水的形成及运动过程,岩溶水富集条件,推测富水块段。查明岩溶水开采现状及其脆弱性。

采用综合物探方法,初步查明富水块段的水文地质结构,含水层(带)的埋藏分布、厚度、岩溶发育特征及富水性,初步圈定富水块段范围,确定钻探井位等。宜选择精度高、分辨率强、有一定勘探深度的物探方法,常用的有视电阻率测深法、激发极化法、视电阻率剖面法、核磁共振法、瞬变电磁法、阵列式电磁法等,对表层带富水块段还可采用地质雷达、高密度电阻率法探测。参数特征:对位于低阻高极化异常区的岩溶含水层,视电阻率ρS测深单支曲线表现为平缓或小角度上升曲线,视极化率MS大于2%,半衰时St大于1000ms,激发比J大于1%,参数Z大于4000ms的曲线段对应的岩溶含水层富水性较强。而位于高阻低极化异常区的岩溶含水层,视电阻率ρS测深曲线表现为小角度的上升曲线,半衰时St、激发比J、衰减度D、Z参数测深曲线同时出现局部相对高异常。综合考虑方法效果与经济成本,组合技术方案为:对隐伏岩溶水源,饱水带富水块段首先采用电阻率剖面进行面上的控制,快速圈定异常地段,其次用视电阻率测深剖面或阵列式电磁法缩小靶区,并划分出区内电性层特征,定量计算目标层深度,再选择核磁共振法进行局部异常富水性判断,最后再选用点间距为10~20m的视电阻率测深和激电测深加密测量,确定赋水空间的深度和平面位置,为确定钻探孔位提供依据。表层带富水块段,一般宜采用地质雷达进行连续剖面测量,确定先导孔位。

表5-3 不同含水介质的物探参数及曲线特征

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实施钻探,验证地质推断和物探成果,最终查明富水块段水文地质结构,覆盖层、含水层的岩性、厚度,含水层埋藏深度、岩溶发育特征及富水性,水位埋深,确定含水层水力性质、各含水层彼此之间以及含水层与地表水之间的水力联系。为水文地质试验,采取岩、土、水样,进行长期动态观测提供条件。对于探采结合孔应按照开发需要,安装建成开采井。勘探深度以揭露岩溶发育带、满足开采要求为标准。

利用钻孔开展抽水试验,了解岩溶含水层的水动力特征,取得水文地质参数,评价含水层富水性,为水资源评价提供依据。一般采用单孔非稳定流—稳定流抽水试验,进行2~3次降深抽水试验。同时采取水样,作水化学分析,查明水源地的水化学特征,进行岩溶水质量评价。

为掌握水位变化情况,求取与补给量、储存量变化有关的参数,进行水源地的储存调节保证程度评价,应进行动态观测,观测点的布置应能控制水源地开采影响范围内的岩溶水动态变化情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