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对血液成分的影响。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1-01-10
高原训练作为一种提高运动员运动成绩的手段,目前在很多运动项目进行了尝试。为了探讨高原训练在游泳训练中的应用及生理机制,在我们以往多次游泳运动员高原训练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这次赛前在昆明(海拔1890米)的高原游泳训练计划。通过比较5名优秀游泳运动员高原训练前3周、高原训练3周、高原训练后3周共9周训练期间,高原前、高原期间和高原后的血液学参数包括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压积、网织红细胞计数、血液促红细胞生成素含量、红细胞内2,3-二磷酸甘油醛含量等的变化,和高原训练前后4mmol/L血乳酸运动强度的游泳速度与心率,发现运动员无氧阈游速增加,有氧代谢能力增强,乳酸耐受能力增强.血乳酸-速度曲线右移,表明此次高原训练提高了游泳运动员的有氧运动员能力运动锻炼曾长期被认为是心脏科的“禁区”,心脏科医生主张病人延长休息。近30年特别是近几年来这种观点发生了彻底的改变。目前认为中度到剧烈的运动不但可预防缺血性心脏病,而且是心肌梗塞、PTCA、冠脉搭桥、心脏移植后、先天性心脏病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主要治疗措施之一。本文就运动锻炼对心血管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作一简单综述。

1 运动锻炼的生理效应

从心脏生理、病理角度讲,经常的运动锻炼对心血管系统有直接和间接双重作用。运动锻炼达到一定强度其间接作用即可表现出来,但对心肌的直接效应则较小。

1.1 运动的间接效应

1.1.1 肌张力增加:在剧烈的运动锻炼过程中,收缩肌群内压力迅速增加骨骼肌血流受阻,心脏后负荷增加,从而影响心脏的射血分数和搏出量。当肌肉收缩达最大肌力的15%时,肌肉血流开始受阻,达70%时则肌肉血流完全阻塞〔1〕。病人由于卧床休息等原因,最大张力下降,通过适当的运动锻炼,心肌收缩协调性增加,肌张力也随之增加。

1.1.2 生活方式的改变:经常参加运动锻炼可以改变人的生活方式,对吸烟者的耐力训练可延长吸烟的间隔时间,而且能长期坚持的人往往是非吸烟者;运动训练可能降低食欲,但也有不同意见〔2〕,运动训练由于能量及氧耗量都增加,体重相应下降。Mextens DJ等〔3〕报道冠脉搭桥术后肥胖病人仅通过运动锻炼就可有效地减肥,而不需严格的饮食治疗。

1.2 运动的直接效应

1.2.1 静息性心动过缓:长期经常的运动锻炼可使动脉压力感受器“重新调制”〔4〕,副交感神经活性增强,加之搏出量增加。心肌及肾上腺素能受体下调〔5〕等因素,休息时心率减慢,次极量运动时心率也相应变慢,这种反应的实际意义在于:①心脏储备功能和心功能容量增加;②一定的工作效率时心肌缺血发作减少;③心脏舒张期延长有利于心肌血液灌注。

1.2.2 血压降低:运动锻炼后无论是休息时还是运动时其血压均降低,左室后负荷减轻,射血分数和搏出量都增加,最大心输出量和心功能容量也随之增加。次极量运动时,收缩压降低心肌缺血的危险性减小。

1.2.3 周围静脉张力增加:运动训练可使周围静脉张力增加,弹性增强〔6〕,回心血量增多,前负荷增加,心搏量增加;运动后即刻体位性低血压得到缓解。

1.2.4 血浆容量扩张:血浆容量扩张是运动锻炼的早期反应,可能是由于肾素,醛固酮系统的调节所致。血容量增加,心室前负荷增加,搏出量随之增加,然而由于血液稀释,单位体积内血红蛋白减少,所以单位体积心输出量的携氧能力不变甚至减少。

1.2.5 心肌收缩力和搏出量增加:运动训练可致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脏搏出量也随之增加,可使休息时和运动时搏出量增加20%或更多〔8〕。其机制如上述,包括前负荷的增加和后负荷的降低。训练有素的运动员的心脏扩大、心室肥厚以前被认为是一种十分危险的病理改变,然而目前认为这是一种理想的生理反应〔9〕。另外,运动确能提高室颤阈,尽管其机制尚不明确〔10〕。因此,运动对于心律失常性猝死的预防可能有益。

2 运动锻炼在心血管病预防中的作用

2.1流行病学观察

多项研究表明经常的运动锻炼可使长期的心血管病死亡率降低〔11〕。一项包括大学男性教职工的研究表明,随着体力活动量的增加(500~3500千卡/周)死亡的危险逐步减少,当能量消耗超过2000千卡/周时,心血管病死亡率降低24%,并且那些最初不活动,以后参加运动锻炼,活动量逐渐增大的人其心血管病的危险性比那些仍然不能参加活动的人群显著降低〔12〕。另外,Manson JE等〔13〕调查73000例中年女性,发现体力活力与冠心病、中风的危险性成反比。10项随机实验的综合分析显示,心梗后参加心脏康复治疗者的总死亡率下降24%,心血管病死亡率下降25%〔14〕。

2.2 可能的生物机制

运动锻炼如何降低死亡率,确切机制尚不明确,主要可能与改善心血管的危险因素有关。

2.2.1 高血压:两项相关的的研究证实经常的体力活动可阻止高血压的发展,轻度高血压病人通过短暂的运动锻炼,血压可降低并可维持8~12小时,平均动脉压也较非运动期低,运动锻炼16周后左室肥厚明显改善〔15〕。

2.2.2 糖尿病:运动锻炼既利于糖代谢,又提高受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肝糖元减少,肌细胞利用糖增加,体重下降。

2.2.3 肥胖:运动锻炼可有效地减肥,如果同时进行饮食控制,体重可平均降低9.5公斤(减少的多为体内脂肪);心血管死亡率也下降,因为心血管病死率既与机体组成成分相关,也与体内脂肪的分布有关〔17〕。

2.2.4 血脂:运动锻炼对血脂的影响是研究十分活跃的领域,但其研究结果相差较大,包括95项研究结果的综合分析〔18〕显示:运动训练可使总胆固醇(TC)下降6.3%,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下降1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升高5%,TC/HDL-C下降13.4%,但对遗传性血脂异常运动锻炼几乎无效。

2.2.5 血栓形成:经常的运动锻炼可提高健康老年人的纤溶活性:tPA增加39%。tPA活性增加141%,血浆纤溶酶原抑制物(PAI-1)降低50%。血浆纤维蛋白原(Fg)下降13%〔19,20〕,体力活动还可降低血小板活性,从而使血小板聚集率显著下降,不稳定性冠脉综合征和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生率明显减少〔19〕。

2.2.6 内皮功能:血管内皮在调节动脉张力,局部血小板聚集方面起重要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内皮舒张因子完成的。血管内血流增加是主要的刺激因素,动物实验证实运动训练可使NO合成的基因表达增强;人类实验也表明运动锻炼可使健康人、心衰病人的NO依赖的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性增加〔21〕,冠心病患者运动锻炼后血浆内心房利钠肽升高〔22〕。

2.2.7 自主神经功能: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之间的平衡调节着心血管活动,心血管病人交感神经活动增加,心脏事件的发生率也相应增加。运动锻炼后心率变异性改善,副交感神经活动增强。

3 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病人的影响

经常的耐力和阻力训练可使肌肉、心血管、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改变,功能容量和张力增加,病人的最大氧摄入量增加18%~25%,最大运动时限增加18%~34%,生活质量评分显著提高〔23〕。冠心病病人运动锻炼后其缺血反应-心绞痛、ST段下移明显改善,心梗病人梗塞面积缩小。运动协调性增加,溶栓病人可使后期冠脉再通率增加〔23、24〕。动物实验表明运动训练后可使表面的冠状动脉增粗,心肌内毛细血管密度增加。Belardinelli等〔25〕报道在人类运动训练后冠状动脉床增加。另外长期、经常的运动锻炼可以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有可能使粥样硬化衰退、斑块缩小〔26〕。基于上述机理冠心病运动锻炼可增加心肌灌注,使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显著减少。

至于需多长锻炼时间才能发生上述生理变化各家报道不一,一般认为8周后心功能容量和心肌灌注开始改善〔25〕,但粥样硬化衰退要一年后才开始观察到〔26〕。

4 运动处方的原则

与药方一样,运动训练同样需要处方指导,这包括合适的运动量及可能的副作用,对于那些贯于坐位的人,任何形式的体力活动都是有益的,只要不感到过度疲劳就行。但一个严格的运动处方应包括:活动的量、强度、频度、时限、类型等。

4.1 类型

一个科学的处方应包括有氧训练和阻力训练,有氧训练最常见的形式是快速步行、慢跑,随着体能的好转,可以进行游泳、自行车、划船、滑雪等有氧训练。阻力训练对由于年龄增长,卧床休息引起的肌肉萎缩是必要的,为了锻炼身体大部分肌群,应进行8~10种肌肉阻力训练。

4.2 强度

Blair等〔27〕研究表明,不同强度的有氧训练产生不同的效果,阻力训练应达最大张力的50%~60%,每次每组肌群锻炼不应超过5~6分钟,以免心脏后负荷显著增加。

4.3 频度

有氧训练最好一周内每天都进行,在心脏康复的早期运动训练应在心脏康复中心,在严密的监护下每周进行3次,随着时间的推移,监护下的运动训练可逐渐减少,从每周一次到每月一次,但总的训练次数每周不能少于5次。最好把一些锻炼活动融入生活中,如步行来往于商店、车站。阻力训练每周至少要进行两次。

4.4 时限

有氧训练的强度与所需时间成反比,一般强度的运动锻炼每天进行至少30分钟。惯于坐位的人开始可能不能坚持30分钟,这时每次训练可分2~3个阶段进行。

5 运动锻炼的危险性

有关运动锻炼的适应症、禁忌症已有明确的指南〔28〕。运动中冠状动脉事件和猝死的发生率很低,每年男、女运动员的发生率分别为0.75/100 000和0.13/100 000,中年男性剧烈运动的死亡率为6/10 000〔29〕,Vuori I〔30〕报道男性运动锻炼过程中各种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20~39岁组1/1 100 000 000小时,40~49岁组1/300 000小时,60~69岁组1/900 000小时,女性各个年龄组上述事件的发生率则低得多〔29〕。有证据表明健康人超长时间的运动锻炼可致心肌疲劳,引起短暂的心功能减退,但几天后就可完全恢复,不遗留永久损害〔31〕。大面积心肌梗塞病人运动锻炼后对其边缘心肌运动无不良影响,不引起左室重构,相反还可以改善心室重构〔32〕。

总之,健康活泼的生活方式是公共健康之本,任何形式、强度的体力活动只要你“感觉良好”,对你都是有效的,包括那些表面健康和已有临床病症的人
第2个回答  2011-01-10
增加血液供氧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