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冈历史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3

1.佛冈上岳古民居有多久历史了

上岳古民居位于佛冈县龙山镇上岳村,始建于南宋,盛于明清,距今已超过720年的历史。2006年被评为“广东最美丽乡村示范点”,2008年列入广东首批古村落,现正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标准规划整治。

古民居建筑风格属于明清岭南派,建筑群布局清晰、严谨,错落有致,气势恢宏,保存完好。整个古民居建筑由十八“里”组成,共有37幢108座古民居,每幢民居均雕梁画栋,墙壁绘画各具特色。建筑物均青砖到顶,山墙为耳形,屋檐耳边刻有各种图案。从远处望,可以看见五六十个锅耳式防火墙和硬山顶整齐排列,十分壮观。

交通指南:

距佛冈县城16公里,有省道经过,交通方便。驾车从广州市沿京珠告诉往北行到佛冈县汤塘出入口转上106国道,然后往广州方向行驶至龙山镇,再转入县道376线,前行15分钟即到达古民居。广州市为出发点,全程时间约1小时。

2.有关清远的历史

清远”两字连用,始见于晋,意为清明广远。《晋书·王导传》云:“导少有风鉴,识量清远。”而作为政区之名的“清远”,则最早出现于我市,从南梁天监六年(507年)启用至今,已历1500余个悠久岁月。中经三个演变阶段:梁武帝置清远郡,始使“清远”以辖县的政区形象知闻于世;隋开皇十年(590年)废清远郡,置清远县,“清远”之名遂被降格使用近1400年;1988年建清远市,“清远”之名又获得升格使用,现新建的清远市已到“弱冠之年”,是一个活力四溢的年轻的地级市。

值得注意的是:中宿县虽比清远郡早600多年出现,但后在其地置郡时却不用其为郡名,仅作为清远郡属县之一保留其县名(辖境较前大为缩小);而当隋撤销清远郡时,老牌的中宿县竟被新置的清远县所取代而从历史上消失,其时原清远郡地还有一个政宾县与新置的清远县并存,但33年后因其省入清远县也同样永久地归于消失。这段耐人寻味的历史变迁说明世人对“清远”之名情有独钟。遗憾的是这么一个深受青睐的名称却无人破译过其来历,致使后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余潜究于此多年,始悟“清远”之名源之于水。水者,北江河水也。

因水而名是古代临河县邑习见的取名手法,如曲江、翁源、三水、四会以及我市古代的浈阳、含洭等县名。清远县前身中宿县,取名亦跟北江河水有关。今版《清远县志》援引历史传说云:汉初,二、五、八月,潮水上涨至禺峡(今飞来峡),逐浪返五羊城一宿而至,故飞来峡又名中宿峡。“中宿”之名源于海潮上涨而得,属水情地名。这是特定情况下的北江水情,非常态下的北江水情,常态下的北江是一条水量丰沛而水质清冽的河流。

北江古称溱水。这个名称出现于汉,一直流行到唐宋,唐宋史书都以“溱水”为北江正名。溱者,众也,多也,以“溱”名江,盖言北江水源丰沛也,属水量河名。此名称与实际相符合。据《广东省韶关市综合科学考察报告》(《广东科技出版社》,1987年出版)称:北江水系“径流总量为312.85亿立方米,年平均径流深为1023毫米。平均每人拥有径流量为7426立方米,分别为全省、全国人均拥有量的2.1倍和2.9倍,但尚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按每亩耕地拥有水量计算,则韶关数字最高,达8323立方米,分别为全省、全国和全世界平均水平的2.2、4.8和3.6倍。”由此可见,北江的水量是相当丰沛的。

北江河水不仅水量丰沛,而且水质清冽,因为其上游河段多是石山峡谷,两岸森林茂盛,入河的泥沙量较少。关于北江水质之好,留传至今的历代赞美诗句可作生动的见证。“澄碧源之见底,耸翠壁之临危”,是迄今所见的吟咏飞来峡水质清冽的最早诗句,作者江总是南朝梁陈时期的闻人。见之于唐宋的诗句有:“两峰支碧汉,一水抱清湾。松老龙犹在,波澄势自还”(唐·沈佺期《峡山》);“永愿依胜侣,清江乘渡杯”(唐·徐浩《宝林寺》);“意闲门不闭,年去水空澄”(唐·杨衡《题峡山寺》);“澄江诘曲峡中天,远使归来驻画船”(宋·章得象《峡山飞来寺》);“古寺清江上,维舟夕照前”(宋·高绅《峡山》);“云水连晖还接影,瞑禽西去复东来”(宋·向子諲《峡山飞来寺》)等等。明清时期更多,本文不作累述。上述诗句中多用“清”、“澄”字眼描绘北江河水,清者,纯净无杂质也;澄者,清澈之意也。由此可见,北江水质已久负盛名。

北江出飞来峡后,西南流经洲心伦洲岛后折向西北,至附城转为东西流向过清城,之后再转向西南缓流而去。飞来峡之南地势平坦,北江入此流速缓慢,漫江碧透,清波相逐,大有“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气象。若临江登高眺望,会令人自然生发出“一水远赴海”(唐·李翱《峡山寺》的感慨来。遥想南梁时期的清城先民也定会生此同感,故有可能将“清”与“远”两字联系起来,适逢此地置郡,遂以“清远”名之,实是甚合情理的事情。此名称将水质与水向寓于一体,极富诗情画意。幸哉,余总算悟出了个中奥秘:清远者,乃清江流远也!

末了,附言一句,此乃一己之主见,不一定准确,“清远”究竟因何得名,还望对此感兴趣的人士参与研讨,各抒高见;如能经过议论,达于共识,岂不幸哉!

3.清远有多少年历史

春秋战国时,清远地区属百粤。秦统一中国后,设置行政机构,开发岭南,清远地区属南海郡、长沙郡。汉初,属赵佗称号的南越国。高祖年间(前206—195年)先后置桂阳县(今连州一带)、阳山县、浈阳县和含匡县(浈、含今为英德市境),均属桂阳郡。元鼎六年(前111年),置中宿县(原清远县一带),属南海郡。

??

三国时,各县隶属始兴郡。

??

南朝梁天监年间(502—519)置清远郡,清远之名由此而始,辖中宿、威正、平、恩洽、浮护五县。还置阳山郡,辖阳山、桂阳、广德(后改称广泽、连山)等县。在含匡设衡州,领阳山郡。

??

隋开皇十年(590年),废清远郡及其所属的中宿等县,置清远县、政宾县(今清新县滨江一带),仍属于南海郡。同时,废阳山郡改置连州,把衡州改名为匡州。二十年(600年),废匡州,其属县改隶广州府。

??

唐武德六年(623年),政宾县并入清远县,属广州府。天宝元年(742年),连州改置连山郡。

??

五代南汉乾享五年(921年),于浈阳县设英州。

??

宋宣和二年(1120年),英州改置真阳郡,含匡、浈阳先后改名为含光县、真阳县。庆元元年(1195年),真阳郡升为英德府。

??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英德府改为英德路总管府,不久又降为州,并含光、真阳县。庆元元年(1195年),真阳郡升为英德府。

??

明洪武二年(1396年),英德州改置英德县,属韶州府。十四年,连州和阳山、连山二县改属广州府。

??

清雍正五年(1727年),连州为广东省直隶州,领阳山、连山二县。嘉庆十八年(1813年),由清远、英德两县划地设广东布政司佛冈军民厅(相当于县级建制)。

??

民国元年(1912年)连州改称连县。民国3年,佛冈改厅为县。抗日战争期间,广东省 *** 北迁连县,清远各县均属广东省第二行政督察区(驻连县)管辖。民国35年,由连山、连县、阳山三县划地,新置连南县。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除佛冈县曾先后归属韶关、广州、佛山管辖外,各县先后由北江行署、韶关专署、韶关行署管辖。1953年,连南与连山合并为连南瑶族自治(后改为县)。1958年,连县、连南、连山、阳山四县合并,称连阳各族自治县。同年,佛冈、从化两县合并,称从化县。1960年恢复阳山县。1961年恢复佛冈县,属广州市辖。1961年,恢复连县、连南瑶族自治县。1962年,成立连山壮族瑶族县。1963年,佛冈县由广州市划为韶关地区管辖。1983年7月,韶关地市合并,将清远、佛冈两县划归为广州市,其余各县属韶关市管辖。

??

??1988年1月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清远县,设立清远市,原清远县分为清城、清郊两个市辖区(1992年清郊区改为清新县),并划广州市市属的佛冈县和韶关市属的县、阳山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连南瑶族自治县、英德县为清远市所属(英德、连县1994年改为县级市)。

??

4.历史上的清远名人及历史

清远名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榜眼朱汝珍

朱汝珍(1870—1942年),字玉堂,号聘三,又号隘园,清远人,清末民初法学家。光绪三十年(1904年)末科榜眼,授翰林院编修,是个颇具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

老一辈的清远市民在津津有味地回忆清远历史时,总免不了要提到朱汝珍。原来,朱汝珍本来应该是清代末科的状元,但是由于姓名和籍贯的缘故而与状元无缘——

按照惯例,甲辰恩科的主考官在阅评完所有考生的试卷后,从参加殿试的273名考生的试卷中挑选出10份,并按名次排列好(其中朱汝珍第一,刘春霖第二),呈送给慈禧太后“钦定”。慈禧太后翻开主考官列为“头名”的试卷,见该卷虽然文词畅顺华丽,但字体却为粗笔楷书,因慈禧性喜疏淡清新字体,故看后不禁连连摇头。当她看到“朱汝珍”这个名字时,心中更是不由得陡然升起一股厌恶之感:夺魁的举子是广东人朱汝珍,不禁让这位老佛爷想起太平天国的洪秀全,维新派的康有为、梁启超,高举反清大旗的孙中山……这些人都出自广东,在慈禧看来,广东是出叛逆的地方。加之朱汝珍姓名中有“珍”字,“朱”与“诛”同音。珍妃支持光绪皇帝变法改良,被推入井中溺死,“朱汝珍”这三个字一下就触动了慈禧那根敏感的神经。于是她将朱汝珍的试卷扔到一旁,状元之门对他关闭了。相反,慈禧觉得刘春霖这个名字有吉祥之兆,又是贵州人,便将他提升为状元,朱汝珍只好屈居榜眼了。

据史料记载,在考取榜眼前,朱汝珍发奋读书,曾以县试冠军入读清远县学,22岁时又凭优异成绩考入广雅书院,取列广州府闱第一。27岁考取拔贡,以朝考一等钦点七品小京官,签分刑部江苏司行走,开始了仕途生涯。朱汝珍中了榜眼后,授翰林院编修。他不同于清朝的遗老,安于现状,抱残守缺,而是能跟时代步伐前进,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1906年,他决心赴日本东京政法大学深造,回国后任京师法律学堂教授。第二年,任第一次法官考试贵州省主考。1930年南归,受聘为香港大学教习;1933年任香港孔教学院院长兼附中校长。

朱汝珍不仅是一个科举生,他还是一个抗日爱国者。抗日战争爆发时,朱汝珍早已是68岁的老人家,他由于受爱国思想驱使,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他在香港主持清远公会,组织募捐、义演为抗战筹款。香港沦陷后,他不惧日本人和汉奸的威逼利诱,拒绝与日本人合作。这期间,年事已高的朱汝珍还发动组织归乡指导委员会,极力帮助因战乱流离失所的难民疏散回乡。抗战期间,有3万多清远人在香港谋生。他们大都是从乡间逃荒走难流落到香港的农民。1941年12月香港沦陷后,平民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纷纷离港返回内地谋生,一些有实力的社会社团也积极协助乡人回乡。当时在香港的清远人,要回乡又缺路费,许多人只好流落街头乞食,病倒街头。朱汝珍主持的清远公会想方设法帮助难民回乡。1942年,同乡会要组织3万多清远难民疏散回乡,但由于这时日本人已有所察觉,将公会的账号冻结了,一时筹措不到经费,难民的处境异常艰难。后来幸经朱汝珍斡旋,同乡会才解决了全部疏散经费。1942年2月、3月间,第一批几百名难民从九龙步行经过深圳到达东莞虎门乘船返回广州,再坐车回清远。到三月底,最后一批难民也顺利启程了。三万清远难民得救了!

我还了解到,朱汝珍写得一手好诗文,又擅长书法艺术,行书疏淡和平,娴静爽利,有晋唐遗风。他知道刘春霖、商衍鎏、张启后也有书画作品,便将四人的作品配成一套,名为“四屏”,成为当时极享盛名的书画作品。朱汝珍著作颇多,主要有《词林辑略》、《词林姓氏韵编》、《清远县志》、《阳山县志》等。在清远市阳山县七拱镇大禾岗学发公祠里还保留着多副由朱汝珍所撰并书的石刻对联。

家乡出了这样一个榜眼。毋用置疑,朱汝珍是清远人的骄傲!

清远市博物馆记载着朱汝珍的史实

5.清远是一座历史名城

一、政治概况:清远市现辖清新县、佛冈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连南瑶族自治县、阳山县和清城区等5县1区,并代管英德市(广东面积最大的县级市)、连州市两个县级市。全市总面积19152.89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10, 总人口403万人,是广东省21个地级市之中面积最大的和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地。

二、历史概况:在距今十万年前,清远市就已有人类活动。我市人文历史深厚,自古便有张九龄、苏东坡、杨万里、韩愈、海瑞等许多的历史名人都在这里留下鸿踪和传世力作,与清远的秀丽河山交相辉映,引起历代清远人民的共鸣和自豪感。

1.建制年份:春秋战国时,清远地区属百粤。秦统一中国后,设置行政机构,开发岭南,清远地区属南海郡、长沙郡。清城区的前身清远县,是历史悠久的县份,建制于秦朝(公元前221年),开县至今已经2229年。

2.名字由来:南朝梁天监年间(502—519)置清远郡,清远之名由此而始。

3.成立时间:清远于1988年1月7号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清远县,设立清远市;1988年2月28日正式挂牌成立。

三、地理概况:

1.气候特点:我市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是广东省三大暴雨中心之一。

2.地形特点: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兼有平原、丘陵、山地和喀斯特地形的多样性地貌。

3.地理位置:全境位于东经111 °55'--113°55'、北纬23°31'--25°12'之间,即是位于广东省的西北部、北江中游、南岭山脉南侧与珠江三角洲的结合带上。

4.区位优势:清远——珠三角的后花园,她南连广州、佛山,北接湖南、广西,东及东北和韶关市交界,西及西南与肇庆市为邻,乃“三省通衢”之地;是广东省重要的商品粮、用材林、反季节以及蔬菜生产基地,也是全国三大陶瓷原料产地之一。

6.清远有什麽历史文化

清远又称凤城,是由于清远的地图像一只凤凰。凤城之名还源自一传说:在清远市工人文化宫附近的一棵高大梧桐树上栖息了一窝凤凰,树下住一青年,名张易,靠泛舟为生。有一年,北江洪水泛滥,俗语云:“南雄落水洒湿石,去到韶关涨三尺,落到英德淹半壁,浸到清远佬无地走。”可见洪水之汹猛,一下子清城水淹,张易撑着小艇到处救人,救到梧桐树下,听到凤凰吱吱喳喳,才发现水位快浸到树顶,大凤凰都出去找吃的,小凤凰翅膀还没长齐,眼看水已淹没梧桐树,张易赶紧游去树中心抱起窝里的小凤凰,但张易的脚被树的寄生藤缠住,无法脱身,只好将小凤凰放置艇中,自己却不幸被水淹没,母凤凰飞回来,见此感人一幕,觉得人为救凤凰也肯舍命相救,自己也应当完成年青人救人心愿,就伏在水面,让落水的人踩着它的背逃生,最后因体力不支,也牺牲了,化成清远两条街,所以清远看上去像一只凤凰,而凤凰牺牲的地方,称为起凤里,清城因此得名叫凤城,而广东有两个凤凰,是因另一父凤凰飞回来发现爱妻已逝,伤心不已,带着爱子飞走了,飞了去顺德大良,故而顺德大良也叫凤城

其历史文化: 春秋战国时,清远地区属百粤。秦统一中国后,设置行政机构,开发岭南,清远地区属南海郡、长沙郡。汉初,属赵佗称号的南越国。高祖年间(前206—195年)先后置桂阳县(今连州一带)、阳山县、浈阳县和含匡县(浈、含今为英德市境),均属桂阳郡。元鼎六年(前111年),置中宿县(原清远县一带),属南海郡。

三国时,各县隶属始兴郡。

南朝梁天监年间(502—519)置清远郡,清远之名由此而始,辖中宿、威正、平、恩洽、浮护五县。还置阳山郡,辖阳山、桂阳、广德(后改称广泽、连山)等县。在含匡设衡州,领阳山郡。

隋开皇十年(590年),废清远郡及其所属的中宿等县,置清远县、政宾县(今清新县滨江一带),仍属于南海郡。同时,废阳山郡改置连州,把衡州改名为匡州。二十年(600年),废匡州,其属县改隶广州府。

唐武德六年(623年),政宾县并入清远县,属广州府。天宝元年(742年),连州改置连山郡。

五代南汉乾享五年(921年),于浈阳县设英州。

宋宣和二年(1120年),英州改置真阳郡,含匡、浈阳先后改名为含光县、真阳县。庆元元年(1195年),真阳郡升为英德府。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英德府改为英德路总管府,不久又降为州,并含光、真阳县。庆元元年(1195年),真阳郡升为英德府。

明洪武二年(1396年),英德州改置英德县,属韶州府。十四年,连州和阳山、连山二县改属广州府。

清雍正五年(1727年),连州为广东省直隶州,领阳山、连山二县。嘉庆十八年(1813年),由清远、英德两县划地设广东布政司佛冈军民厅(相当于县级建制)。

民国元年(1912年)连州改称连县。民国3年,佛冈改厅为县。抗日战争期间,广东省 *** 北迁连县,清远各县均属广东省第二行政督察区(驻连县)管辖。民国35年,由连山、连县、阳山三县划地,新置连南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除佛冈县曾先后归属韶关、广州、佛山管辖外,各县先后由北江行署、韶关专署、韶关行署管辖。1953年,连南与连山合并为连南瑶族自治(后改为县)。1958年,连县、连南、连山、阳山四县合并,称连阳各族自治县。同年,佛冈、从化两县合并,称从化县。1960年恢复阳山县。1961年恢复佛冈县,属广州市辖。1961年,恢复连县、连南瑶族自治县。1962年,成立连山壮族瑶族县。1963年,佛冈县由广州市划为韶关地区管辖。1983年7月,韶关地市合并,将清远、佛冈两县划归为广州市,其余各县属韶关市管辖。

1988年1月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清远县,设立清远市,原清远县分为清城、清郊两个市辖区(1992年清郊区改为清新县),并划广州市市属的佛冈县和韶关市属的县、阳山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连南瑶族自治县、英德县为清远市所属(英德、连县1994年改为县级市)。

7.清远佛冈面积多大

佛冈简介

佛冈位于广东中部,珠江三角洲边缘,与广州从化、韶关新丰、清远英德和清远市清城区毗邻。

人口与面积

全县总人口31万人,其中县城(石角镇)人口14万(含外来人口),总面积1302平方公里。

自然特征

全县地势自东北向西南倾斜,境内低山、丘陵、谷地、平原交错,大多在海拔300米以下。属

南亚热带湿润气候,又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平均气温 20。8℃,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

降雨量2210毫米,无霜期229天。土地肥沃,一年四季可种作物, 以种水稻、甘薯、花生为主。山

地多,土层深厚,宜林、宜果。

资源特点

佛冈的自然资源丰富。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石墨、铅、锌、锡、金、石英石、钾长石、花岗岩、

瓷土、稀有金属、以及优质矿泉水。野生动物资源有黄猄、山猪、果狸、穿山甲、雉鸡、白鹇、龟

类、蛇类等。植物资源有松、杉、樟、桐、黄檀,还有沙椤、观光木、白桂木、吊皮锥等珍贵植物

以及砂仁、巴戟、栀子、金银花、蔓京子、土伏苓、杜鹃花、黄姜等药材资源。

历史文化

佛冈县是清远市所辖的八个县、(市区)之一,地处广东省中部,珠江三角洲边缘,佛冈历代是

兵家必争之地,两汉时分属南海郡中宿县、桂阳郡浈阳县;南北朝时,佛冈南部属浮护县、北部属

浈阳县。隋唐时,属清远英德;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设佛冈厅,民国初期改县,解放后曾先后

归属韶关、广州、佛山管辖。佛冈县人杰地灵,名胜古迹众多,人文景观丰富。佛冈拥有风光绮丽

的黄花湖旅游风景区、独领 *** 的观音山自然保护区,雄伟挺拔的独凰山、奇险的黄花石寨,新兴

的石联旅游度假区,以及大庙峡人文历史风景区。佛冈还有多处的史前文化遗址,且留存西周的古

窑,春秋时期的青铜剑、唐宋的古道等。

佛冈白话(粤语)客家话,普通话均流行。

气候

春季平均温度16℃;夏季平均温度24℃;秋季平均温度26℃;冬季平均温度22℃,平均年降雨量

2200mm平均相对湿度75%;全年主道风向东北风;无霜期322天,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