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的密码:共情原则,理解和共鸣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6
在前面的几节课中,我们提到的很多问题最终都会归结到共情上。

也就是说,孩子的很多问题都需要父母的共情才能更好的解决。

共情可以说是家庭教育中的一把利器,本文我们将重点论述 共情的两个基本原则,理解和共鸣 。

说到理解,我们通常会局限于思维层面的理解,就是从语言上去理解孩子的行为。这是最直接的办法,但常常会产生偏差。

原因有两个:

一个是,我们会不自觉的把事情简单化。

很明显这是以偏概全,但为了减少自己认知上的盲区,将问题简化更有利于心理上安全感的满足,而对安全感的追求是人类之所以能够存活下来的基本基因,也就是我们人类天生如此,对安全感的追求是从娘胎里带来的。

另一个是,偏差发生在信息发出、传递、接收和理解的过程中。

交流中,我说的是A,你听到的是B,理解的是C,说出来的可能是D,这么一圈下来,就可能把我要说的A理解成D。

并且这个过程一直反复,如果中间没有适时的纠正,比如“你说的是......这个意思吗?”“我这样理解对吗?”常常是在交流中各说各话。

这样的结果也是容易理解的,毕竟每个人的阅历和思考问题的方式都不一样,那么在交流中解读对方的意思时出现解码的错误也就属于正常。

面对孩子,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我认为最起码可以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点,当孩子遇到挫折时,要让他们明白,他并不特殊,也不是孤单。

对于自己的“不幸”,孩子们常常认为这是独有的,自己是一个特殊的、不一样的人。为此,他们会非常焦虑。

当孩子发现他们的遭遇和很多人一样时,他们会感到深深的安慰。

关于这一点,成人的世界也是如此,每当感到自己多么不幸时,去趟医院就会变得更加坦然。

第二点,给孩子幻想的空间。

受现实生活的限制,孩子的很多心愿都无法达成,比如养条狗。

很多孩子都希望有自己的一条小狗,但现实常常限制我们达成这个愿望。如果只是和孩子讲道理:你是过敏性体质没法养狗,并且要每天遛狗、经常洗澡、理发、打针、拔耳毛......

这么现实的东西会让孩子眼中的美好瞬间变的冰冷,不如明确的告诉孩子不具备养狗的情况下,和孩子一起幻想,假如养一条小狗会有怎样的生活,这样更温馨,也更容易接受。

说完了理解,我们来聊第二个话题,就是共鸣。

共鸣可以理解为共情的前期工作,简单来讲它是共情的基础。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我们要确定一个事实:一个人根深蒂固的看法,通常无法直接改变。

这个问题很好理解,就拿我们自己来说,虽然我们自身存在很多问题,但却不会因为别人的几句提醒得到有效的改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孩子也是如此,他们的改变也需要时间,好在他们还没有陷入的太深,改变起来更快些。

上述观点的陈述,只是想说,在孩子面前,不要掩盖问题本来的面目,做掩耳盗铃的事情。

这么说没有错,但是却避开了事情的真相,孩子觉得数学很难,孩子不喜欢数学……

很多家长不敢这么说,他们会认为如果这么说了,就是把问题的阴暗面揭露了出来,反而容易将孩子带偏。会真的认为数学很难,会更不喜欢上数学课等等。

对问题视而不见,试图通过遮遮掩掩的方式去解决,最后很容易出现大问题。

怎么讲呢?

掩耳盗铃是一种简单的说法,更真实的表达是试图通过遮盖问题的真相,否定孩子真实的情感,最终达到自欺欺人的表现,但问题最终却没有解决。

第二个方面, 要给心灵成长的时间。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要引入一个概念,时空感——时间和空间感。

时间感 ,就是要让孩子明白,问题不可能一下子解决,成绩不可能一下子获得,更不要因自己一时的失误而陷入到自我否定中,要明白时间的力量,要让孩子体验到这份力量,父母就要留给孩子成长的时间,不能将这份能量压抑在一瞬间。

空间感 ,就是要看到问题的解决,需要一种迂回的策略,要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有空间感的孩子面对困难时,会想到各种应对的办法,不会那么轻易的让自己陷入到绝境。

没有空间感的孩子会让自己陷入到当时当下的境地。

此时,我们要明白,不是孩子倔,而是他确实没有掌握更好的应对方式。

时空感的获得,都需要时间的积淀,当然前提是父母本身对此有深刻的理解。

好的,今天的课程就到这里。我们做个总结: 今天的课程主要讲了共情的两种模式,理解和共鸣。交流中不可避免的会存在解码的错误,除了可以通过不断的确认是否正确理解对方的含义外,对于孩子,我们还可以告诉他的遭遇并不特殊,并且要留给他们一定的幻想空间,最起码要让他们在想象中满足自己。对于共鸣,我们提出两个措施,一个是要明确根深蒂固的看法改变起来会很难,需要家长去正视问题,而不是否定或美化它们,由于进步常常没有捷径,并且会很慢,由此我们引出了第二措施,给心灵以成长的时间,不要着急,慢慢来。

希望你今天有收获,也请你把今天的课程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我们下节课见。

文中漫画均得到作者汐沥的授权,再次表示感谢!

让我们随着这只特立独行的猫,进行一次自我成长之旅。

这是一只怎样的猫,请看 《开篇:为什么要和孩子共同成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