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现在已经强大到了什何种程度?

如题所述

首先强在规模,2017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就高达35931亿美元,占全球的比重达28.57%,比美国、日本制造业增加值总和还要高。强在 工业 门类齐全。中国是全球唯一一个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形成行业齐全的工业体系,本世纪以来被称为“世界工厂”。

部分领域中国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2017年全球制造500强当中,中国有76家企业上榜,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位居第三。亚洲开发银行曾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制造在亚洲高端科技产品出口中所占份额,从2000年的9.4%升至2014年的43.7%,已经超越日本成为 亚洲 第一大高科技产品出口国。

之前占领中国市场的,大多还是国外品牌,到了今天,国内销售手机前几名的, 基本上 是本土牌子了,至于空调,电视机,厨卫这些家电,国内牌子市场占有率是绝大多数的,而且中国制造早就走向全球了,要知道课本上说过“旧社会可以一颗螺丝钉都造不出来的”,今天的中国制造,制造可以满足中国人的日常需求了。

中国制造可以说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了,虽然这几年世界工厂的名称要给越南这些兄弟国家戴了,像鞋子,衣服,染整,电路板,已经开始外迁了,但是像很多机电产品,已经加入了越来越多的中国因素,中国 制造业 已经向智能制造转型了。以往PLC,数控,变频器,伺服,机器人这些产品国内是没有的,现在也开始成熟发展起来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7-12

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处于一个相当高水平的位置。以下是对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的具体详细描述:

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之一。根据国际组织和机构的统计数据,中国的制造业产出总值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制造业的份额和影响力持续增加。

生产规模庞大:中国的制造业拥有庞大的生产规模。中国的制造业企业数量众多,涉及到各个行业和领域。无论是在消费品、工业品还是高科技领域,中国都有着大量的制造企业和生产基地。

助力两千+企业转型升级

供应链整合和配套能力: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供应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的制造业具有较为完整的供应链体系,能够提供从零部件到成品的全面配套能力。许多国际品牌和企业选择在中国设立制造基地,以充分利用中国制造业的供应链优势。

劳动力和成本优势:中国制造业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这使得中国的制造业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具有竞争力,吸引了大量国际企业在中国设立工厂和生产线。

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中国的制造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中国的制造业企业在工艺制造、产品设计、自动化程度等方面不断创新和进步。一些中国制造企业在技术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和进展,成为全球领先的制造商。

出口和国际市场份额:中国的制造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中国的制造业产品出口规模庞大,涵盖了各种消费品和工业品。中国的制造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并享有较高的市场份额。

高胜团队有12年企业智能化辅导经验,有任何企业管理难题欢迎私信。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制造业也面临一些挑战,如环境污染、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技术升级等问题。为了保持竞争力,中国制造业需要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加强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并加大对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和支持。

第2个回答  2019-08-18
中国制造是非常好的了,但还有很多东西。中国人没有制造出来的,还得加油,还得努力。说说中国制造好到什么程度。一款手机来说,除了名字不一样,其它好多功能都一样。国产机很多都很好了。记得二零零一年左右,只要手中有一个手机,那时都不得了,那时手机手机还未流行,而且都是外国手机居多。只要有个棒棒机或者说是老人机都是富裕的象征。当时我还记得一个从外面打工回来的农民工,腰上缠着个手机包,走到那里当着众人都得把手机摸出来看一下。或者打一个电话以显摆起身价。那时候的农村,就好像没见过世面的样子。大家都来看一下,这手机是什么东西。看了以后,就问价格多少钱一个。那个回来的农民就随口一说,几千块钱。价格说了以后让村里的人很是羡慕。有些人感叹,要是今生能买过手机来打电话,接电话就不摆了。过了几年,中国制造的手机已经在市面上看到了很多,而且手机遍布了中国的每个角落,不仅多,而且价格还十分公道。也使得中国制造的手机开始向国外市场发展。中国制造改变了中国,也影响着世界,如中国的桥梁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供参考。
第3个回答  2022-05-16
在全球化充分互相融合的今天,只能表示在某个领域中的显著优势,但无法完全绝对化全部的产业链已经纳入我国。诚然,我国是全世界少数的覆盖联合国统计绝大多数产业的国家,以超大人口规划而自成生态市场容量,其产业链的完备支撑起我国过往改革开放之后的快速发展,并在在碳综合等2060零碳排等战略指引下,在数字化的进程中,我国各行各业都取得世界应用系统等关键领域的率先突破,这是值得我们肯定并且自豪的。
但是,需要留意的是工业的基础并非只来自于应用层,其仍需要大量底层基础战略资源的构建。在工业制造业领域,其核心逻辑在于材料决定工艺,工艺决定设备,设备决定人才,人才决定了教育,教育塑造除了专业的价值观,进而影响社会的主流意识。而在如上提及的每个方位中,其底层资源的把控者仍然更多控制在国外巨头手中,例如三维专业设计领域,目前不管是以结构性、参数化建模的Revit、Bentley,抑或偏向渲染、呈现效果的UE、3D MAX、SketchUp等,其都是来自于国外的工业软件。
其工业软件的开发基础,不仅仅是代码的集成和堆砌,而更来自于相关企业近百年来在工业一线领域沉淀的经验综合,从而十分贴切了解三维图像图形领域如何更好为具体工业进行服务,从而最终以计算机语言予以表达,因此其重要的基础来自于制造业底层的充分了解。类似的情况,例如光刻机、航天发动机等方面都存在大量底层资源不在我国工业覆盖范围的情况,严重制约着我国长期自主可控的发展。
最生动的例子,便是近期俄乌局势中,我们看到Autodesk公司直接暂停了对俄罗斯当地企业的软件支持服务,这便是一个严正的警示,而类似我们的大飞机C919中,其整体设计思路为我方持有,但其中仍有很多组成部分需要国外供应商支持,这也是一个案例。
未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从量、速向质量的转变,从硬件到软件、材料到工艺相信都会更加向底层深入研究,例如华为这样的巨头便开始在5G、甚至未来6G等关键技术模块上有所建树,而这样的案例相信也将在其他公司、行业、格局中逐渐呈现。
第4个回答  2019-08-17
过去20年,在国内领域中国制造的重心逐渐从中上游转向中下游,从工业类制造转向消费类制造。而在全球领域,中国制造业表现出大而全;全球市占率超过50%的中国制造行业有5个,超过20%的有22个。虽然中国在低端制造的占比已经很低,但全球市占率较高的制造业多数处于价值链的中下游,中国在中高度技术密集型制造的市占率还不够高。“做大”不必然代表“做强”,规模并非是做强的本质,从做大到做强,对中国制造来说既是角色转换,也是时间问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