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神农架的野人事件经过是什么?

如题所述

1974年,湖北房县桥上公社清溪沟大队农民殷洪发称,自己首个目击了“野人”,并与“野人”进行了搏斗。

延展阅读:

湖北神农架野人事件始末

下面是1976年5月15日,湖北省神农架林区革命委员会,向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报告发现“野人”一事的电报全文。

1976年5月14日凌晨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我区革委会六位干部发现一奇异动物,其特点:1.浑身红毛,脸成麻色,脚毛发黑;2.腿又粗又长,脚是软掌,走路无声,屁股肥大,行动迟缓;3.眼像人眼,无夜间反光。脸长,上宽下窄,很像马脑壳,嘴略突出,耳较人大些,额有毛垂下;4.无尾,身长约五尺,体重在二百斤左右。    

湖北省神农架林区革命委员会 

1976年5月15日 

1974年,湖北房县桥上公社清溪沟大队农民殷洪发称,自己首个目击了“野人”,并与“野人”进行了搏斗。

5月14日凌晨,神农架林区党政领导干部报告,其6人驾车行进途中,遇到“红毛野人”。

1976年6、7月间,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单位专家组成的奇异动物科学考察队,已经开始了对“野人”的正式研究活动。

1976年10月,房县桥上公社群力6队女社员龚玉兰反映,见到“野人”在树上檫痒,侦察小组闻讯后赶至现场,在离地1.3米的树上发现其毛发,经科学鉴定,属于灵长目动物。

1980年1月底,时任华东师范大学讲师的刘民壮同志等向湖北省有关部门领导汇报了他们1979年6月至12月在鄂西北考察“野人”情况,并办了展览,展出了“野人”巨大脚印的石膏模型、怪人骨骼及许多有关照片。

1980年5月4日至6日,湖北省科委、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在武汉市召开了鄂西北“野人”科学考察会议。

1993年9月3日,铁道部大桥工程局谷城桥梁厂的十位专家,在神农燕子垭,同时看见了“黑红毛野人”。

1997年6月,坚守神农架的“野人迷”张金星,发现并拍下了30多个“野人”大脚印照片。

诸如此类,不一而足。目击者试图表明,神农架“野人”不仅可能存在,而且还频繁露面。归纳起来,主张“野人”存在的一方主要有以下几点理由。一是没有捕获到“野人”活体,是因为该动物具有相当高的智能,可以逃避人类的追捕和搜索。二是大量间接证据表明,该动物是比猿类更高级的灵长目动物。三是有大量的目击者和遭遇证人。四是有过“野人”出没报告的地区,大多动植物资源丰富,气候温和,适合高等级灵长目动物生存繁衍。

与此同时,质疑之声也是一浪高过一浪。其主要依据有以下几点。一是没有任何可靠的影像或实体证据能够清晰可靠地证明“野人”的存在,“野人”只是个别人的错觉。二是从来没有发现过“野人”的尸体、骨骸和化石,缺乏有力的证据。三是有生物学家认为,一个动物种族的繁衍需要足够数量的个体,但间接证据可以表明,该动物数量不多,不足以维持种族的繁衍。因而,可以认为“野人”是不存在的。四是有人认为,“野人”作为一种高等灵长目动物,可能在历史上存在了一段时间。但由于人类文明的扩张、栖息地缩减、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原因,该物种已经灭绝。五是有人认为,“野人”只是一种未知的生性机敏的大型猴科或猿科等灵长目动物,并不比猿科更高等。

但由于证据不充分,无论是湖北省政府,还是科学界,都始终没有对“野人”之事做出公开、明确的肯定或否定。

案例辨析:

湖北省对于神农架“野人”之谜的处理是科学的、正确的、巧妙的,既坚持了科学精神,又恪守了新闻规律,最重要的是实现了扩大神农架社会影响的意图。湖北省对于神农架“野人”这一存在不确定性的事物的处理,体现出了几个比较明显的特点。

特点之一:坚持了科学精神

多年来,在神农架林区,已有上百人声称曾目击“野人”。但迄今为止一直没有捕获“野人”活体实物,也没有发现“野人”尸体标本。但长期以来,在没有完全消除“野人”存在的不确定性、没有充分证据证明“野人”存在的情况下,湖北省自始至终既没有否定“野人”的存在,也没有排除“野人”存在的可能。这就是科学精神的体现。

多年来,湖北省不间断地支持有关事业单位、科研机构、人民团体以及民间组织和个人,对神农架林区进行科学考查,以进一步查清林区现有物种的种类、分布、数量和生存情况等,其中当然包括对“野人”考查,为政府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林区生态资源、特别是濒危生态资源提供决策参考依据。这也是一种科学的精神。

多年来,湖北省对待“野人”之谜这一充满不确定性的事物,体现了很强的包容意识。对于社会各界探寻“野人”之谜真相的积极性和主动行为,从来没有明令禁止,而是秉持肯定和支持的态度,只是不断地强调探寻者的安全,体现了包容的心态和人文关怀。不仅如此,湖北省不间断地指导和支持有关单位、有关人员的科学考查活动,体现了政府积极、主动、有作为的形象。

特点之二:恪守了新闻规律

对于神农架“野人”之谜这一能够立竿见影地扩大地方社会影响的新闻素材,湖北省始终坚持新闻工作真实性的铁律,在未经权威专家科学确认之前,不主观臆断,不凭推测办事,不“一边倒”地倾向于主张者或质疑者任何一方,政府不组织公开发布存在不确定性的新闻,恪守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湖北省的这种态度,极大地刺激了新闻媒体和新闻记者本身固有的求新、求异、求奇的职业特性,激发了新闻媒体和记者深入采访、追踪报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调动了科研单位、专业人员履行职责的积极性,激发了社会有关人士寻根揭秘、寻求真相的兴趣爱好。

特点之三:实现了传播意图

对于神农架“野人”之谜这一存在不确定性的新闻素材,湖北省采取了不限制或鼓励新闻媒体自发采访、自行报道的策略,激发了全国各地新闻媒体记者深入调查、深入采访、深入报道、跟踪报道的积极性。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新闻媒体对湖北省任何一个事件的报道数量和篇幅,都远远低于神农架“野人”之谜。

不仅如此,在湖北省内的有关单位和个人,常常抛出一些有关“野人”的新发现,每次都能够引发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浪潮,形成强烈舆论共振效应。30多年来,从未间断,而且,这种高度关注“野人”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舆论共振效应的振幅不断扩大,振动的区域也不断扩展。

除新闻媒体传播之外,许多科研机构、群众团体以及民间个人通过身临其境地实地探访,也将“野人”之事,带到全国各地,通过街谈巷议、口口相传,有效地扩大了“野人”事件传播的覆盖面,提高了“野人”及神农架的知名度。目前,社会各界人士有的可能不知道龟山、蛇山和黄鹤楼,但恐怕没有不知道神农架、“野人”的。如今,人们一提起湖北,就首先会想到神农架、想到“野人”。

现在,“野人”存在也好,不存在也罢,政府开展新闻传播所要实现的,不就是这样的结果吗?湖北省这种新闻传播策略,体现出了较高的智慧。

特点之四:促进了林区发展

多年来,一个神秘的影子一直笼罩在神农架当地人的脑海中,挥之不去。谁也说不清它到底是什么,人们都在口口相传着一个名字:“野人”。而所谓的“野人”究竟是什么动物呢?它和人类有没有渊源?直立行走却又遍体生毛?这神秘的“野人”和人类的原始祖先有什么亲缘关系?或者,所谓的“野人”会不会只是一种虚幻的传说?……无数的疑问,诱使无数的人经历了无数认真仔细地探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坚持不懈的探寻,还会不断延伸下去。

值得注意的是,几十年来,“野人”虽然一直是一个巨大的谜团。这个谜团始终激发着各类人群探究揭谜、寻求真相的欲望。湖北神农架这片茂盛的森林,被披上了一层神秘而奇异的面纱,吸引着千千万万人广泛的关注和向往。从这个意义上讲,客观上,这个谜团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能不亚于真相。

位于湖北省西部的神农架林区层峦叠嶂,沟壑纵横,山势雄伟,景色秀丽。从恐龙时代起,这里的地质运动和气候变化都比较小,是举世罕见的天然物种基因库。神农架拥有世界同纬度地区非常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有50种植物和70种动物受到国家重点保护,包括银杏、珙桐、金丝猴、金雕等著名濒危物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