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低段学生在数学"解决问题"中审题能力 小课题

如题所述

低段小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培养
“小学低段学生数学审题障碍分析及其对策”实施了一个学期,初见成效。通过了解小学低段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现状后,分析产生审题障碍的主要原因,从采取多种策略,发散思维;注重转化,打破思维定势;走进生活,学习熟悉的数学;阅读训练,加深理解等四个方面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形成较强的审题能力。
1、多种策略,发散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要明确告诉学生“理解情节是关键”,训练学生寻找问题中的隐蔽条件,弄清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发现其异同,培养他们学会寻找不同的解题门径,寻求多种解答方法的能力,发散他们的思维,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具体主要有尝试、作图概括规律、操作发现、列举结果等多种策略。
尝试策略就是多种方法的“试误”过程。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数学水平,因此,教师一定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去学习数学,让学生采用尝试的策略去解决问题。
作图辅助。小学低年段学生因年龄的局限,运用作图辅助的策略,让学生在纸上涂涂画画可以拓展思路,启迪思维,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帮助学生找到问题解决的关键。寻找规律是数学问题解决中最常用并且有效的方法。碰到较为复杂的问题可以先退到简单特殊的问题,通过观察,找出一般规律,然后用得出的一般规律解决问题。像“把4条长3米的彩带连接在一起,接头处是1米,连起来后一共有多长?”就可以引导学生画图来解决究竟是12+?还是12-?,“?”是4还是3。
操作促进思维,思维服务于操作。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例如,在教《人民币的认识》时,由于学生年龄小,他们对大额的付钱、找钱不是很理解,因此我们可以创设买东西的情景,让学生自己充当顾客和售货员,亲身经历付和找的过程,从而感知付和找之间的关系。通过活动使题中的数量关系直观全面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进而扫除理解题意的障碍
列举结果。有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结果一一列举出来,往往能对表征问题和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3个老师和50名小朋友一起逛公园。公园门票:成人票:10元 儿童票:5元 团体票(10人及以上)6元。问:怎样买票最合算?”为使成绩中下的学生都能懂,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几种买法一一写出来,然后进行比较,哪种买法最合算,最后再探究为什么买10张团体票和43张儿童票最合算。
2、注重转化,打破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的影响是随着认识结构的扩充和更新而产生,并又随着认知结构的更新与完善逐渐地部分地得到克服。为了排除学生消极思维定势的干扰,解题中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去分析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使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通常运用的方法有“一题多问”和“一题多变”。
一题多问。同一道题,同样的条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还可以从分析上多提问,从解法上多提问,从检验上多提问,进行多问启思训练,培养学习思维的灵活性。能起到“以一当十”的教学效果。就像那题“一根绳长85米,第一次用去27米,第二次用去12米,这根绳比原来短了多少米?” 为了将学生这次出现的错误经历转化为他们认知方面的财富,我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进行转化思考:“这根绳为什么会短?”“能否把比原来短的米数”换种说法? 最终学生悟出了“比原来短的米数”就是“用去的米数”。
一题多变。小学生解题时,往往受解题动机的影响,因局部感知而干扰整体的认识。要消除类似的干扰,就必须进行一些一题多变的训练。通常,教学中的变条件、变问题、条件和问题的互换等,都是一题多变的好形式,但是,变题训练要掌握一个原则,就是要在学生较牢固的掌握法则、公式的基础上,进行变题形练。否则,将淡化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不利于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如上题当学生悟出了“比原来短的米数”就是“用去的米数”后,我再让学生举一反三,例:“比原来少多少钱”就是指“用去了多少钱”,“比原来少几辆车”就是指“一共开走了几辆车”等等生活中的例子加深理解。最后,我启发学生对“一根绳长85米”这一多余的条件进行再认识,消除思维定势带来的负面影响。这样,学生在学习领会转化的思想方法中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
3、走进生活,学习熟悉的数学
数学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数学中许多数量关系都能够在学生的生活中找到原型。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处处留心与数学有关的生活常识,丰富并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如“一根绳子长25米,每5米剪一段,要剪几次才能剪完?”可以触类旁通:登上五楼,实际一共只需登四个楼层之间的楼梯;把一根管子锯成4段,实际只需锯三次;钟敲10下,实际一声与一声的间隔只有9次。……随着对生活中数学算理的感知,以及这些知识的积累,将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培养学生开阔视野,开拓思路,正确审题的能力。具体还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落实。
首先,善于用课本中的例子为背景,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感到学习材料与生活很贴近,以积极主动的“我要学”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对数学知识有新的认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其次,注重实践活动,提供实践时空,切实提高实践效果。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4、阅读训练,加深理解
古时候有“读书百遍,其意自现”。数学也需要阅读。通过阅读可以帮助学生主动获取信息,汲取知识,发展思维,它是学生学习数学语言的重要途径。读题是了解题目内容的第一步,必须要认真、仔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