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职业精神的议论文800字

缺乏职业精神的议论文800字

职业教育中人文精神缺乏的现象分析
摘要针对职业教育中人文精神缺乏的现状,分析了职业教育中实行人文精神教育的必要性、迫切性,并就如何在职业教育中实施人文精神教育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职业教育 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09)09-0011-02
  
  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职业教育也越来越重视。但长期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存在着一种明显的以专业为中心、以职业为目标的片面教育的倾向,职业教育成为一种“饭碗教育”。教育被降格到只以训练人的生产技能、掌握生产技术、为谋求职业作准备的层次。由于种种原因,职业教育人文精神在逐渐削弱。这种对教育的重视和人才的尊重,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对人本身的重视,而是因为教育和人才能带来科技发展和巨大的经济效益。教育成了服务于社会发展的工具,很大程度上不再是为人的教育。
  
  一、人文精神缺乏的现象
  
  学生的精神生活、个性特长、道德信仰等被漠视,这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人生目标方面
  大部分同学的人生目标过于世俗化,缺乏崇高远大的理想。半数以上的同学在回答“我的理想”时,选择的是“找个好工作,多挣钱”。通过调查发现,绝大部分的同学课余时间是在聊天、逛街和“不知在干什么”等。在课程选择上忽视文化课和艺术课的学习。对文史哲及音乐、美术、体育等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爱学习,甚至厌恶学习。他们热衷于学习计算机、电工技术等工具性学科。是否“有用”是他们选择课程的唯一标准。
  (二)审美方面
  只是一味追求新颖、独特,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美。中职生中配戴戒指、胸饰的现象普遍存在。男生喜欢留长发、染发,不梳则更酷,穿奇装异服。
  (三)人际交往方面
  一方面,中职生不知道合理处理同学关系,尤其是男女同学关系。同学间拉帮结派,男女同学之间表现得过于亲密、言行表现粗俗。另一方面不能正确解决同学之间的矛盾、冲突。对存在的一些小问题,不是大事化小、小事化无,而是小事化大,不能相互体谅、宽容。存在矛盾也不愿意通过老师、学校调解,而喜欢采取自己的方式,而且往往是以打架斗殴的方式解决。由于当代年轻人的哥儿们义气较重,往往又发展为群架的形式,使大量的学生卷入,容易陷入“以暴制暴”的恶性循环。
  精于科学,荒于人学;精于电脑,荒于人脑;精于网情,荒于人情;精于商品,荒于人品,成为学生精神面貌的生动而真切的写照。一切活动都要与未来将要从事的职业有关,一味奔向实用专业,人的生活激情和创造潜能丧失殆尽。学生知识结构片面,情感、志趣、眼界偏狭,急功近利,对本专业以外的更为重要的社会政治、经济、伦理、生态环境、社会风气、文化传统、人类未来等问题缺乏应有的知识和人文关怀。
  
  二、如何在职业教育中体现人文精神
  
  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并逐步在社会生活中取得了支配地位,现代人的生存演变成了“技术化生存”,从而导致人的过分“物化”。正如德国哲学家弗洛姆说:“人制造了像人一样行动的机器,培养像人一样行动的人有利于非人化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人被改造成物,变成生产和消费过程的附属品。”而人文精神将传递人类文化价值观念放在核心的位置,强调学校不能只教给学生实际有用的专业知识科技的载体,不能只提供就业准备,更为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文化观念和伦理道德规范,平衡技术与情感在学生发展中的位置。
  (一)唤醒人性自觉
  人性自觉指的是确立某种自觉提出的,规范自己生活秩序的基本价值法则和相应的价值观,这种人文教育就不会成为专业教育的装饰和附庸。而且,“人文精神的获得是他人不可替代而需自己作为主体去独立完成的,外在的人和事仅仅可以起影响、引导作用。人文精神的建构是每个人自己亲自介入其中去完成的‘份内’的事。”人文精神的不可替代性决定了要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并不只是由教给学生多少人文知识、人文事实而决定的,关键还在于学生自己的体察涵咏。虽然可以说,人文精神是经过教化而养成的精神,但人文精神首先是属于人的精神,是内化于实际行动中的精神。所以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唤醒人性自觉是密不可分的。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充分挖掘了教学内容中的人文精神,而且也充分展现了自身的人文精神,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充满人文精神的境界,这已经足够,再无需过多的言语要求学生如何去把握。而且,受专业课程教学的多方面因素的限制也已经不允许教师进行专门的人文教育。相信学生的主体性,相信学生的潜能,巧妙地运用教学艺术激发学生的情感,促使学生在思考中、在讨论中、在探索中体察涵咏。
  哲学家康德认为,人的存在有两种状态:一是自在的状态,即自然成人;一是自为的状态,即认识到自己的本性后可能成为的人。前者表明人是一种生命现象,受自然因果规律的支配;后者表明人有别于物,他是一个能动的、自主的存在,并不完全受外物支配,能自觉地主宰自己的命运。人文精神的教育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反思人类的历史,思索人生问题,唤醒人的自觉状态。它并不是从外部向学生灌输既有的知识体系,而是从内部解放学生的潜能。正如德国文化教育家斯普朗格所说的:“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就是教育的核心所在。”
  (二)尊重人的个体性
  个体性指的是个体个性的张扬和个体超越自身的局限,获得全面发展。作为独立个体,人有其自身发展的需要。每个人有不同的察赋,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特殊才能。教育应使这些获得自由和丰富,从而使每个人成其为自己,而不是他人或者说成为没有个性的“标准件”。教育,面对的是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有精神世界的人,不是材料,它的最终目标就在于“成人”。职业教育必须复归于“育人”这一本位:只能是“育人”,绝不是“制器”。让关心人、尊重人、重视人的人文精神渗透到其中,给予学生自由发展发挥和创造的空间,充分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学校的专业教育能够增长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并以这种专业知识与技能去谋求工作进而创造物质财富,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但这还远远不够。爱因斯坦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恶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是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为了获得对别人和对集体的适当关系,他必须学习去了解人们的动机,他们的幻想和疾病。”
  (三)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
  如果专业课程教学专注于技能技术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的训练,而不关心学生的整体发展,学生就会被特定化和专门化,他的发展也就被片面化,他势必会被不断发展的技术引领的社会生活所淘汰。因此,专业课程的教学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将专业课程与学生的整体和谐发展结合起来,通过专业知识这个载体,引导学生趋向人性完善的方面发展,使他们在运用技能技术创造和享受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的同时,能够创造和享受相应的精神文明,使他自己的发展在精神维度上获得最大的空间。仔细审视我国的职业教育教学,由于强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实用性而注重促进学生职业定向性发展,这在有意无意中已经弱化了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致使培养出的学生被有些用人单位称为“跛足人”,这与教育的终极目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背道而驰。因此,专业课程教学关注社会与关注个人并重,并将关注个人置于前提才能真正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共同发展。
  
  三、结论
  
  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人、发展人的潜能,可见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人文活动,专业课程教学同样如此。由于职业教育目标本身带有功利性,人们的认知态度也带有明显的实用主义倾向和功利主义倾向职业学校专业课程是培养学生处于生产第一线所需的技能的,不容置否,专业课程主要承担这个基本责任,但不能因此将其误认为专业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就是专业课程教学的根本责任。因为即使是专业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最终也都服从于教育的目的——为了人的发展。没有“技术”的学生也不是职业院校的合格学生;而缺少“人文”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缺乏“人文”的学生更不是一个完整的人。
  总之,“忽视人的精神塑造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更加切合教育本性的价值选择。因为,“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教育中“以人为本”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种理念的确立,教学模式上实现共性统一向个性发展转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1-06
(1)联系工作实际
选题要结合我国行政管理实践(特别是自身工作实际),提倡选择应用性较强的课题,特别鼓励结合当前社会实践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建议立足于本地甚至是本单位的工作进行选题。选题时可以考虑选些与自己工作有关的论题,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使自己的实践工作经验上升为理论,或者以自己通过大学学习所掌握到的理论去分析和解决一些引起实际工作问题。
(2)选题适当
所谓选题要适当,就是指如何掌握好论题的广度与深度。选题要适当包括有两层意思:
一是题目的大小要适当。题目的大小,也就是论题涉及内容的广度。确定题目的大小,要根据自己的写作能力而定。如果题目过大,为了论证好选题,需要组织的内容多,重点不易把握,论述难以深入,加上写作时间有限,最后会因力不胜任,难以完成,导致中途流产或者失败。相反,题目太小了,轻而易举,不费功夫,这样又往往反映不出学员通过几年大学阶段学习所掌握的知识水平,也失去从中锻炼和提高写作能力的机会,同时由于题目较小,难以展开论述,在字数上很难达到规定字数要求。此外,论文题目过小也不利于论文写作,结果为了凑字数,结尾部分东拼西凑,结构十分混乱。
二题目的难易程度要适当。题目的难易程度,也就是论题涉及的深度。确定题目的难易,也要根据自己的写作能力而定,量力而为。题目难度过大,学员除了知识结构、时间和精力的限制外,资料搜集方面也有局限。这样,就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致使论文写了一半就写不下去了,中途要求另选题目。所以,在这个问题上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既不要脱离实际,好高骛远,去选一些自己不可能写好的论题;又不能贪图轻便,降低要求,去写一些随手可得的论题。
(3)选题要新意
所谓要有新意,就是要从自己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出发,在研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善于发现新问题,敢于提出前人没有提出过的,或者虽已提出来,但尚未得到定论或者未完全解决的问题。只要自己的论文观点正确鲜明,材料真实充分,论证深刻有力,也可能填补我国理论界对某些方面研究的空白,或者对以前有关学说的不足进行补充、深化和修正。这样,也就使论文具有新意,具有独创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