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台湾的细致评价。景点介绍。风土人情。

如题所述

“台湾八景”一说,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从清初到日据,皆有人为之品题。“台湾八景”最早出的文献资料是一六九四年修辑,一六九六年(清康熙三十五年)付刊,由高拱干所纂写的《台湾府志》。这部台湾第一本府志选定的台湾八景名单是:
安平晚渡 沙鲲渔火 鹿耳春潮 鸡笼积雪
东澳晓日 西屿落霞 斐亭听涛 澄台观海
“古早”文人雅士游山玩水,喜题诗词,一来赞咏述怀,一来表示到此一游。因此写景诗成了风气,然而为应唱酬,难免有“道开”之作,所以所咏山水,往往不知何所何处。
一七六四年(乾隆二十九年)付刊,由余文仪纂修的《续修台湾府志》,可能为着“有图为证”,将“台湾八景”以图绘表示,系木刻版画,不过不知是否时移境迁,已不能就今日地点来做比对了。
《台湾府志》所选定的“台湾八景”,属于本岛胜景有七处,外岛则仅只一处,即澎 湖的“西屿落霞”﹔而七处岛内胜景,除了令人存疑的北部“鸡笼积雪”外,其他六景全落在“台湾县”(属今台南)上,如此八景的格局,无疑显得偏狭,自然无法道尽台湾明丽宜人的山水风光。
难怪近人屡屡评刊《台湾府志》的八景之说﹔台湾史家陈汉光言:“有的根本谈不上什么景,似乎仅是为着文字的风雅和修饰而安排的字句而已。”画家、艺评家李钦贤也说:“若就字面意义来看,有的景根本不知景在何处,有的也纯粹是为对仗而成句的。”
日据时期,有人谓清治“台湾八景”不合时宜,应予以修订,于是“台湾日日新闻社”主其事,重新挑选新台湾八景。
一九二七年,(昭和二年),《台湾日日新报》举办票选,以投标方式决定新“台湾八景”﹔《台湾日日新报》是当时台湾北部第一大报,发行量近万份(翌年二月二十五日,宣称达一万份)。于是台湾八景便由清治时期的“官订”,变成日 据时期的“民选”﹔其脱颖而出的八景为:
(一)基隆旭冈 (二)淡水(三)八仙山 (四)日月潭 (五)阿里山 (六)寿山 (七)鹅蛮鼻 (八)太鲁阁峡
“台湾八景”之前,又另立两个所谓的“别格”,宛如“圣地”,即:
“神域”台湾神社
“灵峰”新高山(玉山)
新高山是日本领台后,发现的“第一高山”,也是台湾的圣山,特立一方,自有意义﹔而台北市辖的“台湾神社”,则纯为政治图腾,可以说聊备“一格”而已。
台湾山川名胜,只择十地,难免遗珠,于是“二别格”、“八景”之余,再添“十二胜”,共襄盛事:
草山 乌来 大溪 角板山 五指山 次高山 八卦山 雾社 北港 虎头埤 狮头山 旗山
“十二胜”之说,另有版本:草山包含“北投”﹔次高山易成“太平山”﹔鸟来代以“新店”﹔北港则由“太里简”替取。
台湾是山明水秀之乡,海角山陬,幽谷潺溪,爷瞩俯映,无不令人惊奇赞叹,绝难仅以“八景十二胜”道尽!
t61008 | 2011-07-20
7
2追问

积累了很久的资料。很满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