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价持续回落,13元/斤兜底,能兜得住吗?

如题所述

今年的猪价波动的确有点大。
上半年还在底部徘徊,3月份时生猪价格一度跌至“5字头”,达到了年内低点。
而转眼到了下半年,从6-7月份开始,猪价开始大踏步式上涨,截至10月中下旬,多个地区猪价迈上了29元/公斤的大关,猪市也一片“涨”势如虹。
如果相较3月份的低点来看的话,猪价涨了近3倍之多,甚至官方多次出手调控,猪价也依然坚挺。
不过,近日猪价突然回落了。
1、猪价为啥跌了?
猪价下跌,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支撑猪价上涨的动力并不强劲。
我们都知道,商品的市场价格往往是由供需关系而决定的,而生猪的供需关系基本呈现出平衡充裕的状态。
供给方面来看,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生猪出栏达5.2亿头,同比增长5.8%;而猪肉产量约为4150万吨,同比增长5.9%。
而截至三季度末,全国生猪存栏约为44394万头,同比也增长了4.1%,并且呈现连续两个季度环比增长的情况。
这一堆数据说明今年生猪无论是产能,还是存栏以及出栏都是充裕的,并不存在绝对性缺猪的现象。
而消费端呢,今年的猪肉价格远高于去年,也再难现去年“个位数”的行情了,再加上受疫情影响收入下滑,今年的消费大概率会不及预期。
因此在供强需弱的格局下,猪价难有太大的涨势。
而近期猪价回落主要受几个因素影响:
一是猪价逼近29-30元/公斤后,养殖户认价出栏增多,挺价惜售情绪有所松动。
二是官方不断释放调控信号,配合猪价走跌后,市场二次育肥的热情也有所降低。
三是屠企趁机压价,甚至有些屠企开始了二次压价。
四是猪价上涨后,带动市场猪肉价格快速上涨,下游消费抵触心理较强,走货不畅。
于是,猪价止涨回落。
2、后续猪价走势存争议
猪价虽然回落,但是市场更为收藏的是接下来猪价会怎么走?
一方面,马上将进入到11月,天气一天天变冷,南方需求大单腌腊也将陆续启动,猪肉需求有明显支撑。
但另一方面,自下半年猪价上涨以来,市场二次育肥的积极性不断高企,尤其8-9月份,猪料需求明显上涨,这意味着,二次育肥明显增多。
于是,市场对于接下来的猪价走势争议较大。
一种观点认为,虽然产能及二次育肥有所增加,但是年底是全年猪肉消费高峰的预期并不会改变,再加上年底需求主要集中在大猪上,而大猪相对供应偏紧,因此在大猪的带动下,猪价仍然有回涨趋势。
另一方面,到春节前夕,节日备货需求增强,猪价也有望再次出现季节性的上涨。
而另一种观点认为,随着生猪产能、二次育肥以及调控力度不断加强,可能会出现供给后移的现象,这意味着当前大部分生猪供给延后,所以当前供应紧张而后续供给宽松,这就会出现高点前置的现象,而到年底真正消费旺季来临的时候反而会面临回调。
3、会跌破13元/斤吗?
虽然两种看法都各有逻辑,但新农观更倾向于前者,但这并不意味着猪价还能涨多高,基本29元/公斤已经是高点了。
另一方面,从市场消费来看,市场对于猪肉价格的接受度已几乎接近极限,后续再上涨的空间已经不大了。
而随着猪价下跌,市场又产生了另一个疑问:即本轮猪价会跌多久、会跌到什么程度呢?甚至市场有一种看法认为,基本13元/斤(即26元/公斤)是一个兜底价格了,这个看法有道理吗?
从当前市场来看,猪价自下跌后,已经跌下了28元/公斤,即14元/斤的关口,不过随着猪价进一步下探,养殖户的挺价情绪渐渐开始恢复,这主要来自于养殖成本的高企。
据不完全统计,9月份饲料价格就经历了约4轮大面积上涨,每次的涨幅均在50-350元/不等,跨度比较大。
而进入10月份后,涨势仍没有停止,所以养殖成本不断上涨也是养殖户压栏惜售的一大原因。
另一方面,虽然官方调控不断加码,但是目的是为了稳定猪市,防止猪价非理性的大涨,同时也避免猪价过于大起大落。
所以从这一点来看,猪价下跌的幅度也不会太大。
跌破14元/斤是大概率事件,而全线跌破13元/斤相对有难度,即便跌破预计时间也不会太长。
毕竟玉米、豆粕价格仍在高位,尤其受美国密西西比河水位下降,运力降低的影响,预计美豆到港时间会推迟十多天,这意味着至少在11月下旬以前,国内市场仍然缺豆,豆粕价格也难大幅走跌。
4、真正需警惕的风险
所以这么来看,对于年前猪价的走势其实不用过于担心,大涨不易但要大跌也很难,真正需警惕的是春节后的走势。
年前这波供给预计很难完全被市场消化,而年后消费马上迎来低谷,这对猪价来说可能会有快速下跌的风险。
毕竟生猪养殖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一件长期经营的事,一味只顾眼前而忽略后市,可能后市的下跌会使前期的盈利回吐,这才是需要真正警惕的风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