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陌生化理论在中国文学方面应用很少

陌生化理论发源于俄罗斯后经过布拉格学派传入西欧进而影响了欧美文学的发展,不久此理论也传入中国,但为何关于中国文学的陌生化理论仍然凤毛麟角?是什么造成了这种现象?

因为中国社会是伦理社会,熟人社会,是以血缘为基础,所以不存在陌生化基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开始由熟人社会向陌生社会过度,有学者把这个过度时期称为半熟人社会。但是我这些是基于社会学理论分析,希望对你有用。一般来讲,文学创作是对现实的反应,因为中国的熟人社会导致了文学不可能陌生化理论。追问

谢谢回答!但是我这里说的是文学创作时的手法,比如修辞手法或遣词造句,请问这些与伦理社会也有关系吗?

追答

据我刚才看了下,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陌生化理论,之前大量运用在美术创作,另外还具有政治特性,被马克思主义学派批评陌生化理论为形式主义,后由什修改后运用到文学创作,脱离政治特性,但是由于中国的社会特性,所以在文学创作上少有。但是电影和美术创作大有运用。我觉得可能是我论述的第一社会特性和中国属于马克思主义学派,把陌生化理论当做形式主义看待,所以运用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