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总是伤害最亲的人?

如题所述

生活中我们总是对陌生人客客气气,对不熟的人亲切有佳,却习惯对最亲最爱的人没有耐心,甚至出言不逊。许多人一边为此所苦,一边依旧忍不住与至爱亲朋彼此伤害。为什么这种看似矛盾的情况却这么普遍?不论在我国还是外国,广为流传的民间智慧早有此说法,比如“亲不尊熟生蔑”、“近之则不逊”,英文里也有“familiarity breeds contempt”的说法,含义基本相同。但问题的答案恐怕不是这么简单粗暴。我们终归不能说一开始我们看所爱的人怎么看都顺眼,身上全是优点,但时间一长就都变成缺点了(比如说“我就是喜欢你的善良”变成“我就是讨厌你对谁都那么好!”)。倒不如说,我们本来就有些“接受不了”的事物,只是随着时间的消磨,我们越来越“暴露本性”,原本的包容心也就越来越少了。

对这个事实加以补充,就是说比起快乐的事情,我们总是对痛苦倾注更多的注意力。所以就能得出这样的解释:某个人与我们相处的时间越长,我们对他/她的宽容度和耐心就越差。

话虽这么说,但我们当然都打心里愿意对我们爱的人更好,而且每每对所爱之人态度恶劣之后,我们的心里总会升腾起巨大的愧疚之感。所以,如果你对天天嚷嚷着要离婚的伴侣、时不时就想扫地出门的孩子、总惦记着要断绝关系的父母根本没有嘴上说的那么讨厌,其实是深爱着他们的话,该做些什么来拯救岌岌可危的亲密关系呢?可以牢记如下建议,试着一点点去照做:

1.试着幻想“失去”的痛苦

都说“距离产生美”,其实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让自己经常保持着对对方强烈的感激之情,人为制造“距离美”。只要一想到随时可能失去一个人,别人对我们的好并不是理所当然的,自然就会心怀感恩。有研究表明,人类具备足够的能力来通过幻想“痛失所爱”的具体细节,来唤醒对于对方深埋于心的强烈感激。在不能实际产生分离的情况下,我们最容易操作的就是时不时幻想一下在某种特定情况下,我们被迫要和现在朝夕相处的爱人分开了--请设想一个能彻底让自己相信可能会真实发生的情形,使得你所爱的人被强行带离你的身边,如果你觉得想不出来或者不好意思的话,不妨这样做:把你最喜欢他们身上的哪些特质一条条写下来,可以是某个举动也可以是某种品质,无论多么琐碎都可以,然后每天花上一点时间,哪怕几分钟也好,想象一下有朝一日你真的可能会以哪种方式忽然失去他们。虽然这么做听起来不大“吉利”,但一旦你忽然意识到现在每天朝夕相处、熟到看见就烦的人身上有着诸多可爱之处,而你不可能永远与之相随时,你忽然觉得又着急又难过,以为已经淡去的爱意不知不觉又回到了心中。

如果不愿构想什么可怕的场景,不如设想一下回到家后再见不到温暖的灯光和等待着你的家人,只有冷冷清清的空巢、空荡荡的床铺,半夜惊醒时身旁也没有了爱人的陪伴,吃晚饭时再没有了热腾腾的氛围,诸如此类。然后设想一下忽然失去了他们的陪伴和无私协助,一个人面对生活中的种种,要不得不做出哪些改变,不得不独自承担多少艰难,或是设想不得不独自看电影、独自外出度假……尽管这样做不是鼓励过分的依赖和放弃独立性,但想想大家彼此陪伴,相互扶持,在长久的相处中付出了多少包容与精力;我们渐渐以为一切都是自己的功劳、自己已经无所不能、可以不用任何人的陪伴活下去,对家人和爱人开始视而不见,是不是有点想当然了?让自己经常性地重复这种练习,长此以往就很容易养成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的习惯,心中常怀对亲爱之人的感激,就像他们刚刚进入我们生活时一样。

2.同别人一起“陪伴”他们

事实上,我们“是谁”很大程度上与我们“跟谁在一起”密切相关。不知你是否注意到了,你在亲人身边时的感受和行为举止与你在朋友身边是可能判若两人,而当你在老板和同事面前时,你可能又变成了“另外一个人”。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拥有好几种能够并存的“自我”,但大多数情况下,此时此刻的我们究竟是其中哪一种很大程度上不受我们自己的控制,而是取决于我们身边的人营造出来的“场”。在我们关系不错但并不是特别亲密熟悉的人面前,我们总之不自觉地表现得更加亲切、开朗、彬彬有礼、甚至可能变得幽默机智、妙语连珠;在这种场合下,我们对自己身边的亲人或爱人的态度也会相应的更加亲切。进一步说,在这种场合下,我们也有机会见到亲人或爱人表现出他们更“好”的那一面。简单的说就是你们之间相处的动态会随着场合的改变而改变。所以当有其他人在场的情况下,我们和亲爱之人都会见到彼此久已被隐藏起来的迷人一面,不但更加耐心,也更有可能激发出彼此欣赏的感觉。

3.必要时,给亲密关系放个假

请不要在你的亲人或爱人惹你生气后为了让自己提高宽容度而使用这个方法,处理已经产生的矛盾可不能靠这招,这会让你养成逃避问题的习惯。这个方法的作用是让你在亲密关系中获得一个崭新的视角。暂时性地走出狭小的亲密关系,(不带情绪地)独自一人走到外面的广阔世界中,与这个世界接触,你就会发现外面形形色色的事和各种各样的人可不会像你的亲人和爱人那样了解你、理解你、包容你;他们与你习惯不同,处事方式不同,甚至说话方式都不一样,你会用更耐心和大度的一面来面对这个世界,与之和谐共处,同时你看待生活的视野也会变得广博。你可能因此不再认为自己是最倒霉的那一个,不再为了父母发愁你的终身大事或者伴侣做了你不喜欢的菜而耿耿于怀,可能会在包容他人、试着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重新发现你亲人和爱人身上隐藏的闪光点,让你积累更多今后与他们交流的观点,也让你对生活的态度更加平衡,而不再是因为爱你的人偶尔的无心之失而大发脾气。相信进行这样的调整之后,你即便再遇到了前面提到的摩擦,甚至哪怕他们无意中做出了对你产生伤害的事,你也会更倾向于坦诚地进行交流、解决问题、减少互相埋怨,而不是一味地委屈,认为“大家都不爱你了”,从而陷入中二情绪中无法自拔。

说到底,既然我们对陌生人、不那么喜欢的人都能做到亲切有礼,那就不应该反而对深爱着的人态度冷漠,甚至加以情感伤害。但反思一下,我们或多或少都会如此,也会被如此对待,不论哪种带来的都只有痛苦。事实上绝大部分的建议的基础,都是希望我们提升对所爱之人的个人品质和个性的宽容和理解,毕竟一个人再怎么与你相亲相爱,你们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和“做自己”的权利,我们都应在这一层面上彼此尊重。作为人类,我们不是孤岛,终将面临爱人与被爱,对亲密关系的逃避和没有限度的纵容也不可能长久持续下去。我们希望的,无非是在人生的尽头到达之时,不要为了曾经伤害所爱的人而懊悔不已。而比这更糟糕的,也许是有一天你忽然发现生命中的善意和关怀被许多不重要的人和事分散掉了,而这时你才发现你对最重要的人是多么的糟糕,而他们本来值得你付出最大限度的温柔、关心和爱。

(via psychologytoday)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