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上说,什么样的人是一个正常人

如题所述

  因为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所以任何正常心理活动和行为,必须就形式和内容上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性。 不管是谁,也不管是在怎样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中,如果一个人说他看到或听到了什么,而客观世界中当时并不存在引起他这种感觉的刺激物,那么,我们必须肯定,这个人的精神活动不正常了,他产生了幻觉。
另外,一个人的思维内容脱离现实,或思维逻辑背离客观事物的规定性时便形成了妄想。 这些都是我们观察和评价人的精神与行为的关键,我们称它为统一性(或同一性)标准。人的精神或行为只要与外界环境失去同一,必然不能被人理解。
  在精神科临床上,常把自知力作为是精神病的指标,其实这一指标已经涵盖在上述标准之中。所谓无自知力或自知力不完整,是一种患者对自身状态反映错误或称为自我认知同一性原则的丧失。   (二)心理活动的内在一致性原则。
  人类的精神活动虽然可以被分为知、情、意等部分,但它自身确乎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具有协调一致的关系,这种协调一致性保证人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的高度准确和有效。比如一个人遇到一件令人愉快的事,会产生愉快的情绪,手舞足蹈,欢快的向别人诉说自己内心的体验。
这样,我们就可以说他有正常的精神与行为。如果相反,用低沉的语调向别人述说令人愉快的事,或者对痛苦的事做出快乐的反映,我们就可以说他的心理过程失去了协调一致性,称为异常状态。
  (三)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每个人在自己长期的生活道路上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心理特征。 这种人格特征形成之后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没有重大外界变革的情况下,一般是不易改变的。
它总是以自己的相对的稳定性,在没有重大外界变革的情况下,一般是不易改变的。它总是以自己的相对稳定性来区别一个人与其他人的不同。如果在没有明显外部原因的情况,这种个性的相对稳定性出现问题,我们也要怀疑一个人的心理活动是否出现异常。
这就是说,我们可以把人格的相对稳定性作为区分心理活动正常与异常的标准之一。比如,一个用钱很仔细的人突然挥金如土,或者一个待人接物很热情的人突然变得很冷淡,如果我们在他的生活环境中找不到足以促使他发生如此改变的原因时,我们就可以说他的精神活动已经偏离了正常轨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1-15
心理正常包括正常且健康、不健康但还正常这两种,只要不是精神疾病出现幻觉妄想那种,只是有了一些心理问题,还都算是正常的,每个人都可能会有心理问题,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1-08

教师考试教育综合常考普通心理学高频考点系列视频。适用于教师资格,教师招聘考试备考学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