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怎样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

如题所述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与宗教问题的基本观念以及处理宗教问题的纲领、政策的总和,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1,宗教的产生有个人主观的虚幻感觉和神秘体验因素。

2、形成宗教的理论基础是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3、宗教的社会功能在于麻痹人们对社会制度的思考。

二、认识到大学生肩负重要使命

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作为公民的大学生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但大学生不是一般的公民,他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重要历史使命。

大学是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处在这一阶段的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望强,不仅要学习各种专业知识,还对承载着这些知识的人类历史上的各种思想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必须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三、正确看待宗教

1.分清宗教与邪教的区别,自觉提升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

2.认清宗教信仰与现代文明的关系,在以客观正确的态度对待宗教的前提下,也定不能忘记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因子。不能将封建迷信当作宗教信仰而产生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现象。应学会以辨证的思维摒弃陋俗净化风气。

大学生要有正确的宗教信仰观,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打造温馨健康的校园文化。

扩展资料:

(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宗教政策教育的主渠道。高校可相应地开设有关民族、宗教的选修课,将宗教知识与其他学科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宗教观、人生观及对待学习宗教知识的积极态度。

重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使大学生通过课堂教学了解和认识宗教,正确辨析科学与宗教、宗教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区别,熟悉和掌握党的宗教政策。

掌握国家的宗教法律法规,正确理解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入到如何为国家和民族奉献力量上来。

(二)把握校园文化的政治方向,充分利用媒体传播的有效途径 

校园文化是全校师生所共同创造的文化环境和学习氛围的总和,它可以引导学生以及更有效地激励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是加强民族宗教政策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媒介。高校要充分利用媒体传播的有效途径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加强大学生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营造出积极向上、阳光和谐的校园氛围。

加强校园刊物、校园各大学生组织、书籍等的管理和建设,使校园内的宣传教育起主导作用,加强高校综合防控,把积极的政治思想放在首要位置。及时将先进文化引入校园来规范大学生的文化取向,防御和抵制庸俗文化。 

(三)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灵活性,深入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参与社会活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不仅可以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而且在精神信仰上能够进一步正确引导大学生,并帮助大学生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如组织大学生参与民族地区的建设,对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民俗民风的文化调查等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充分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提高对民族宗教政策的认识。在社会实践中与德育教育相融合,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政治教育。 

(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性,充分发挥高校心理教育功能 

切实关注青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将此作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宗教观及进行无神论教育的辅助方式。做好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通过各种方式(如专题心理讲座、主题心理报告、心理咨询等)传授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心理调适。

有针对性地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使他们学会以积极的心态自我调适,增强心理健康意识,增加适应社会的能力。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注重人文关怀,将理想教育与大学生个人生活及思想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予以学生心灵深处的关怀,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的心理健康模式。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西藏网-宗教法制建设挑战与应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5-09

大学生要理性认识宗教

大学生信仰宗教问题,应采取正面引导、科学教育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理性认识宗教,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青年人应该有科学思维,不迷信不崇拜任何人,也包括神,所有的事都应该在脑海里思考一遍,对的才做,不对的不能照着做。青年大学生多动脑筋,独立思考

扩展资料:

信仰教育是一定的社会、阶级、集团、个人根据国家、民族、社会及世界的发展趋势和个人需要把自己确定或倡导的信仰通过教育途径传授给受教育者,企图影响受教育者信仰的形成和信仰实践活动的开展。 

价值多元化的当今社会,金钱崇拜和权力崇拜充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这和现实赋予的种种压力相对立,使得一些大学生在遇事时很容易精神薄弱,出现信仰危机,从而为宗教传播提供了某种“空间”。

参考资料:中国青年网-李志英:大学生要理性认识宗教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06-10
随着传统宗教复兴、新兴宗教崛起,宗教信仰已成为人们多元化信仰选择之一,宗教升温的现象难免会导致高校学在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中产生迷惑而去追求虚幻的精神寄托的现象。当代的高校学生应该是有理想、有担当的未来希望,其精神价值的走向定将影响到社会的未来发展。大学生对待宗教信仰的问题会影响到其自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会影响到祖国的未来发展,因此大学生应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去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
随着宗教升温现象的凸显,有不少大学生对宗教信仰存在着一定的热情,并已经成为潜在的信众。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未来动力,而大学生信教这一现象必然会造成潜在的问题。如果个别宗教与社会主义产生对抗,那极有可能成为社会主义未来建设的潜在威胁。马克思说过,宗教的消亡比阶级和国家的消亡还要久远,因此面对宗教的长期性、群众性和复杂性,我们要用严肃正确的态度来对待。
大学生在对待宗教信仰的问题上应该结合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引导。一是要基于国情,理解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本质和价值,树立科学信仰的态度,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秉持我们党的政治信仰;二是要分清宗教与邪教的区别,自觉提升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三是要认清宗教信仰与现代文明的关系,在以客观正确的态度对待宗教的前提下,也一定不能忘记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因子。不能将封建迷信当作宗教信仰而产生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现象。应学会以辨证的思维摒弃陋俗净化风气。
因此,大学生要有正确的宗教信仰观,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打造温馨健康的校园文化。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7-06-10
不接触宗教,也就谈不上正确认识宗教。然后就会被打着宗教旗号行迷信之实的假和尚们欺骗。宗教,尤其是中国的佛道两家(注意,不是佛教和道教),是一种世界观,也是引导人们认识自己的学问,有着缜密的理论和实证方法,其中有些比当代心理学的让人认识自己巧妙得多也有效得多。现在社会上又让学生正确认识宗教,却又想方设法不让学生接触宗教内容的做法(教师和官员也都不了解宗教所致),本身就是矛盾的。宗教,利用好了是可以稳定社会正常秩序的。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它而盲目批判(比较伊教),有可能会引起动乱。再说,就算是宗教要不得,你也得了解它后才能破坏它。要排雷你得了解雷,堡垒是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的,是不?
第4个回答  2020-11-23
我来说吧,作为大学生,是国家斥巨资挨个培养出来的,是要为国家做贡献的人才!大学生出来到单位那都算干部级别的! 所以实际上不用说的那么绕,简单粗暴的说,原则上:信就不行!不信那可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