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与施耐庵的真实关系是怎样的?

如题所述

《水浒传》在明初是禁书,不可能实名出版,罗贯中本身就是山东东平人,而施耐庵在历史资料中却查不到踪迹。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很有可能托名出版。在明代早期版本中就有罗贯中单独署名,后期又发现施耐庵和罗贯中的联合署名。“施耐庵”倒着写就是“俺乃是”,用山东口音说施耐庵,发音也是“实乃俺”,而根据当时许多作家撰书署名的习惯,“施耐庵-罗贯中”的潜台词很可能就是“俺乃是罗贯中”。在结合了《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写作特点后,部分专家们认为这两本巨著是罗贯中运用了不同的作品采集方式撰写而成的。还有流传很广的“施耐庵罗贯中为师徒关系”之说。他说,施耐庵和罗贯中是师生关系这一说法,出自明代淮安王道生《施耐庵墓志》和清代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等书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5-23
水浒传明显不是一个人的作品,至少两个人甚至更多,我个人也倾向于施耐庵罗贯中合作,但是我觉得他们不是合作关系,而是施耐庵原著成书之后,罗贯中续写了田虎王庆两个段落,理由如下,书中宋江得三卷天书一节有一首偈语,其中两句是,北幽南至睦,两处见奇功,意思是说梁山人马招安之后,打过两次战役,破辽国和征方腊,但没有田虎王庆两节,而书中的这两个段落也很奇怪,两处的降将到了征方腊的时候又完全消失了,一个都没留下,这显然是续书者不愿意改动原文的无奈之举,导致情节人物无法与后文对接,其次我们看写作风格,百回本的水浒中对人物武艺的描写很细致,基本梁山战将职务的分配就是按照武艺高低来安排的,偶尔小有差异,争论也不大,但是到了田虎王庆的段落,人物武艺高低就开始出现散乱,武艺忽高忽低,很没有层次感,性格描写大致抄袭前文,比如王庆的老婆明显就是复制了一个顾大嫂,排兵布阵的安排也都是挪用前文,这个写作风格很符合罗贯中的风格,三国演义中的武打描写就有同样的弊病,层次不清,比如徐晃被颜良秒败,却能和关羽打平等等,人物凭空消失的弊病在三国演义中也很常见,这些特征跟符合水浒传中田虎王庆两节的风格,所以本人认为,水浒传是施耐庵原著,之后罗贯中续写了田虎王庆的段落。
第2个回答  2019-05-23
《水浒传》是施耐庵和罗贯中两人合作编写的。这种说法支持者最多,也是明代人的观点。它不但见于明人的笔记,而且在一些明刊本上都是这么写的。明人高儒的《百川书志》记载:“《忠义水浒传》一百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这个“的本”是什么意思呢?“的”就是的的确确,是真的,不是假的。“罗贯中编次”,编次的意思就是编辑、整理。因此从这个记录来看,《水浒传》应该是施耐庵写出后,罗贯中帮他整理、编辑而成的,所以说,如果是有两个作者的话,那主要的是施耐庵,次要的是罗贯中。
第3个回答  2019-05-27
据史料,施耐庵于1370年74岁时逝世(即明朝建立三年),罗贯中当时刚好40岁,而罗贯中写《三国志通俗演义》时已五十多岁,也就是施耐庵去世10多年了。罗贯中为了纪念师傅施耐庵,在完成《三国志通俗演义》之后,才加工、增补施氏的《水浒传》,于洪武四年至十年之间成书。罗贯中在加工、增补《水浒传》的同时,还继续创作其他历史演义系列作品。也许因为罗贯中除了写《三国志通俗演义》外,还写了《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多部小说,他的艺术造诣,对历史资料的谙熟、对历史人物的了解更为深刻,在加工、增补《水浒传》时加入了自己的想法,对后面章节和结局的处理与施耐庵有较大区别,才被后人误以为罗贯中才是《水浒传》作者。
第4个回答  2019-05-23
学界中则认为,《水浒传》是施耐庵与罗中共同创作而成,全书一共有一百个回章节。其中前七十回章节为施耐庵所著,后三十回章节为罗中所补写,也就是说是两个人一起整理、共同创作而成的。此说最早见于明代高儒《百川书志》中,说《水浒传》是“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这种观点在学术界极为有影响力。还有的人说施耐庵与罗贯中其实还有师徒这样微妙的关系存在。有很多专家也是这样认为。尤其是明代淮安王道生《施耐庵墓志》和清代胡应麟《少室山房 笔丛》等书中就有相关方面的记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