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的袈裟

诶?!和尚身上的袈裟和他在寺庙里的地位有什么关系啊?!级别高的是穿黄色的吗?!

中文名称: 袈裟
介绍
介绍文件
介绍文件
袈裟
袈裟,梵语Kasāka,巴利语Kasāya,汉译作坏色、不正色、染色、秽色、赤色,指缠缚于僧众身上之法衣,以其色不正而称名。又作袈裟野、迦罗沙曳、迦沙、加沙。袈裟是僧人最重要的服装。

袈裟的颜色袈裟的颜色在诸律中各有异论,然大抵赞同三种坏色之说,即以青、泥(皂、黑)、茜色(木兰色)三种为袈裟之如法色(或谓若青、若黑、若木兰色)。据《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下一复举青、黄、赤、白、黑五方正色与绯、红、紫、绿、琉黄等五方间色为不如法色。然《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下、《舍利弗问经》等更说五部衣色殊异,而以青(化地部)、黄(大众部)、赤(法藏部)、黑(说一切有部)、木兰(饮光部)五种为如法色。法藏《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卷三,解释袈裟为混和青等五色而染成一不正色之意,然义寂于同疏卷三谓,小乘五部各用一色,然大乘菩萨于五无所偏执,通服不正之五色。又吉藏《金刚般若疏》卷二,玄应《音义》卷十五、《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二等皆以袈裟之浊赤色为佛本制,所谓青、黄、木兰三色之别唯在衣上点净之异,虽为有力之传说,但似欠妥。《毗尼母经》卷八称,诸比丘衣色退脱,佛听许染用十种色,此即法衣不仅一种赤血色衣之明证。

佛教传入中国后,汉魏时穿赤色衣(被赤衣),后来又有黑衣(缁衣)、青衣、褐色衣。唐宋以后,朝廷常赐高僧以紫衣、绯衣。明朝佛教分禅(禅宗)、讲(天台、华严、法相宗)、教(又称律,从事丧仪、法事仪式)三种类别,朝廷明令规定禅僧穿茶褐色衣和青绦玉色袈裟,讲僧穿玉色衣和绿绦浅红色袈裟,教僧穿皂衣和黑绦浅红色袈裟,然后来一般皆穿黑衣。

衣体袈裟之材质,称为衣体或衣材。有关衣体之种类,《善见律毗婆沙》卷十四举驱磨、古贝、句赊耶、钦婆罗、娑那、婆兴伽等六种,《十住毗婆沙论》卷十六举出居士衣、粪扫衣两种,《摩诃僧只律》卷二十八列出七种,《四分律》卷三十九举出十种。此等皆以作一重为法。然而,假若材体细薄时,亦允许作数重,称为重法。大凡僧众之法衣,以避在家并外道人所用者为旨,即在于与俗人有异。另《四分律》卷四十所列绣手衣、草衣、树皮衣等,为外道之法,僧众不着用;《摩诃僧只律》卷二十八谓上色衣不异俗人,所谓丘佉染、迦弥遮染、青染、华色等,如是等皆不着一切上色。但衣体得用细绢与否,古有异论,道宣律师以之为非法,义净三藏反以为如法。

制法袈裟的制法,先割裁成片,尔后缝制,以标示田相为法,称为割截衣,久之亦成为袈裟之异称。割截像为既经裁作袈裟者,不能再供其他贩卖贸易之用。由此,佛教弟子等能对衣物舍弃欲心,并去除盗人夺取之意。三衣虽皆以割截为法,若财少难办时,亦允许以外叶揲于不割截、无田相之缦衣上,称为“揲叶”。又安陀会之一种,特允许叠作叶,称为“褶叶”。

缝法可分马齿缝、鸟足缝两种。袈裟四周设缘,以防破损。缘内边之四隅设揲,称四揲,俗称四天王,有助贴治轻举之功用;又于左肩内面处设帖,称“肩揲”,以此处易藏垢腻,常洗速坏,故设之。穿帖置□,胸前缘边作纽,以防衣脱落。关于□、纽之位置,亦有不同之说法,就材料亦有异说,后世以象牙作圆镮,称“镮”,或“哲那镮”,代替□(钩)而置于胸前。

披着法袈裟有通挂左右肩之“通肩”,与裸露右肩披挂左肩之“偏袒右肩”两种。于对佛及师僧修供养时,偏袒右肩;若外出游行或入俗舍时,披通肩法。据《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上举著用法衣之五事,是亦出行之法。《四分律》卷十九、《毗奈耶》卷十等,谓僧众须整齐披三衣。《五分律》卷二十谓,依时宜,袈裟听许反覆披着。复有不披袈裟亦不得罪者,此有四事,如《大比丘三千威仪》卷十载,一无塔寺,二无比丘僧,三有盗贼,四国君不乐道。

袈裟十利功德及异称大凡袈裟为贤圣之帜,自古为佛教教团所尊重。《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五举袈裟十利,即穿袈裟有十种功德:一以之覆身,离羞耻而具惭愧;二离寒热、蚊虫、恶兽;三示现沙门之相,见者欢喜,离邪心;四是人天宝幢相,可生梵天之福;五穿着之时,生宝塔想,灭除诸罪;六染为坏色,断离五欲想,不生贪爱;七袈裟是佛净衣,永断烦恼而作良田;八消罪而生十善;九如良田,能增长菩提之道;十如甲胄,烦恼之毒箭不能害。又据《释氏要览》卷上载,释迦如来昔为大悲菩萨时,曾于宝藏佛前,誓愿于己成佛时,袈裟能成就五种功德:一佛弟子虽犯种种邪见,然若能敬心尊重袈裟,必可达声闻、缘觉、菩萨等三乘之果位,得不退转;二天龙、神、鬼、人及非人,若能恭敬袈裟,则可于三乘解脱道上,得不退转;三若有鬼神、诸人,为饥渴、贫穷等所迫,得袈裟小块乃至四分,即可饱含充足;四若众生共相冲突,起怨贼之想,如念及袈裟之神力,便生慈悲之心;五若持有袈裟小块,恭敬尊重,则一旦在兵阵,常得胜于他人。

《悲华经》卷八、《大乘悲分陀利经》卷六载,佛之袈裟能成就至圣功德。

袈裟复有种种异称,如福田衣,即表法衣之田弘四利益,增三善心,养法身慧命之意。以三种坏色为衣,令贪心不起,称离尘服;入道者身被此服,则烦恼折落,称消瘦衣;借喻体净无垢类芙蕖,称莲华服;三色相间共成一衣,故又称间色衣。以上四者系出自《金刚般若疏》卷二。又袈裟被挂于身,其模样有如庄严之法幢,称胜幢衣;不为外道所破坏而称降邪衣;不为众邪所侵,故又称为幢相衣、解脱幢相衣。此外复有功德衣、无垢衣、无相衣、无上衣、解剖服、道服、出世服、去秽衣、慈悲衣、忍辱衣、忍辱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衣等之称。

袈裟之演变依佛本制,袈裟包括安陀会(即五条衣)、郁多罗僧(七条衣)、僧伽黎(即九条大衣)三种,称为三衣,其制法一定。有关颜色,虽有诸说,大抵不拘颜色,而以质素为要。然后世流于华美,以至用黄、赤等正色或金襕衣等,殆失本制,又搭袈裟,用于印度等属热带地方,多直接用袈裟穿着其身,故印度僧团唯拥有三衣。而在中国、日本等地,则将袈裟披着在褊衫或僧服上,袈裟与衣,合称为袈裟衣。尤其在日本安陀会出现种种变形,衍生出五条袈裟、小五条、三绪五条袈裟、轮袈裟(或种子袈裟)、叠五条(或折五条)、络子、威仪细、铃悬之别。此外,另有平袈裟、甲袈裟、衲袈裟、远山袈裟等种别。

类型: 法器、服饰
栏目关键词: 哲学宗教
主题词或关键词: 中国佛教仪轨 佛教 宗教
出处: 中国佛教百科全书·仪轨卷
辅助分类项: 佛教

参考资料:http://www.ndcnc.gov.cn/datalib/2003/ReligionKnowledge/DL/DL-20031219160232/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2-19
袈裟又叫主衣,凡是受过三坛大戒的出家人都有,跟他们在某个寺院任什么职,没有什么关系。穿黄色的并不意味着他跟穿其他颜色的人有什么不同。
阿弥陀佛!
第2个回答  2007-02-18
因为释尊在世时曾言道:僧人是众生培植福田的根本!所以袈裟也称叫做:福田衣!袈裟是一块一块拼凑缝制起来的!好似农民种的庄田一般!在一个就是释尊曾在戒律中规定每块儿作袈裟的选材1死人生上破布2垃圾布头切要将其染成坏色!与其俗服优异!楼上的师兄师弟们说得非常好!
第3个回答  2007-02-19
三衣俗称袈娑:受三坛具足大戒的比丘(和尚),或者比丘尼都可以穿,没有级别
1主衣(也叫9衣),在主持法会的时候穿一般有红,黄,黑(咖啡,烟色等)有(9.11.13.17.19.21.25)
一般比丘都穿红色,比丘尼不如许穿红色和25条衣,
<为了尊重自己的师父(如果自己的师父还没有圆寂的情况下),一般不穿黄色主衣(还有名黄色短衣和长衫)>
2.七衣
比丘(比丘尼),在做佛事的时候穿(一般穿黑色)
3.五衣
沙弥(沙弥尼),受菩萨戒的都可以穿
第4个回答  2007-02-19
三衣一般都可称为袈娑。五衣、七衣、九衣。以前这三衣又叫粪扫衣,就是人家不要的布里面捡来的,凑成几条。所以,没有区别什么高级与否。什么人穿也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不同。
第5个回答  2007-02-19
大家说的很全了 跟他们在某个寺院任什么职,没有什么关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