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块广告牌》中凶手到底是谁?

如题所述

《三块广告牌》是一部没有凶手的电影,直至结束也没有告诉观众真凶是谁,也没有什么开放性的结局,可以说导演其实没有给出凶手的空间。

那么你可能不由得会好奇,为什么以一场残忍的奸杀案件为引,母亲用“强奸致死”“至今没有抓到凶手”“为什么,威洛比警长?”。三块广告牌讨要公道的电影,最后会没有凶手呢?

首先我就要来说下这部电影的导演,他的名字是马丁·麦克唐纳,其所擅长的并不是为观众去讲好一个破案故事,他的卓越才能在于在他的电影作品中一向都是以独特的剧情性去着点黑色幽默,在黑色幽默下洞悉于人性的善恶,这种首发其实远比找寻凶手来的更为深刻,也是这部电影能获得奥斯卡瞩目的因素。

所以《三块广告牌》真正的着点并不是一部悬疑破案片,电影以寻求真相为引,但最后真相对观众来说也变得并没有那么重要,自编自导的马丁·麦克唐纳透过这样一个没有真凶的故事,对复杂的人性作出了手术刀般精准的剖析,其所真正着点的就是一股源于人性本源的真善之美,不管是自杀的警长威洛比,鲁莽的迪克森,还是讨要真相的母亲,以及其他配角,都旨在令人在偏见、狭隘和暴戾这些人类共存的阴暗面间,去感悟以深植于人性本源的善意。

在电影最后,我们也看到握手言和的迪克森与米尔德雷德踏上了寻找“真凶”的旅程,开放性的结局,其实已然为本就无从释怀,没有真凶的命案找到了合理的宣泄出口,也令人感受到了那暴戾之下善若暖阳的善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9-18

个人觉得影片并没有给凶手埋伏笔,一是该片本身就是改编自一起未破的悬案另一个是本片的宗旨并不是如何向凶手复仇,而是其它层次东西。当然也有不少观点认为酒吧里跟迪克逊打架的那个大兵就是凶手,并且能够从影片几个角度来分析他是凶手的指向性。但个人不太赞同这个看法,如果凶手是大兵,但是影片的立意要大打折扣。

首先这部片子源自美国当地发生的一起真实案件,受害者的父亲从1981年起至今仍旧立着那块广告牌,真实的案件比影片中还要让人心碎。受害者父亲一家以及受害者的两个女儿都因为案件饱受折磨,但是这个案件一起没能得到解决,虽然受害者父亲一直怀疑前女婿是犯人。

《三块广告牌》的故事缘自这里,影片并没有试途越线为警察破案,他更想表达的是悲剧发生后对家属以及周围人的伤害。愤怒又内疚的母亲、没能破案饱受压力的警察、受悲剧影响的其它家人朋友们,他们用愤怒来“报仇”最终又相互“理解”治愈。很值得深思。

第2个回答  2018-09-18

其实《三块广告牌》里真正杀害女主女儿的凶手是谁,并不重要。据笔者的猜测,很可能他们最后到了别州,找到了那个所谓证据充足的“嫌疑犯”,恐怕也是无济于事,有的是可以推脱的借口和反证。

其实这是个很有意思的情节设定,这种“没有真相的案子”其实会经常出现在各种电影里,目的只是为了让主角们为了这个案子有所行动,提供一个行动原因之后便由此得出的某种客观真理才是这部电影的重点。将这种设定运用的最精彩的应该就是韩国电影《杀人回忆》了,这是一部柯南看了会气死、包青天看了会变白的电影。

《杀人回忆》的故事其实简单来说就是一个没有结果的案子,当几乎所有证据都指向了某一个嫌疑人的时候,但偏偏就是某一两个条件不符合,导致他们前功尽弃,怀疑人生。这是《杀人回忆》作为一部刑侦片所传达的思想,而《三块广告牌》则将电影的视角着重于放在由于案件的棘手而导致被搁置,真相不见天日,丧女之痛难以得以伸冤的后续处理过程中。其中便涉及到大量的道德、政治、法律执行等等的问题的处理,是由案件引发的社会效应和人性探讨,而非案件本身。

简单来说,这个案子就是个引子,是给主角们行动的原因,即使你将电影所有提供的线索捡出来通通分析一遍,你也会发现可能前言不搭后语、证据大量缺失,而且很容易就被新的三两个设定而推翻。证据这么少的目的就是为了不破案,也就是谁都可能作案,那么这样一个谁都可以犯的案就刨除了这个案件的特殊性,具有积极的普世意义,而这样一个屡见不鲜的母亲为了丧子而不放弃的申诉,才得以产生观众的共鸣和足够的同情。

第3个回答  2018-09-18

不邀自来,作者认为真正的凶手是酒吧里出现的军官,即之前曾出现在女主店里挑衅的男子,也就是女主跟迪克森片尾去追杀的人。
分析如下:
一,根据影片的交代,米尔德雷德的女儿是被QJ后烧死的,酒吧里的军官在谈起“另一起”案件的时候也声称烧死了被害人,两者的死因吻合。(莫非这么巧)

二,军官千里迢迢来到礼品店,恐吓且挑衅女主,只是为了给一个素未谋面的警长打抱不平?从后面他在酒吧的自锤来看,他描述的犯罪经历根本像是吹嘘出来的,起码他不是一个好人,这样的一个人会如此有正义感?且导演为什么专门安插这个人出现在礼品店,而且只为说这几句话?当然,也可能是导演出于误导观众的目的。

三,军官跟迪克森在酒吧打起来的时候,旁边有个吃瓜群众喊了一句“他是警察”,这句台词很有意思,听到这句话之后,军官基本上是怔住了,而且能明显地看出他在压制自己的恐惧。“他是警察”只是导演安排的显性含义,是不是在说“你已经暴露了,快做准备把”。然后就出现了后面DNA不匹配的情节

第4个回答  2018-09-18

有着“奖项收割机”之称的《三块广告牌》在豆瓣也拥有着8.7的高分,去年在国内院线上映时也吸引了不少人前去观看甚至是二刷、三刷。然而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样一部好片他们却觉得“看不懂”,不知道凶手是谁,我个人觉得如果过于追究凶手到底是谁,那就会丧失或者是忘了这部影片本身想表达的更多东西。
先来明白这部片子讲了什么。影片的女主角是一个离异性格粗暴的女强人,自从她的女儿被强奸杀害后她的生活更像是一团糟。她屡屡投案无果之后决定自己开始彻查此案,她在通往小镇的路上租下了三块巨大的广告牌,分别在上面刷了类似于“凶手还在逍遥法外”这种压迫性话语,企图逼迫警察有所作为。影片就随着这三块广告牌展开,也主要围绕着女主人公米尔德丽德、患有癌症的警长威洛比、警长副手迪克森展开。起初米尔德丽德的控诉矛头指向了全镇的大好人警长威洛比身上,他恪尽职守、兢兢业业,是全镇爱戴的对象。三块广告牌的树立使威洛比充满了压力,米尔德丽德也成为了全镇的恶意对象,随着威洛比的去世,米尔德丽德跟迪克森从对抗到和解最终一起选择去寻找真凶。这就是这部片子大致讲述的故事。影片里有太多的隐喻、象征与敏感话题,所以才会让人觉得意味深长难以看懂,比如同性恋、宗教、黑人种族、舆论导向、女权主义等等。举个例子,但是利用广告牌去吸引媒向当局施压就像极了当今的“媒体审判”,舆论导向在一个法律案件中可以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影片到最后都没有具体的戳穿到底谁才是凶手,但到最后这个问题已经不再重要了。每个人都与生活进行了一定的和解,而到底能归咎谁呢,是真正的凶手惨无人道,还是小镇里的暴力、自私和冷漠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过于遥远。这部片子想传达给我们的东西太多,“愤怒招致愤怒”,忘记凶手吧,我们去体会其中过于深刻的一切。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