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考试题 中国在选举制度上是怎样更新的

如题所述

  缘、门第、等级。

  (2)注重品行、才学,打破血缘、世袭。

  (3)九品中正制;弊端: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才。

  (4)影响:张扬了“学而优则仕”;科举成为读书人最高最迫切的追求,推动社会读书风气的形成;科举成为当时人们走向官场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提高个人政治影响力。
  夏朝
  商朝
  西周
  春秋战国

  世袭制
  确立
  兄终弟及、父死子继
  嫡长子继承制确立

  宗法制
  逐渐形成
  发展完备
  动摇破坏

  分封制
  逐渐形成
  发展完备
  逐渐解体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条件
  理论基础:战国韩非子法家思想奠定

  社会条件:秦灭六国,统一天下

  个人因素:秦始皇个人的雄才大略

  形成
  确立皇权至高无上
  首创皇帝制度

  总揽全国一切大权

  建立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制)
  丞相: 帮助皇帝处理政事

  御使大夫:掌奏章、传诏令、兼理监察

  太尉: 军事

  推行郡县制
  废分封,

  设郡(守、尉、监)县(令或长、尉、丞)

  巩固统一措施
  法律:颁布秦律

  经济: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

  文化:统一文字

  建筑:修驰道、开灵渠、筑长城等

  作用、影响
  ①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②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

  ③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④强化了皇帝专制权威,激化了阶级矛盾,致秦朝短命而亡。

  三、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
  中朝: 决策机构
  郡、国并行

  ↓

  州、郡、县三级制

  外朝: 执行机构

  尚书台:中枢机构

  魏晋南北朝
  三省六部制逐步形成

  隋
  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
  州、县两级制

  唐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决策机构)(审议机构)(执行机构)
  道、州、县三级制

  宋
  二府制:中书门下 枢密院

  (决策机构) (军政机构)
  路、州、县三级制;

  藩镇制度

  分割相权:参知政事(副相,分割行政权)

  三司使 (副相,分割财权)

  辽
  蕃汉分治:北面官,南面官

  元
  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
  行省制

  下设路府或州县

  枢密院:最高军事机构

  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

  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朝
  中央加强皇权
  废丞相,权分六部

  设殿阁大学士

  设厂卫特务机构

  地方设三司
  布政司

  都司

  按察司

  清朝
  中央加强皇权
  中枢分权→增设军机处

  地方加强管理
  省、将军辖区、办事大臣辖区、内蒙古等盟旗

  差距
  西方进步
  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工业化进程起步

  东方落后
  封建君主专制强化,自然经济占主导

  2006-3-

  新课标必修一第2--5单元教材分析

  这四个单元基本上是以原高中历史教材为基础,经过适当调整和补充编写的,因此大部分内容是我们高中历史老师所熟悉的。但是,不能由此得出结论,新课程教学可以照搬原有教学思路和模式。还应该看到,新课程教材融入了不少新的理念和思维,比原来的教材有发展和更新,同时,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以改革精神实施新课程教学。因此,如何准确把握新课程标准的实质,教好新课程教材,是需要认真对待和研究的。

  一 、 对这四个单元的整体分析

  这四个单元实际上包含了原来高中教材中国近代现代史政治方面的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思路,两个历史阶段或者两个方面,一个中心思路是中国如何摆脱政治上落后与被侵略状况,发展为一个近代或现代的国家,用现在的语言讲,就是实现现代化,成为发达国家。两个历史阶段是指,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两个时期。我国政治的中心任务分别是:前一阶段为反侵略反封建,后一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同时,融入世界潮流,在国际交往中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也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这段历史:对内和对外,民主革命阶段,国家要从根本上进步和发展,对内,必须推翻封建制度及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统治;社会主义阶段,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对外,民主革命阶段,必须摆脱帝国主义侵略和控制;社会主义阶段,通过独立自主的外交活动,维护国家根本利益,为国家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如果从历史必修(1)整个一本书的完整内容看,实际上是从政治角度介绍了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一个基本趋势:从专制走向民主,国际社会则是从无序走向一定程度的有序(对话协商机制,双边和多边的合作机制,多种国际组织的建立和由相当多数的国家加入的国际条约协定等,都是国际秩序在一定程度上走向有序化的表现。)。在这个国际大背景下,中国由古代农业社会向近现代工业社会,由专制制度国家向民主国家过渡。中国历史发展和世界历史发展从根本上看,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和趋同性。

  二 应该让学生通过学习明白的观点和道理

  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反侵略斗争,直到抗日战争为止,始终是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列强掌握着主动权,首先,近代历史上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都是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强国为自身的发展和扩张而侵略中国引起的,由于近代中国的落后和统治阶级的腐败,无力阻止这些侵略的发生;第二,侵略中国的列强拥有经济、政治、军事上的优势,外交上在大多数情况下互相勾结,使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呈现出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特点,但在这样的斗争中,也增强和发展了我们民族的勇于反抗一切压迫的斗争精神、为国家民族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这些优良传统。

  充分认识先进阶级领导和先进的、科学的理论、思想、认识的指导的重要性,这在近代反对侵略斗争中,现代的民主政治建设中都具有关键作用。科学的思想,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最伟大的力量所在。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但是,从思想认识看,两个运动在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落后性也是显而易见的,现代史中民主政治建设,由于认识上的失误等原因,我们党也曾经有过错误和失误,例如,对民主集中制,强调集中而忽视民主的充分发挥;毛泽东在民主问题上也存在一些不太科学的看法,如对资产阶级民主基本否定,认为民主只是手段,没有全面认识民主既是手段也是目的。还有,毛泽东在上一个世纪50年代逐步接受并且提倡对他的个人崇拜,在党内部形成个人独断专行的局面。正是由于民主制度的极不完善,使得所谓文化大革命能够以少数人的意志左右大多数人。这些都给历史留下了深刻而宝贵的教训。

  关于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材强调,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既不同于西方,亦不同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不过,教材中引用了解放初期张谰先生的一段讲话,其中有可以商榷之处,主要是他把总统制和内阁制统统认定为是陈腐的旧东西,旧中国实行的这两个制度确实是有名无实,但这不是这两个制度本身不行,恰恰相反,是当时的统治阶级由于自己的落后性与局限性,不愿意也不敢真正实行。一句话,不是这两个制度本身的问题,张谰先生的讲话,看来是打错了板子。由此可见,了解和认识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师应该对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历史及制度有所了解,这一方面,可以加深对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认识,因为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在许多方面借鉴和吸取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积极内容;第二,可以通过比较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异同,进一步理解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特点、优点和不足之处,认识继续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的必要性和趋势。在当代,民主作为一种政治价值已得到普遍承认,实行民主已成为世界潮流。社会主义民主就其本质而言,是对资产阶级民主的一次历史性超越。这种性质决定了我国在建设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过程中,一方面要不断总结我们自己的经验;另一方面也要吸取、借鉴历史上的、外国的(包括西方民主政治)的经验。因为“在人类历史上,在新兴资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中,形成民主和、自由、平等、博爱等的观念,是人类精神的一次大解放。”(1986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对西方民主政治经验和制度有多方面的借鉴。比如,西方民主的基本制度主要有三个:即议会制度、选举制度、政党制度。西方民主主要有四个机制:参与机制、竞争机制、制衡机制、法治机制。先说制度,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借鉴了西方议会制度;中国的各种类型的选举制度,就有不少方面吸取了西方民主制度的精华,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如村镇直接选举政府主要领导的制度,已经普及,有些地方正在向县级直接选举过渡。再如政党制度,西方普遍实行多党制的政党制度,近年来,除美国、英国外,西方国家已很少由一党单独执政,都是由一党为主、联合其他政党共同组织内阁。建立选举联盟已成为一种普遍趋势。我们有人可能对这一制度了解不多,把他理想化了。其实,西方国家的政党无论是否得到宪法的承认,对于成立政党和政党活动,在法律上或在事实上都存在种种限制。联邦德国《基本法》(1949年)第21条规定:“根据政党的宗旨或者党员的行为表明。某些政党企图侵犯自由民主的宪法秩序,或者推翻、危害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生存,均属违反宪法。由联邦宪法法院来裁决它们的违宪问题。 ”据此,联邦宪法法院于1952年10月以“政治生活中的反民主行为”为由,取缔了新法西斯政党——社会帝国党;1956年8月,又以“政治纲领不符合民主原则” 为借口,取缔了德国共产党。1969年,联邦德国内务部鉴于德国共产党未构成实际威胁,允许其重新建党。但,为了维护宪法法院的判决,令其改名为德国的共产党,这种玩弄文字游戏的把戏实在滑稽。再看法国,从二战到现在,法国政府至少取缔过几十个政党团体的活动。有的国家在法律中对政党活动的规定明显是维护大党的利益,遏制小党的发展,如联邦德国《政党法》第二条规定,任何政党若在六年内提不出自己的候选人参加联邦议院或者州议院的选举,“就失去作为政党的法律地位”。在《选举法》第6条还规定,任何政党如未获得至少5%的选票,就不能在联邦议院分得席位。由于此条款的限制,使议会自1962年以来长期被大党所垄断,形成了两个半党制,阻碍了小党的发展和新党的产生。这样看来,中国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制度有它的优越性,有利于大局的稳定,政党之间互相监督有利于防止和惩治腐败,改善各党的素质,特别是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还有,应该引导学生认识,这一政治制度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得到中国人民理解、拥护,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基础。由此,也可以看到,民主制度必须适合本国国情,何况中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没有理由也不可能照搬资本主义国家的现成制度。

  新中国的外交,近代中国处于弱国无外交的悲惨境地,可以说基本上是受制于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的胜利,初步奠定了中国的大国地位,新中国建立,中国才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大国,可以通过平等的正常的国家外交活动来维护自己的应有的利益。决定一个国家外交政策和方针的基本因素有:国家政权的阶级性质、国家的实力,用现在的话讲,叫综合国力、国家利益。分析和评价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应该首先抓住这几个基本点。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根本利益是任何一个国家外交政策最重要的出发点。历史应该落到实处,具体地说国家利益中最重要最核心的是什么?毫无疑问,一是安全;二是发展。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是否成功是否明智,就看它能否在这两个方面最大限度地获取利益空间。比如评价新中国初期的“一边倒”外交方针?用这个标准来衡量,不难得出合理的、实事求是的结论。就其对中国的经济恢复与发展而言,作用是巨大的,苏联在自己的经济还比较困难的情况下,一次给中国贷款3亿美圆,对促进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后来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建设项目,技术上主要就是靠苏联的帮助和支援。从维护国家安全来说,中国在1950年初与苏联签定《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为新中国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维护自身安全,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一边倒”并不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在当时历史情况下,新中国没有太多的选择余地。从某种程度说一个无无赖的被迫的选择。中国共产党特别是毛泽东理想的选择是和苏联、美国都能有正常的外交关系。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就为此作了多方面的认真而真诚的努力。希望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和美国能够正常相互处。但是美国政府中对社会主义抱有偏见甚至仇视势力十分强大,另外美国统治阶级的许多代表人物,非常骄傲不能很好地尊重和重视中国共产党人的真诚态度和切实努力。二战结束后,美国统治集团公然与中国人民为敌,在中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新中国建立后,美国为谋求其世界霸权,对新中国敌视和疯狂反对。可见二战后中美关系走向恶化,完全是美国统治集团的错误政策造成的。也使中国不得做出“一边倒”的选择,美国为它的错误,后来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社会主义中国的外交真正走向明智和成熟应该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这表现在:正确、理智地判断形势,这是前提(认识到和平是世界发展的主流,和平力量占主导地位。)。强调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应当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如对中美关系我们有四个原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求同存异、不搞对抗。)。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外交战略与方针:全方位、无敌国;真正做到了以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为出发点,从实际出发,做可能做到的事,做不到的事不提不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事物,积极发挥大国作用。

  三 教学设计和建议

  新课程教材进入实践层面,其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形成一套既切合新课程教材的精神,同时又适应学生实际的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策略。据了解,全国新课程教材率先实验的地区,这方面就遇到了不少困难和困惑,据说,原先准备2005年使用新课程教材的五个省现在只有江苏坚持原来计划,而其他四个省都准备打退堂鼓。这说明,新课程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可能超出人们原来的估计;同时也说明,新课程教材的教学策略是一个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关键问题。现行新课程标准高中历史教材专业性相当强,,专题化色彩浓厚,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历史知识为基础,教材的编写者对这方面学生的状况可能估计过高,因此,教师在运用这套新教材教学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12-06
汉(举荐)——隋唐科举——宋明(八股)
第2个回答  2010-12-07
先秦禅让制<汉孝廉制<三国九品中正<隋以后科举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