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箍筋长度如何计算?

大箍筋长度=[(h-保护层*2)+(b-保护层*2)]*2+1.9d*2+max(10d,75mm)*2+8d
公式里面1.9d*2与8d分别代表什么???
可是箍筋只有三个90度弯钩啊!!!怎么会出现8d??

钢筋箍筋长度计算方法

1、一般的算法是箍筋长度=(梁宽-保护层*2 +梁高-保护层*2)*2+1.9d*2+max(10d,75mm)*2 

2、 如果按实计算及下料长度,那么算法是:

(1)90/90的箍筋钢筋计算公式为:箍筋内皮周长-5个90°弯钩内皮差(0.288d)+2个弯钩处的平直段长度(10d>75mm时,平直长度为10d,10d<75mm时,平直长度为75mm)

即在钢筋规格为10d>75mm时,箍筋长度=构件周长-8保护层厚度+18.56d

钢筋规格为10d<75mm,即箍筋直径为6mm时,箍筋长度=构件周长-8保护层厚度+141.36

(2)90/180的箍筋钢筋计算公式为:箍筋内皮周长-4个90°弯钩内皮差(0.288d)+1个180°弯钩中心线长+2个弯钩平直段长度(10d>75mm时,平直长度为10d,10d<75mm时,平直长度为75mm)

即在钢筋规格为10d>75mm时,箍筋长度=构件周长-8保护层厚度-28.268d

钢筋规格为10d<75mm,即箍筋直径为6mm时,箍筋长度=构件周长-8保护层厚度+199.61

(3) 135/135的箍筋钢筋计算公式为:箍筋内皮周长-3个90°弯钩内皮差(0.288d)+2个135°弯钩中心线长(135°弯钩中心长度=3π/4*(R+d/2),R=2.5d)+2个弯钩平直段长度(10d>75mm时,平直长度为10d,10d<75mm时,平直长度为75mm)

即在钢筋规格为10d>75mm时,箍筋长度=构件周长-8保护层厚度+33.266d

钢筋规格为10d<75mm,即箍筋直径为6mm时,箍筋长度=构件周长-8保护层厚度+229.6

箍筋内皮周长长度=2*(H-2bhc)+2*(B-2bhc)=2(H+B)-8bhc(即构件周长-8个保护层)  

拓展资料:

钢筋的弯钩长度

Ⅰ级钢筋末端需要做1800、 1350 、 900、弯钩时,其圆弧弯曲直径D不应小于钢筋直径d的2.5倍,平直部分长度不宜小于钢筋直径d的3倍;HRRB335级、HRB400级钢筋的弯弧内径不应小于钢筋直径d的4倍,弯钩的平直部分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如下图所示: 1800的每个弯钩长度=6.25 d;( d为钢筋直径mm)

1350的每个弯钩长度=4.9 d 
900的每个弯钩长度=3.5 d 

参考资料来源:土木工程网-工程造价知识: 钢筋的弯钩长度是什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4-12
  计算方法
  1.矩形箍筋下料长度计算公式 箍筋下料长度=箍筋周长+箍筋调整值(表1)
  式中 箍筋周长=2*(外包宽度+外包长度);
  外包宽度=b-2c+2d;
  外包长度=h-2c+2d;
  b×h=构件横截面宽×高;
  c——纵向钢筋的保护层厚度;
  d——箍筋直径。
  2.计算实例
  某抗震框架梁跨中截面尺寸b×h=250mm×500mm,梁内配筋箍筋φ6@150,纵向钢筋的保护层厚度c=25mm,求一根箍筋的下料长度。
  解:外包宽度= b-2c+2d
  =250-2×25+2×6=212(mm)
  外包长度=h-2c+2d
  =500-2×25+2×6=462(mm)
  箍筋下料长度=箍筋周长+箍筋调整值
  =2*(外包宽度+外包长度)+110(调整值)
  =2*(212+462)+110=1458(mm)
  ≈1460(mm)(抗震箍)
  箍筋形式 使用结构 箍筋弯钩 平直段长度 Lp 箍筋直径
  HPB235级 HRB335级 CRB550级
  6 8 10 12 8 10 12 5 6 7 8
  90°/90° 一般结构 Lp≥5d 5d 6d 5.28d
  30 40 50 60 50 60 70 30 30 40 40
  135°/135° 抗震结构 Lp≥10 18d 20d 18.4d
  110 140 180 220 160 200 240 90 110 130 15
  抗震结构中箍筋长度的计算。
  设某框架梁截面尺寸bXh,保护层厚度c,箍筋直径d,钢筋按外皮计算,弯钩为135°,那么
  箍筋长度=(b-2c+2d)*2+(h-2c+2d)*2+(1.9d+max(10d,75mm))*2
  (b-2c+2d)*2和(h-2c+2d)*2不难理解,读者只要画出草图就可以分析出来,箍筋计算的关键是弯钩及弯钩平直段应该取多长才合适的问题。
  在本式中,1.9d*2为箍筋的两个弯钩因为弯曲135°而产生的弧度增加值
  max(10d,75mm)的由来,砼结构验收规范规定,抗震结构箍筋弯钩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10d,且最低不小于75mm。
  

  如果箍筋按照中心线计算的话,公式为
  箍筋长度=(b-2c+d)*2+(h-2c+d)*2+(1.9d+max(10d,75mm))*2
  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分析下这两个公式的不同以及原因
  更正:平直段应是两段
  箍筋长度=(b-2c+d)*2+(h-2c+d)*2+(1.9d+10d)*2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2-09
不同的地方有些是按钢筋的外包尺寸算,有的是按钢筋的中心,有的是按内包。我们重庆是中心线算。
我们来说说这个例子:(b-2*保护层+1/2d*2)*2+(h-2*保护层+1/2d*2)*2+1.9d*2+max(10d,75mm)*2
1、这个公式是错误的,广联达用的也不是这个公式,按照这个格式广联达的公式应该是(b-2*保护层+d*2)*2+(h-2*保护层+d*2)*2+1.9d*2+max(10d,75mm)*2。
2、公式中扣减保护层(保护层是指主筋的保护层,即主筋外皮至砼外边的距离)后,即相当于算到纵筋的外皮,而通常算法是从箍筋的外皮开始计算的(这样算的主要原因是目前使用的量度差值和弯曲调整值都是从这里(箍筋外皮)开始推导的,如果要用这些推导好的量度差值和弯曲调整值就必须先算到箍筋外皮,当然不是说一定要这么算,也可以自己推导中轴线的量度差值和弯曲调整值,再按中轴线算,但结果都是一样的),因此箍筋四个边扩到中轴线一共要加4d,扩到外皮一共要加8d。你问题中的1/2d即是从箍筋内皮(即纵筋外皮)扩大到箍筋中轴线的位置(即半个箍筋直径),合计是1/2d*8=4d。
3、这个公式的错误之处在于,1.9d这个量度差值是由外皮度量的原则下推导的,而公式中(一共加了4d)并没有推导到外皮,而是推导到了中轴线,因此不应该使用1.9d这个量度差值(如果不理解,可以认为1.9d是外皮状态下的专用量度差值)。如果要用4d这种中轴线的推导,量度差值和弯曲调整值都要重新推导。
第3个回答  2018-05-19
计算方法:
1、矩形箍筋下料长度计算公式 箍筋下料长度=箍筋周长+箍筋调整值;
2、式中箍筋周长=2*(外包宽度+外包长度);
3、外包宽度=b-2c+2d;
4、外包长度=h-2c+2d;
5、b×h=构件横截面宽×高。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0-12-05
1.9d是135度钢筋的量度差值,因为是在箍筋两端,所以要乘以2。
钢筋的下料长度是根据中轴线定的,8d是在每个90度弯折处钢筋内空尺寸加上一个d,一共是8d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