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和德语的语法体系一样吗

如题所述

法语和德语的语法体系不一样,法语是罗曼语族,德语是日耳曼语族。
一、日耳曼语族。
日耳曼语族,印欧语系的主要语族之一。所属各语言包括北日耳曼语支(瑞典语、丹麦语、挪威语、冰岛语)、西日耳曼语支(英语、德语、荷兰语)、东日耳曼语支(东日耳曼语支是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之下一个已经灭绝的语支,唯一已知文字的东日耳曼语支语言是哥特语。其它被认定同是东日耳曼语支的语言有汪达尔语、勃艮地语、伦巴底语和克里米亚哥特语),以及欧洲之外使用以上语言的和地区,总人口在4.8亿以上。
日耳曼语族是印欧语系的一支,是居住在北部欧洲日耳曼民族的语族。这一族语言有鲜明的特征,最著名的有关于辅音演变的格里姆定律。
北欧地区的日耳曼民族,即瑞典人和挪威人,约在公元前 750年聚居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以及与此邻近的北海和波罗的海沿岸。
欧洲日耳曼族语言的最古历史材料见于公元前 1世纪的拉丁文著作。公元200年起出现的北欧铭刻,是使用24个字母的一种文字体系。但是原始日耳曼语(日耳曼共同语)不象罗曼共同语那样保存着文字记录,因此只能通过历史比较法去构拟。通常认为,日耳曼诸语言是印欧语言内发生“日耳曼语音变”时分化出来的;这个音变就是:原始印欧语的p、t、k 变为日耳曼语的f、th、h,同时b、d、g变为p、t、k,而f、th、h则变为 b、d、g。例如拉丁语的decem(十)变成了哥特语的taihun。
原始印欧语的单词重音不固定,日耳曼语言的重音却常常固定在第一音节上。原始印欧语的复杂词形变化到了日耳曼诸语言里又进一步简化。句法上词序趋于固定。
一些早期(约公元2世纪)的日耳曼语言发展出自己的如尼文字(runic alphabet,北欧文字),但这些文字相对来说运用并不广泛。东日耳曼语支使用哥特字母,由乌斐拉主教将圣经译为哥特语时发展创立。其后,因为基督教神甫与僧侣既讲日耳曼语,也能够读说拉丁语,所以开始用稍加修饰的拉丁字母来书写日耳曼语言。
除去标准拉丁字母,各种日耳曼语言也使用一些新增字母。其中包括元音变音(umlaut)、ß (Eszett)、Ø、Æ、Å、Ð、Ȝ和从外语字母中来的Þ及Ƿ。传统的印刷体德语经常用拉丁字母黑体字,如fraktur体或schwabacher体。
词汇方面,日耳曼诸语言内部的相似性很明显。分为3支:北支、西支和东支,其中西支包括原来的3个方言。
北支:丹麦语、瑞典语、挪威语、冰岛语 (同属斯堪地纳维亚半岛的芬兰语属于乌拉尔语系)
西支:英语、德语、荷兰语、南非荷兰语、佛兰芒语、依地语、弗里西亚语等
东支:东日耳曼语支是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之下一个已经灭绝的语支,唯一已知文字的东日耳曼语支语言是哥特语。其它被认定同是东日耳曼语支的语言有汪达尔语、勃艮地语、伦巴底语和克里米亚哥特语。克里米亚哥特语使用者相信在18世纪之前它仍然被使用。
原始印欧语的复杂词形变化在原始日耳曼语中得到简化(例如格从8个减到6个,式从 5个减到 3个),到了现代日耳曼诸语言里又进一步简化(例如德语只有4个格,英语有3个格,即主格、宾格和所有格)。与此同时,在句法上词序趋于固定。
将印欧语系的时态体系削减为过去时与现在时(或一般时)。
附加齿音后缀(/d/或/t/)来表示过去时态,而不用元音变换(印欧元音变换)。
有两种动词变位:规则变位/弱变位(附加齿音后缀)与不规则变位/强变位(元音交替)。英语共有161个不规则动词/强动词,都属于英语本语辞源。
使用强形容词与弱形容词。近代英语的形容词一般不改变,除非用在比较级或最高级上。古英语中不同,依据前面是否有冠词或指示代词来变化形容词。
遵循格林定律的辅音演变。
有一些词的词源与其他印欧语言很难产生联系,但这些词的变形体却岀现在几乎所有日耳曼语言中。
重音转移到词根上。尽管英语的重音位置并不规则,但本语词源的单词重音经常是固定的,无论附加什么词缀。有人争论这点是最重要的变化。
二、罗曼语族。
罗曼语族,属于印欧语系,包括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罗马尼亚语、罗曼什语、加泰罗尼亚语等。罗曼语族诸语言的语言的差异巨大。
罗曼语族属于印欧语系,是欧洲语言的语族,主要包括罗曼语族诸语言。操罗曼语族语言的人主要包括传统意义上的“欧洲人”。欧洲国家瓦解之后,欧洲语言也随地域的不同而产生各类语言。这些语言就是罗曼诸语言的语言。
罗曼语族诸语言作为语言之间存在很大不同。比如,罗曼语多以冠词和介词替代语言中复杂的格变化;罗曼语用助动词来构成复合时态(英语、德语也是这样的),这也是其他语言不具备的。
罗曼诸语言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别。造成这些差别的原因包括:历史传统的彼此隔绝、欧洲的地域性古语的影响、欧洲频繁的战争和社会变迁,以及文艺复兴时期各种地域文化之间的冲突和共融等。
两者之间的差别主要有:
除罗马尼亚语之外,其他语言没有格变化。
罗曼诸语言中名词通常只有两种语法性,而语法学中名词则有三个语法性。当然也存在特例,比如罗马尼亚语和意大利语中就有一些中性名词的表达,而西班牙语、德语和加泰罗尼亚语中有一些中性的代词。
语法中的指示词在罗曼语中是冠词。
语法中的将来时已经衰退,在罗曼语中将来时有与之不同的构成方式,并结合了“条件式”这一语式。古典语言中habere(相当于英语的to have)一词成为构成时态的重要助动词。很多重要时态都是由这一词的完成体或未完成体加上动词的对应变位构成的。
语法学中的“完成时”,在罗曼语中是由助动词to be或to have加动词过去分词的合成时态。然而在葡萄牙语、西班牙语和法语中,存在“过去完成时”,而罗马尼亚语则有两种完成时态,两者的意义则基本相同。罗马尼亚语中也有“过去完成时”,只用于直陈式中,由动词词缀-se来体现。这一词缀在语法中是虚拟式过去完成时的词缀-isse。

罗曼诸语言的语法变化主要依靠动词的词形变化,而非依靠粘着成分。这就意味着对动作的描述更多的依赖动词自身的变化,而非类似英语中go in之类的“动词+介词”结构。这也是罗曼语言构词法的重要特征。
罗曼诸语言通常频繁使用两个助动词来构成时态,都是从语法学的不定词esse和stare改变而来的,一个用于描述本质,一个用于描述状态。
罗曼语的动词都要依照人称及数量的不同而进行变位。第三人称通常有语法性的区别,而第一和第二人称则没有。这一点和希伯莱语相似,不同的是希伯莱语的所有人称都有性和数的变化。
几乎所有的罗曼语言中都还保留着敬词的痕迹,主要体现在第二人称单数上。例如法语中“你”是Tu,而“您”则是Vous。这一特征被称为罗曼语言的“T-V差别”。
所有的罗曼语言名词都有语法性的区别,但通常名词本身没有屈折变化,尽管拉丁语中名词是有格变化的。
在语音上,罗曼语言通常都将每个词的重音放在倒数第二个音节上(在法语中,重音是放在最后一个音节上的,因为多数法语词汇摈弃了语言词汇的最后一个元音),而且罗曼语言通常都有一些特殊的规定以消除声门塞音、闭塞辅音等对语言整体美感的影响(例如法语中就有“联诵”的规定)。这些特征使得所有的罗曼语言都具有语素快、语调流畅的特点。
字母w和k使用得很少,通常只出现在人名和外来语中。
和英语中一样,字母c和g在前元音(如i、e等)之前的时候通常发软音,在后元音(如a、o、u)前则要发较硬的软腭音。
在大多数罗曼语中,一些表示国籍的形容词、表示星期、月份和年份的名词通常首字母不需大写,这和日耳曼语不同。例如,在法语中,“中国的”写作chinois,而不是Chinois。
在一些罗曼语中,名词复数是由名词单数词尾加字母s构成的,这是从拉丁语中宾格名词的复数形式演化而来的,以这种方式构成名词复数的罗曼语言包括葡萄牙语、西班牙语、加泰罗尼亚语、普罗旺斯语和法语。然而也有一些语言的名词复数是由词尾的元音字母变化而构成的,这一特征则是从拉丁语中主格名词的复数形式演化而来。属于这一类别的语言有意大利语和罗马尼亚语等。
一些罗曼语言摈弃了语言词汇的词尾非重读元音。例如欧洲语言的词汇月亮在意大利语中仍是luna,而在法语中则变成了lune。仍然保留了词尾元音的语言包括葡萄牙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和罗马尼亚语。而法语则摈弃了词尾元音。
那些摈弃了词尾元音的语言,其词汇的重读系统也发生了变化,由倒数第二个音节重读变为最后一个音节重读。
罗曼诸语言的比较级构成词也有两种,一种是语言词汇plus的,一种则是magis一词的。采用前一种构成方式的语言包括法语(plus)和意大利语(più);而采用后一种构成方式的则包括葡萄牙语(mais)、西班牙语(más)、加泰罗尼亚语(més)、普罗旺斯语和罗马尼亚语(mai)等。
有些罗曼语言用表达“有”这一含义的助动词(相当于英语的to have)来构成复合时态(比如法语中的“愈过去时”等),而有些语言则对动词做出区分,有些动词用have来构成,有些则要用be来构成。仅使用have构成的语言包括加泰罗尼亚语、葡萄牙语、西班牙语和罗马尼亚语等。而混合使用两个助动词的语言则包括法语、意大利语和普罗旺斯语等。
在后一类罗曼语言中,用be来构成的复合时态的动词通常是常用的不及物动词,这类动词通常描述的是无法确定目标或标明状态的动作。例如“来”、“去”、“变为”等等。而大多数动词还是要利用have来构成复合时态。
希望我能帮助你解疑释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11-13
不一样,语法分类上,它们一个属于西欧语言,一个属于东欧语言。所以语法体系上不一样。追问

可以举例说明吗

追答

比如动词时态方面,德语有6种时态,而法语有16种时态。这就证明两种语言在变化规律上差异很大。

追问

德语 和 法语的单词都有阴阳性等 不是很像?

追答

你是依靠像来判断还是依靠语言分类学来判断?

追问

好吧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