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水平的划分可分为

如题所述

心理健康水平的划分可分为以下几个等级:
1. 一般常态心理:
表现为心情经常愉快满意、适应能力强、善于与他人相处,能较好地完成同龄人发展水平应做的活动,具有承受挫折、调节情绪的能力。
2. 轻度失调心理:
不具有同龄人所应有的愉快满意心境,和他人相处略感困难,独立应对生活工作有些吃力。若能主动调节或请专业人士帮助,可以恢复常态。
3. 严重病态心理:
表现为明显的适应失调,长期处于焦虑、痛苦等消极情绪中难以自拔,严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如不及时矫治,发展下去会成为精神病患者。
心理健康判别标准分为三类:
第一类,认为社会中绝大多数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有一个平均值,这个平均值就是正常的标准。
第二类,认为考察心理行为的异常主要是作自身比较,每个人以往生活中所形成的一种普通的行为模式,就是正常标准。
第三类,认为人的心理行为应该有一个理想标准,就像正常的生理指标那样可以用量化来表示。
判断心理健康的基本原则是:
心理活动的正常标准,应该根据心理学原则,从心理活动本身的特点去分析心理是否健康。本着这个原则,以下三条标准可供参考:
1. 心理活动与客观环境的同一性: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任何正常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必须在形式和内容上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性,即同一性。人的心理和行为只要与外界环境失去同一,必然不能被人理解。
2. 心理过程之间的协调一致性:
一个人的认知、情绪、意志等心理活动在自身是一个完整协调的统一体,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具有协调一致的关系,这种协调一致性保证了个体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的高度准确和有效性能。
3. 个性特征的相对稳定性:
个体在自己长期的生活经历过程中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这种个性特征形成以后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没有重大外界变革的情况下,一般是不易改变的。如果在没有明显外部原因的情况下,这种个性特征的相对稳定性出现变化,就应怀疑这个人的心理活动是否出现异常。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