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常用介词的用法的几点认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4
介词虽然在现代汉语中所占比例不大,但是作用不小。更好地理解介词有关知识,对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表达等都有重要作用。

下面我将分介词的定义与特点、常用介词与分类、介词的语法特征、古代汉语介词和常用介词用法顺口溜等五个部分对常用介词进行阐述。

1.介词的定义与特点

2.常用介词与 分类

介词的分类,不同专家有不同的分法,但大同小异,依据介词短语与动作、形状之间的关系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①施受介词:用于引出施事者或受事者,主要包括:把、被、叫、让、给、由、将、归等

例如:雪花 把 世界染白了(引出受事), 让 孩子们出来玩吧(引出施事)。

②方式介词:用于引出动作的方式、方法、工具等,主要包括:用、以、凭、靠、按、据、拿、按照、遵照、依照、根据等 

例如: 用 事实说话, 按 计划进行。

③时间、处所介词:用于引出动作发生的时间、地点、场所、方向、起点或终点,主要包括:自、打、从、在、到、当、于、往、向、朝、自从、打从、趁着、沿着、顺着等

例如: 自 确定外出调研以来,他每天 从 早 到 晚忙着做准备工作。

④对象介词:用于引出动作所关涉的对象或范围,主要包括:对、对于、关于、至于、跟、和、与、同、替、比、较、除了等  

例如:老师 和 大家说 对于 学生而言学习是第一位的。

⑤原因、目的介词:用于引出动作的起因、后果或者目的,主要包括:因、因为、由于、为、为了等

例如: 为了 发展,大家齐心协力攻坚克难, 为 取得的成绩而骄傲。

3.介词的语法特征

①介词是虚词,通常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充当主谓语等成分。

②介词不能重叠,也不能带动态助词词“了、着、过”等。(这一点在区分动词与介词时候再详细阐述)

③介词的后面必须跟一个名词性的成分,来组成介词短语,整体充当句子成分。比如“在、向、于、到、给、自”等少数介词可以直接附着在动词或其他词语后边,构成一个整体,相当于一个及物动词,后边须带宾语。例如:“落 在 我身上”,“奔 向 二十一世纪”,“取决 于 你的考试成绩”等。

④介词短语常做状语,少数可以做补语、定语、宾语、主语。但要注意,当介宾结构作定语时,要加“的”,例如“ 对 历史人物的评价”,“ 在 桌子上的书”。还要注意介宾结构不能做谓语。

介词是从动词虚化而来的一种词类。动词属于实词,在句子里主要充当谓语;介词属于虚词,介宾结构主要用在谓语前面作状语,或是用在谓语后面作补语。

现代汉语的介词大多数是从古代汉语演变而来,有些词还兼有介词和动词两种功能。例如:在、为、比、到、给、朝,、经过、通过等。

二者的区别在于:

(1)动词能肯定否定相叠表示疑问,介词不能。

他 在不在 宿舍 (动词)

他 在 黑板上写了几个字.(“在”为介词,不能改为“在不在”)

(2)“X+宾”的前后是否有别的动词,若有别的动词,“X”是介词;若没有别的动词,“X”是动词。例如:

火车 到 站了。(动词)

火车 到 十一点钟才进站。(介词)

他 在 宿舍。(动词)

他 在 宿舍住。(介词)

(3)大部分动词能带动态助词"了",介词不能.

汽车 经过了 八一桥。(动词)

经过 认真的考虑,他决定到新疆去。(介词)

他 给了 我一本书。(动词)

他 给 我买了一本书。(介词)

主要举两组常见例子进行说明:

一是“和、跟、同、与”

这几个词有时是连词、有时是介词,属兼类词,很难区别。如:①弟弟跟妹妹走了。(连词)  ②弟弟跟妹妹借书。(介词)

区别的方法主要有三点:

(1)连词前后成分平等,可以互换位置而语义基本不变。而介词前后成分有主有次,不能互换,否则意思全变了。例如:

①李雷跟韩梅走了。=李雷跟韩梅走了。

②李雷跟韩梅借书。≠李雷跟韩梅借书。

(2)如果谓语前面可插入“都、全、一起”等词语,则此时的“和、跟、同、与”就必然是连词。例如:

①李雷跟韩梅走了。= 李雷跟韩梅都走了。

②李雷跟韩梅借书。≠ 李雷跟韩梅都借书。

(3)如果“和、跟、同、与”前可插入某些副词状语(如“一直、总是”),则必然是介词。例如:

①李雷跟韩梅走了。李雷一直跟韩梅走了。

②李雷跟韩梅借书。李雷一直跟韩梅借书。

二是“因为、由于”

它们既是介词,用于单句中;又是连词,用于复句中。区分办法是:如果后面跟的是体词性词语,则为介词。如果后面跟的是谓词性词语,则为连词。例如:

① 由于 工作关系,他在国外呆了三年。(介词)

② 由于 老师指导正确,因此大家进步很快。(连词)

③ 因为 这件事,他受到表扬。(介词)

④ 因为 他救了人,所以受到表扬。(连词)

4 .古代汉语介词

古文其实是我们的大宝库,但是通常我们读起来会遇到各种障碍。为了方便大家平时更好的阅读理解各种材料,所以这里简单介绍几点古代汉语介词的知识。

首先是古代汉语介词结构的特点

1、语序上的特点——古代汉语介词的宾语通常同现代汉语一样放在介词的后面,但少数介词(主要是“以”)的宾语因表达的需要而放在介词的前面。

“一以贯之”即“以一贯之”。介词“以”的宾语“一”前置在介词前面。

“何以战?”即“以何战”。疑问代词“何”充当介词“以”的宾语而置于介词之前。

2、省略问题——现代汉语中介词宾语不能省略,古代汉语中“以、为、与、从”等介词的宾语有时可以省略。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 )遗之。”(《古文观止.郑伯克段于鄢》)——这里介词“以”的宾语“羹”被省略。

“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史记·田单列传》)——这里介词“与”的宾语“燕兵”被省略。

3、语法功能——古代汉语由“因、为、与、从”等组成的介词结构一般做状语,与现代汉语相同。但“于”字组成的介宾结构除表“对于”、“关于”外,其余多作补语;“以”字介宾结构可作状语,也可作补语,这些,现代汉语一般都用状语来表述。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劝学》)——前一介词结构“以羽”(用羽毛)置于动词之前充当状语,后一介词结构“以发”(用毛发)置于动词之后充当补语。今译时,则都译成状语。

其次是几个古代汉语常用介词

于(於、乎)

1、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或涉及的范围,可译为“在”“从”“向”“到”“在……方面”。

例如:初,宣子田於首山,舍于翳桑。(《左传·宣公二年》)

2、引进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可译为“给”或“对于”

例如:凡诸候有四夷之功则献於王。(《左传·庄公三十一年》)

3、用在形容词或少数表心理活动动词的后面充当补语,引进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更……”。

例如:苛政猛于虎也。(《苛政猛于虎》)

4、用在被动句的动词后面,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

例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的《滕文公章句上》)

注意: 介词“于”在古籍里有时写作“乎”,“乎”作介词的用法与“于(於)”大致相同。

例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以”本来是动词,基本意义是“用”。虚化为介词,其用法也多与“用”(凭藉)的意味相关。

1、介绍动作行为凭藉的工具、手段、条件、依据,可译为“用”、“拿”、“凭”、“根据”。

例如:姜与子犯谋,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重耳流亡》)

2、介绍动作行为所处置的对象或涉及的人。

“以”介绍动作行为所处置的对象时,相当于“把”。

例如:陈子以时子之言告孟子。(《孟子·公孙丑下》)

“以”介绍动作行为所涉及的人时,常有“率领”的意思。

例如:宫之奇以其族行。(《宫之奇谏假道》)

3、介绍动作行为的原因、动机,可译为“因为”。

例如: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

4、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

例如:文以五月五日生。(《史记中·孟尝君列传》)

介词“以”还常与动词“有”“无”(亡)组成“有以”“无以(亡以)”等固定用法。“有以”相当于“有东西(或办法)用来……”,“无以(亡以)”相当于“没有东西(或办法)用来……”。

例如: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为”在古代原是一个意义非常广泛的动词,音wéi,虚化为介词后,除在被动句中引进行为主动者时读音仍为wéi外,其余的介词用法读音均为wèi。

1、介绍动作行为关联的对象。

“为”表示动作行为为谁而发,可译为“给”、“替”、“帮”。

例如: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郑伯克段于鄢》)

“为”表示动作行为向谁发出,可译为“向”、“对”。

例如:犀首以染为齐战于承匡而不胜。(《战国策》)

2、介绍动作行为的原因或目的。

介绍动作行为原因的“以”可译为“因为”。

例如: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介绍目的的“以”可译为“为”“为了”。

例如: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

3、在被动句里,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

例如: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



介词“与”也是从动词虚化而来的。主要有以下几种用法:

1、介绍出动作行为发出时所小溪主的对方。可译为“和”、“同”、“跟”等。

例如:王割子期之心以与随人盟。(《左传·吴入郢》)

2、介绍动作行为的服务对象,可译为“为”、“替”、“给”。

例如: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3、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跟……相比”、“对……来说”

例如: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荀子·天论》)

“与”和疑问代词“孰”搭配使用表比较,后来形成一个固定结构“孰与”,大致意思是“和……比谁(哪一个)更……”。

例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有时比较已有结论,“孰与”就带有“哪里比得上”的反问意味。

例如:大天而思之,孰与物蓄而制之?(《荀子·天论》)

5.常用介词及其用法(顺口溜)

学无止境,希望大家在介词学习的路上能够携手并进、勇往直前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