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佛教体系中,云南傣族等少数民族信仰的佛教属于巴利语系的上座部,与北传的小乘佛教在教义和学说上有所不同,各具特色。中国大藏经中的北传小乘经典,如《杂阿含经》和律论等,虽然有汉文译本,但其中一些原始巴利语版本的来源已无从考证。南传佛教的律藏如《善见律毗婆沙》和论藏如《解脱道论》在中国的翻译则可以追溯到南朝和梁朝时期。中国律宗的法藏部《四分律》源于南传,律宗对律义的解释多引自《善见律毗婆沙》。上座部佛教的戒律,包括中国出家尼众的戒律,也与南传有密切渊源,初期的戒律传授也来自师子国(今斯里兰卡)的比丘尼。
在教义上,南传上座部佛教的《本行藏》集录波罗蜜行,强调佛道与声闻道的区别,这种理论对大乘佛教理论有重要影响。南传佛教的“心性本净,为客尘染”思想,与南天竺初期禅宗的观念相契合。近代研究还发现,南传定学中的壁观可能影响了达摩的禅修实践。南传巴利语系佛教与汉传大乘佛教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既有历史传承,又有相互影响。
在云南傣族地区,上座部佛教约在7世纪中由缅甸传入,最初是口耳相传,塔寺未建。11世纪的战乱导致佛教一度消失,后来随着佛教从泰国清边一带传入西双版纳,形成了傣族地区的润派佛教。缅甸摆庄派佛教也传入德宏州等地。傣族地区的佛教经典主要以傣语译音本和注释本为主,包括天文、历算、医药等多方面的内容。
现今,云南的上座部佛教分为润、摆庄、多列、左祗四大派,细分为八个支派。傣族男孩在成年前必须出家为僧,学习文化知识,成年后还俗。部分优秀僧侣可以在寺院深造,晋升僧阶包括帕(沙弥)、都(比丘)等八级,或为十级,晋升过程严格。其中五级以上的僧阶在西双版纳地区仅限于傣族和布朗族担任,成为地区宗教领袖。
公历纪元前后,佛教开始由印度传入中国,经长期传播发展,而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由于传入的时间、途径、地区和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背影的不同,中国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汉传佛教(汉语系)、藏传佛教(藏语系)和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巴利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