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是哪首词里的?

如题所述

一、这是南唐后主李煜《相见欢》里的句子,全词如下:

相见欢   

五代 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二、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被囚于宋国时所作。李煜的这首词情景交融,感情沉郁。上片选取典型的景物为感情的抒发渲染铺垫,下片借用形象的比喻委婉含蓄地抒发真挚的感情。此外,运用声韵变化,做到声情合一。下片押两个仄声韵(“断”、“乱”),插在平韵中间,加强了顿挫的语气,似断似续;同时在三个短句之后接以九言长句,铿锵有力,富有韵律美,也恰当地表现了词人悲痛沉郁的感情。

三、创作背景:

975年(开宝八年), 宋朝灭 南唐, 李煜亡家败国,肉袒出降,被囚禁待罪于 汴京。 宋太祖赵匡胤因李煜曾守城相拒,封其为“违命侯”。李煜在忍屈负辱地过起了囚徒生活。李煜的词以被俘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后期词作多倾泻失国之痛和去国之思,沉郁哀婉,感人至深。《相见欢》便是后期词作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

四、词人简介:

南唐后主  李煜

李煜(937—978年),五代时期南唐后主。字重光,号钟隐。继位的时候,宋太祖 赵匡胤已经称帝三年,宋朝已先后灭掉 后蜀、 南汉, 南唐形势岌岌可危。继位十年后,自贬国号为江南,改称国主(世称李后主),派遣使臣朝宋。李煜好声色,迷信佛教,只希望通过每年向宋朝进贡来苟延求存。宋太祖 开宝七年(974年),宋朝派遣 曹彬率师南伐,次年攻占 金陵,将李煜俘获到汴京。 宋太宗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被毒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6-20

出自 五代 李煜《相见欢》。

解析:此词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寄寓在对暮春残景的描绘中,是即景抒情的典范之作。

一、原文:

相见欢   五代 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二、译文:

树林间的红花已经凋谢,花开花落,才有几时,实在是去得太匆忙了。也是无可奈何啊,花儿怎么能经得起那凄风寒雨昼夜摧残呢?

飘落遍地的红花,被雨水淋过,像是美人双颊上的胭脂在和着泪水流淌。花儿和怜花人相互留恋,如醉如痴,什么时候才能再重逢呢?人生从来就是令人怨恨的事情太多,就像那东逝的江水,不休不止,永无尽头。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这首词当作于公元975年(北宋太祖开宝八年)李煜被俘之后。南唐灭亡,李煜被俘北上,留居汴京(今河南开封)二年多。待罪被囚的生活使他感到极大的痛苦。此词即写于作者身为阶下囚时期。

二、文学赏析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作。此词是即景抒情的典范之作,它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寄寓在对暮春残景的描绘中,表面上是伤春咏别,实质上是抒写“人生长恨水长东”的深切悲慨。这种悲慨不仅是抒写一己的失意情怀,而且是涵盖了整个人类所共有的生命的缺憾,是一种融汇和浓缩了无数痛苦的人生体验的浩叹。

第2个回答  2023-07-27
出自南唐诗人李煜的《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树林间的红花已经凋谢,花开花落,才有几时,实在是去得太匆忙了。也是无可奈何啊,花儿怎么能经得起那凄风寒雨昼夜摧残呢?
飘落遍地的红花,被雨水淋过,像是美人双颊上的胭脂在和着泪水流淌。花儿和怜花人相互留恋,如醉如痴,什么时候才能再重逢呢?人生从来就是令人怨恨的事情太多,就像那东逝的江水,不休不止,永无尽头。

赏析
  南唐后主的这种词,都是短幅的小令,况且明白如话,不待讲析,自然易晓。他所依靠;的,不是粉饰装做,扭捏以为态,雕琢以为工,这些在他都无意为之;所凭的只是一片强烈直爽的情性。其笔亦天然流丽,如不用力,只是随手抒写。这些自属有目共见。但如以为他这随手;就是任意胡来;,文学创作都是以此为擅场;,那自然也是一个笑话。即如首句,先出林花;,全不晓毕竟是何林何花,继而说是谢了春红;,乃知是春林之红花,--而此春林红花事,已经凋谢!可见这所谓随手;直写;,正不啻书家之一波三过折;,全任天然;,不加修饰;,就能成文;吗?诚梦呓之言也。
  且说以春红二字代花,即是修饰,即是艺术,天巧人工,总须两赋而不来;方可。此春红者,无待更言,乃是极美好可爱之名花无疑,可惜竟已凋谢!调零倘是时序推迁,自然衰谢,虽是可惜,毕竟理所当然,尚可开解;如今却是朝雨暮风,不断摧残之所致。名花之凋零,如美人之夭逝,其为可怜可痛,何止倍蓰!以此可知,太匆匆;一句,叹息中着一太;字;风雨;一然,愤慨中着一无奈;字,皆非普通字眼,质具千钧,情同一恸矣!若明此义,则上片三句,亦千回百转之情怀,又匪特一笔三过折也。讲说文学之事,切宜细思寻玩,方不致误认古人皆荒率浅薄之妄人,方能于人于己两有所益。
  过片三字句三叠句,前二句换暗韵仄韵,后一句归原韵,别有风致。但胭脂泪;三字,异样哀艳,尤宜着眼。于是让人们想到老杜的名句林花着雨胭脂湿;,难道不是南唐后主也熟读杜诗之证吗?后主分明从杜少陵的林花;而来,而且因朝来寒雨;竟使胭脂;尽湿;,其思路十分清楚,但是假若后主在过片竟也写下胭脂湿;三个大字,便成了老大一个笨伯,鹦鹉学舌,有何意味?他毕竟是艺苑才人,他将杜句加以消化,提炼,只运化了三字而换了一个泪;字来代湿;,于是便青出于蓝,而大胜于蓝,便觉全幅因此一字而生色无限。
  泪;字已是神奇,但醉;亦非趁韵谐音的妄下之字。此醉,非陶醉俗义,盖悲伤凄惜之甚,心如迷醉也。
  末句略如上片歇拍长句,也是运用叠字衔联法:朝来;晚来;,长恨;,长东;,前后呼应更增其异曲而同工之妙,即加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量。先师顾随先生论后主,以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其美中不足在恰似;,盖明喻不如暗喻,一语道破如;似;,意味便浅。如先生言,则窃以为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恰好免去此一微疵,使尽泯比喻;之迹,而笔致转高一层矣。学文者于此,宜自寻味,美意不留,芳华难驻,此恨无穷,而无情东逝之水,不舍昼夜,淘尽;之悲,东坡亦云,只是表现之风格手法不同,非真有异也。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