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备案:从记叙文到小小说

如题所述

小小说,即微型小说,多数学者认为美国短篇小说家欧·亨利是小小说的鼻祖。它是“介于边缘短篇小说和散文之间的一种边缘性的现代新兴文学体裁”。阿•托尔斯泰认为:“小小说是训练作家最好的学校。”对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来说,小小说以其精巧的构思,独特的视角能更好的帮助学生走出记叙文写作的困境。

一、打破叙事的平淡,力求情节的跌宕。

学生的记叙文通常是平铺直叙,情节波澜不惊,文章因太过平淡使读者缺乏阅读快感,更有甚者,陈词滥调的堆砌让读者兴趣索然。因此,“文似看山不喜平”,情节的精巧安排尤为重要。

清代袁枚《随园诗话》中说道“文须错综见薏,曲折生姿”。小说情节环环相扣,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便能引人入胜,耐人寻味。那么怎么才能做到小说情节的跌宕起伏呢?除了情节本身环环相扣,高潮迭起以外,小说精巧的结构也能有异曲同工之妙。

1、欲扬先抑

欲扬先抑手法的运用可使文章摇曳生姿,曲折有致。古人写文章讲究蓄势。抑是为了扬,蓄势已足,峰回路转,更突显出丰满的人物形象,也强化了读者的阅读体验。例如:鲁迅先生的《范爱农》就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开头写这位范爱农顽固不化,又十分胆小。鲁迅甚至认为 “要革命,首先必须将范爱农除去”,这是“抑”。 后来,经过一系列范爱农支持并参与革命斗争的事情,鲁迅才认识到他是一个英勇无畏、正直、爱国的知识分子。

2、对比手法

对比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例如王蒙的一篇小说《善狗与恶狗》写到了一只善狗顾德和恶狗拜德的不同下场,以狗喻人,在强烈的对比中一针见血的指出“狗”的命运全由主人喜好及狗的利用价值决定。学生若能在文章中恰当运用对比的手法,便能使文章发人深省。

3、叙述顺序

适当改变记叙顺序,运用倒叙和插叙的手法则能别开生面。尤其是倒叙手法运用得当便能开篇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期待。鲁迅的《祝福》便是倒叙手法的范本,文章开端便写了已变成乞丐的祥林嫂问我关于死后鬼魂之事,以及祥林嫂之死。提出“祥林嫂是怎么死的”这一问题,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更能引起读者的深入思考。有些小小说将倒叙的方式运用到了极致,便是纯倒叙。例如《一个男孩生命的最后两小时》文章对男孩的生命最后时刻倒数,拨开层层云雾,最终揭示事情来龙去脉,让阅读的过程变成了一个奇妙的旅程。

高中生写记叙文多按时间顺序展开,若缺乏细腻生动的文笔,文章便是一篇索然无趣的流水文。严谨、精巧的结构,能使语言平淡无奇的文章大放异彩。

二、选取独特的视角,展现丰富的意蕴。

1、小中见大

小小说由于篇幅的限制,选择叙述的故事宜小不宜大。鲁迅擅长写小事,他的小说《一件小事》讲述的不过的一次不算太大的“车祸”,却折射出了“下等人力车夫”高尚的人格,并提出在这个虚伪的时代,知识分子应向劳动人民学习他们的真实。小故事里也能有大乾坤。我们平时应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不起眼的“小事”,也许是太过平常而习以为常的小事,或是太过微小而容易忽视的小事,对这些小事深入剖析会使你的文章耳目一新。

2、意象传情

一件衣服、一只拖鞋这些不起眼的小东西,对于某些人来说却是一段回忆,一份情感,意义非凡。写人叙事亦可选择合适的“意象”即寄托情感的载体入笔,由此解开尘封的往事,书写一段心路历程。有一篇文章叫《无边的回忆》,从一双已经破旧却不愿丢弃的塑料拖鞋写起,引出一个曾经愿意为我洗净拖鞋上泥泞的人——我的外婆,讲述一份深藏在心底的真情。娓娓道来却情感真挚。因此,选取合适的意象,传递真情也是学生在写作中可以效仿的。

3、叙事视角

法国的兹韦坦·托多洛夫把叙述视角分为三种形态:全知全能视角、外视角和内视角。叙述者全知全觉,可以不向读者解释这一切他是如何知道的。很像古典小说中的说书人。这种叙述视角最大的优势在于视野无限开阔,适用于宏大题材的长篇巨制。外视角的叙述要受到叙述者视域的限制,即只能叙述他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不能介入别人的内心世界。这种叙事视角太过客观冷静,不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内视角中的述者等于人物,叙述者只借助某个人物的感觉和意识,从他的视觉、听觉及感受的角度去传达一切。这种视角特别便于揭示主人公自己的深层心理。小小说的叙事更适合内视角,有利于揭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塑造人物形象。

叙述视角的特征通常是由叙述人称决定的。小说中通常会以“我”的第一人称视角来讲述整个故事,小说叙事真实、亲切,更便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但也不妨让学生尝试第二及第三人称进行叙事,或许也能妙趣横生。文章《上帝对地球人最后一次谈话》便采用了第二人称讲述地球环境问题,却有振聋发聩的效果,令人警醒。

三、开篇匠心独具,结尾出人意料。

元代文人乔梦符谈到写"乐府"的章法时提出"凤头"、"猪肚"、"豹尾"之喻。即文章:开头,像凤头那样美丽、精彩;主体,像猪肚子那样充实、丰富;结尾,像豹尾一样有力。拥有独特视角与跌宕情节的小小说充其量是一篇好的小说,上乘之作的开篇与结局更是匠心所在。

1 、开篇引人入胜

开篇设置悬念,引人入胜。如莫小米的《七情六欲》中写道:“邻家女孩儿美丽异常,且从小学上到大学一直都是优秀生,所以她后来变成精神病人,让左邻右舍都感到无比惋惜。”如此优秀的女孩究竟遇到什么打击竟成了一位精神病患者,成功引起读者的各种猜想,引发读者阅读兴趣。

开篇环境描写,曲径通幽。小小说篇幅较小,开篇的环境描写也必须为人物出现服务,且语言须凝练,无需赘言。 “礁盘其实是个小岛,白白的珊瑚礁冒出海面聚成一堆儿,像一片白云在天边浮着。没水,没树,没草,甚至没土,就驮着一帮子海军陆战队的兵。” 这是青年作家陆颖墨的获奖小小说《礁盘》的开头,寥寥数语就把小岛严酷的环境写了出来,而且点出了海军陆战队,预示着故事将发生在他们身上。

开篇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王晨的《鹿回头》:“ 72岁的炮手阚明德用肯定的语气说,打猎也有打猎的规矩。”听一个72岁的老炮手讲打猎的故事了,多么新鲜,相信观众已经迫不及待了。

好的开篇能吊足人的胃口,使人眼前一亮,兴趣陡升。

2、结局出人意料

通常指短篇小说大师们常常在文章结尾时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这种结尾艺术,在欧·亨利的作品中有充分的体现。故被称为"欧·亨利式结尾"。欧亨利的《最后的藤叶》,莫泊桑的《项链》都是结局的突转让小说产生意蕴丰富的艺术效果。

烧制一把好壶须匠人玲珑七窍心和精雕细琢的工艺,用其泡茶煮茗别有一股幽香。小小说的写作亦是如此,不花巧思,不运匠心难以成形。我们在指导学生记叙文写作的道路上也需要一番精巧的设计引导,方能制出一把浑然天成的“紫砂壶”。

从记叙文到小小说,从常规写作到有创意的表达,这是高中语文起始阶段作文教学努力的一个方向——写好记叙文,完成写人叙事的基本功训练:写人,通过平时观察与生活积淀,直接描写刻画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借助环境(自然景物与社会场景)烘托渲染人物或借助事件表现人物性格特点与思想品质,力求突出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叙事,通过对事件始末的全面了解与把握,将来龙去脉交代清楚,学会合理安排记叙的详略,学会巧妙设计记叙的顺序,力求让故事讲述变得饶有趣味,波澜起伏,曲折有致,对读者产生一定的吸引力,对人物内在品质有充分的表现力。

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增加文学艺术的手法与要素,比如烘托、反衬、对比、欲扬先抑、伏笔、照应、小中见大等,再比如线索的设置、视角的选择等,循序渐进,让记叙文写作渐趋于小说化,最终实现有创意的表达,这是一条值得探索的路径。

长按赞赏码,感谢诸位的鼓励支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