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基丙二酸尿症发病机制

如题所述

甲基丙二酸,作为甲基丙二酰辅酶A代谢的产物,通常会通过甲基丙二酰甲基钴胺辅酶A变位酶和维生素B12的作用转化为琥珀酸,进一步参与三羧酸循环。然而,当甲基丙二酰辅酶A变位酶功能缺陷或维生素B12代谢出现障碍时,会导致甲基丙二酸、丙酸和甲基枸橼酸等代谢物积累过多,琥珀酸脱氢酶的活性下降,进而影响线粒体的能量生成,引发多器官损伤,包括神经系统、肝脏、肾脏和骨髓。


在病理学研究中,患者的脑组织显示出明显的病理特征,如脑萎缩、神经胶质细胞弥漫性增生、星形细胞病变,甚至可能出现脑出血、苍白球坏死和丘脑及内囊细胞水肿。这些症状与线粒体功能障碍密切相关。


病理解剖观察还揭示了其他异常,如神经胶质细胞的过度反应性增生,深部皮质和小脑颗粒层的发育不良,小脑、脑干和颈髓髓鞘化延迟。尸检结果表明,患者可能存在肾脏血栓性毛细血管病、肺部弥漫性脂肪变性、骨髓内巨幼红细胞增多,以及胃黏膜发育不良和炎症等。这些症状的产生,部分源于胎儿期代谢异常,部分则是出生后有机酸毒性影响的结果。


扩展资料

甲基丙二酸尿症(methylmalonicaciduria)或甲基丙二酸血症(methylmalonicacidemia)是先天有机酸代谢异常中最常见的病种,是多种原因所致体内甲基丙二酸蓄积的总称,于1967年首次被报道。近年来,其病因、诊断、治疗与遗传学机制逐步明确,随着质谱分析技术的普及,本症的流行病学资料亦不断更新。据报道日本发病率为2/9780,2/102200至2/16246,意大利1/61775,中国发病情况不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