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杜工部草堂》全文翻译是怎么样的?

如题所述

《重修杜工部草堂记》(〔明〕杨廷和)原文:
成都草堂,唐杜工部旧居之地也。堂屡废矣,辄新之者,重其人也。今日之举,则巡抚都御史钟公蕃倡其议。既成,成都府同知吴君廷举以书与图来属予记之。
盖翘然而起,临于官道者为门。门之后为祠,祠后为书院。引水为流,桥其上,以通往来。于其前门焉,榜曰“浣花深处”。进于是,则草堂也。堂之左右,亦各为屋,缭以周垣。其东为池,引桥下之水注其中,菱莲交加,鱼鸟上下相乐也。名花时果,杂植垣内。其外则树以桤、柳,象子美之旧也。经始于弘治庚申之春,落成于其年之秋,财不费而功侈,民不劳而事集。
夫世称子美者,概以为诗人。愚以为诗道极于子美,而子美重于人者,不独诗也。唐文章之士千百人,而祠于后者,仅可指数。子美之草堂,人皆知之,是独以其诗哉?蜀自先秦以来,数千年间,通祭祀者才数人。若秦之李冰,汉之文翁、孔明,皆以功德流远。而子美徒以羁旅困穷之人,轩然与之并,是诚不独以其诗也。盖子美之为人,孝友忠信,大节俱备,读其诗,考其素履,一一可见。志其墓者,不过称之为文先生耳。於乎!此何足以知子美哉?不知于当时,而知于后世,一世之短,百世之长,子美之名若草堂,虽与天壤俱存可也。今日诸公之举,尊贤厉俗,其于风教岂曰小补之哉! (选自《天启新修成都府志》卷四十三,有删节)、


【翻译】

成都草堂,是唐代杜甫旧时居住的地方。草堂多次废弃,总是重新修建草堂的人,是看重杜甫的为人。今日重修草堂的举动,是巡抚都御史钟公蕃倡议的。已经修建完毕,成都府的同知吴君廷提出用书信和图嘱托我写文章记录这件事。
那挺直而起的,靠近官道的是门。门后是祠堂,祠堂后是书院。引水成为溪流,水上有桥,(人们)凭借它往来。在前门,题名为“浣花深处”。从这里进去,就是草堂。草堂的左右两边,各是屋室,缠绕四周的是围墙。东边是池塘,将桥下的水引入池塘中,水菱、莲花互相交错而生,鱼儿、飞鸟互相嬉戏玩乐。著名的花卉,当季的果树,在围墙内纷纷种着。(重修者)(在)墙外将桤树、柳树种上,仿照杜甫(居住时)的旧貌。从弘治庚申年的春天开始,在这一年的秋天修建完毕,钱财没有用多少但是功劳很大,民众不受劳苦但事情做成功了。
世人称赞杜甫,多把他作为诗人。我认为诗道从杜甫开始达到顶峰,杜甫被人们敬重,不仅仅因为诗。唐代善作文章的文人有千百人,但在后世被祭祀的,仅能用手指数出。杜甫的草堂,人人皆知,难道仅仅因为他的诗吗?蜀地从先秦到现在,几千年间,被大家祭祀的才几人。像秦朝的李冰,汉朝的文翁、孔明,都因为功德而美名流传。但是杜甫只是作为羁旅困穷的人,(便能)和他们美名并列,实在不仅仅是凭借他的诗啊。杜甫的为人,忠孝、友善、忠诚、诚信,具备高尚的节操,读他的诗,根据他朴实无华、清白自守的处事态度,一一可知。为其作墓志铭的人,不过称他为文先生罢了。唉!这怎么能足够了解杜甫呢?杜甫不被当世人所了解,却被后世人所了解,一世很短,百世很长,杜甫的美名像草堂,即使和天地一起存在也是可以的。现在众公卿的行为,是在尊重贤人,激励世俗,这对风俗教化来说怎么能称之为小小的弥补呢!


【注释】

    以书与图来属予记之           属:通“嘱”,嘱托

    临于官道者为门                  临:靠近

    夫世称子美者                      称:称赞

    轩然与之并                          并:合并


【作者简介】

杨廷和,表字介夫,新都人。父亲杨春,官居湖广提学佥事。杨廷和十二岁时参加乡试考中举人。成化十四年,十九岁,比他父亲先考中进士。改任庶吉士。杨廷和长得英俊潇洒,性格沉静稳重,周密审慎,写文章简洁流畅有章法。喜欢考察研究掌故、民情、边防事务及一切法家理论,志向高远,心怀成为宰辅重臣的愿望。


【背景介绍】

当时武宗正在宣府打猎,派使臣赐给杨廷和羊和美酒、银两和丝织品。杨廷和上疏推辞,趁机请武宗回京,武宗没有回复。杨廷和又与大学士蒋冕骑马到居庸关,想亲自出塞请武宗回来。皇帝命令谷大用把守关门(不允许他们出关),他们才回京。皇帝命令群臣在他回京之日各做旗帜到帐前来迎接。不久因父亲去世,请求允许奔丧,武宗不答应。杨廷和再三请求,武宗才答应。内阁大臣得以守满丧期的,从杨廷和开始。服丧期刚满,杨廷和就被武宗召回。皇帝催促更为急迫,并告诫不要固执阻挠。杨廷和极力劝谏,因而请求追究拟旨的是何人,怀疑有人假借御批来实现私欲。皇帝推辞说不清楚,只是告诚所遣宦官不要过分放肆而已,但不予阻止。皇帝再次派使臣前来说明意思,但杨廷和执意不从,武宗只好作罢。江东一带连年歉收,而宦官又请求派官员督促织造。工部和给事、御史进谏,都不听从,催促内阁起草敕书。杨廷和等不奉命,趁机极力说人民困顿财物枯竭,请不要派遣。杨廷和起先屡次上疏请求退休,后来请求更加坚决。三年正月,皇帝允许杨廷和离职。第二年六月,杨廷和去世,享年七十一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8-19
《重修杜工部草堂记》(〔明〕杨廷和)原文:
成都草堂,唐杜工部旧居之地也。堂屡废矣,辄新之者,重其人也。今日之举,则巡抚都御史钟公蕃倡其议。既成,成都府同知吴君廷举以书与图来属予记之。
盖翘然而起,临于官道者为门。门之后为祠,祠后为书院。引水为流,桥其上,以通往来。于其前门焉,榜曰“浣花深处”。进于是,则草堂也。堂之左右,亦各为屋,缭以周垣。其东为池,引桥下之水注其中,菱莲交加,鱼鸟上下相乐也。名花时果,杂植垣内。其外则树以桤、柳,象子美之旧也。经始于弘治庚申之春,落成于其年之秋,财不费而功侈,民不劳而事集。
夫世称子美者,概以为诗人。愚以为诗道极于子美,而子美重于人者,不独诗也。唐文章之士千百人,而祠于后者,仅可指数。子美之草堂,人皆知之,是独以其诗哉?蜀自先秦以来,数千年间,通祭祀者才数人。若秦之李冰,汉之文翁、孔明,皆以功德流远。而子美徒以羁旅困穷之人,轩然与之并,是诚不独以其诗也。盖子美之为人,孝友忠信,大节俱备,读其诗,考其素履,一一可见。志其墓者,不过称之为文先生耳。於乎!此何足以知子美哉?不知于当时,而知于后世,一世之短,百世之长,子美之名若草堂,虽与天壤俱存可也。今日诸公之举,尊贤厉俗,其于风教岂曰小补之哉! (选自《天启新修成都府志》卷四十三,有删节)、

【翻译】

成都草堂,是唐代杜甫旧时居住的地方。草堂多次废弃,总是重新修建草堂的人,是看重杜甫的为人。今日重修草堂的举动,是巡抚都御史钟公蕃倡议的。已经修建完毕,成都府的同知吴君廷提出用书信和图嘱托我写文章记录这件事。
那挺直而起的,靠近官道的是门。门后是祠堂,祠堂后是书院。引水成为溪流,水上有桥,(人们)凭借它往来。在前门,题名为“浣花深处”。从这里进去,就是草堂。草堂的左右两边,各是屋室,缠绕四周的是围墙。东边是池塘,将桥下的水引入池塘中,水菱、莲花互相交错而生,鱼儿、飞鸟互相嬉戏玩乐。著名的花卉,当季的果树,在围墙内纷纷种着。(重修者)(在)墙外将桤树、柳树种上,仿照杜甫(居住时)的旧貌。从弘治庚申年的春天开始,在这一年的秋天修建完毕,钱财没有用多少但是功劳很大,民众不受劳苦但事情做成功了。
世人称赞杜甫,多把他作为诗人。我认为诗道从杜甫开始达到顶峰,杜甫被人们敬重,不仅仅因为诗。唐代善作文章的文人有千百人,但在后世被祭祀的,仅能用手指数出。杜甫的草堂,人人皆知,难道仅仅因为他的诗吗?蜀地从先秦到现在,几千年间,被大家祭祀的才几人。像秦朝的李冰,汉朝的文翁、孔明,都因为功德而美名流传。但是杜甫只是作为羁旅困穷的人,(便能)和他们美名并列,实在不仅仅是凭借他的诗啊。杜甫的为人,忠孝、友善、忠诚、诚信,具备高尚的节操,读他的诗,根据他朴实无华、清白自守的处事态度,一一可知。为其作墓志铭的人,不过称他为文先生罢了。唉!这怎么能足够了解杜甫呢?杜甫不被当世人所了解,却被后世人所了解,一世很短,百世很长,杜甫的美名像草堂,即使和天地一起存在也是可以的。现在众公卿的行为,是在尊重贤人,激励世俗,这对风俗教化来说怎么能称之为小小的弥补呢!

【注释】

以书与图来属予记之 属:通“嘱”,嘱托

临于官道者为门 临:靠近

夫世称子美者 称:称赞

轩然与之并 并:合并

【作者简介】

杨廷和,表字介夫,新都人。父亲杨春,官居湖广提学佥事。杨廷和十二岁时参加乡试考中举人。成化十四年,十九岁,比他父亲先考中进士。改任庶吉士。杨廷和长得英俊潇洒,性格沉静稳重,周密审慎,写文章简洁流畅有章法。喜欢考察研究掌故、民情、边防事务及一切法家理论,志向高远,心怀成为宰辅重臣的愿望。

【背景介绍】

当时武宗正在宣府打猎,派使臣赐给杨廷和羊和美酒、银两和丝织品。杨廷和上疏推辞,趁机请武宗回京,武宗没有回复。杨廷和又与大学士蒋冕骑马到居庸关,想亲自出塞请武宗回来。皇帝命令谷大用把守关门(不允许他们出关),他们才回京。皇帝命令群臣在他回京之日各做旗帜到帐前来迎接。不久因父亲去世,请求允许奔丧,武宗不答应。杨廷和再三请求,武宗才答应。内阁大臣得以守满丧期的,从杨廷和开始。服丧期刚满,杨廷和就被武宗召回。皇帝催促更为急迫,并告诫不要固执阻挠。杨廷和极力劝谏,因而请求追究拟旨的是何人,怀疑有人假借御批来实现私欲。皇帝推辞说不清楚,只是告诚所遣宦官不要过分放肆而已,但不予阻止。皇帝再次派使臣前来说明意思,但杨廷和执意不从,武宗只好作罢。江东一带连年歉收,而宦官又请求派官员督促织造。工部和给事、御史进谏,都不听从,催促内阁起草敕书。杨廷和等不奉命,趁机极力说人民困顿财物枯竭,请不要派遣。杨廷和起先屡次上疏请求退休,后来请求更加坚决。三年正月,皇帝允许杨廷和离职。第二年六月,杨廷和去世,享年七十一岁。
第2个回答  2022-08-22
译文
人生在世,有什么地方能够不经历离别?在战乱年代,短暂的分离也让人依依惜别。
远处雪岭那边朝廷的使臣还稽留天外未归,近处松州一带也还驻扎着朝廷的军队。
座中的醉客们邀请我这清醒的人喝酒,江水上空明亮的晴云夹杂着雨云,风雨欲来。
成都里面的美酒可以用来度过晚年,更何况有像卓文君这样的美女当垆卖酒。

注释
杜工部:即杜甫。因杜甫被授有检校工部员外郎官衔,因此人称杜工部。这里表明是模仿杜诗风格,因而以“蜀中离席”为题。
离群:分别。《礼记·檀弓》:“吾离群而索居,亦已久矣。”
雪岭:即大雪山,一名蓬婆山,主峰名贡嘎山,在今四川西部康定县境内,其支脉绵延于四川西部,被称为大雪山脉。唐时为唐与吐蕃边境。杜甫《岁暮》:“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又《严公厅宴同咏蜀道画图得空字》:“剑阁星桥北,松州雪岭东。”
天外使:唐朝往来吐蕃的使者。
松州:唐设松州都督府,属剑南道,治下所辖地面颇广,治所在今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内。因西邻吐蕃国,是唐朝西南边塞,故长有军队驻守。
殿前军:本指禁卫军,此借指戍守西南边陲的唐朝军队。
延:请,劝。
醒客:指作者自己。
晴云杂雨云:明亮的晴云夹杂着雨云,这里是比喻边境军事的形势变幻不定。
送老:度过晚年。
当垆:面对酒垆,指卖酒者。
卓文君:汉代女子,因与司马相如相爱而被逐出家门,而后卓文君在临邛(qióng)亲自当垆卖酒。此处用卓文君喻指卖酒的女子
第3个回答  2022-08-23

 全文翻译:成都草堂,是唐代杜甫旧时居住的地方。草堂多次废弃,总是重新修建草堂的人,是看重杜甫的为人。今日重修草堂的举动,是巡抚都御史钟公蕃倡议的。已经修建完毕,成都府的同知吴君廷提出用书信和图嘱托我写文章记录这件事。

那挺直而起的,靠近官道的是门。门后是祠堂,祠堂后是书院。引水成为溪流,水上有桥,(人们)凭借它往来。在前门,题名为“浣花深处”。从这里进去,就是草堂。草堂的左右两边,各是屋室,缠绕四周的是围墙。东边是池塘,将桥下的水引入池塘中,水菱、莲花互相交错而生,鱼儿、飞鸟互相嬉戏玩乐。著名的花卉,当季的果树,在围墙内纷纷种着。(重修者)(在)墙外将桤树、柳树种上,仿照杜甫(居住时)的旧貌。从弘治庚申年的春天开始,在这一年的秋天修建完毕,钱财没有用多少但是功劳很大,民众不受劳苦但事情做成功了。

世人称赞杜甫,多把他作为诗人。我认为诗道从杜甫开始达到顶峰,杜甫被人们敬重,不仅仅因为诗。唐代善作文章的文人有千百人,但在后世被祭祀的,仅能用手指数出。杜甫的草堂,人人皆知,难道仅仅因为他的诗吗?蜀地从先秦到现在,几千年间,被大家祭祀的才几人。像秦朝的李冰,汉朝的文翁、孔明,都因为功德而美名流传。但是杜甫只是作为羁旅困穷的人,(便能)和他们美名并列,实在不仅仅是凭借他的诗啊。杜甫的为人,忠孝、友善、忠诚、诚信,具备高尚的节操,读他的诗,根据他朴实无华、清白自守的处事态度,一一可知。为其作墓志铭的人,不过称他为文先生罢了。唉!这怎么能足够了解杜甫呢?杜甫不被当世人所了解,却被后世人所了解,一世很短,百世很长,杜甫的美名像草堂,即使和天地一起存在也是可以的。现在众公卿的行为,是在尊重贤人,激励世俗,这对风俗教化来说怎么能称之为小小的弥补呢!

第4个回答  2022-08-19
重修杜工部草堂,全文翻译如下:
成都草堂,是唐代杜甫旧时居住的地方。草堂多
次废弃,总是重新修建草堂的人,是看重杜甫的为人。今日重修草堂的举动,是巡抚都御史钟公蕃倡议的。已经修建完毕,成都府的同知吴君廷提出用书信和图嘱托我写文章记录这件事。
那挺直而起的,靠近官道的是门。门后是祠堂,祠堂后是书院。引水成为溪流,水上有桥,(人们)凭借它往来。在前门,题名为“浣花深处”。从这里进去,就是草堂。草堂的左右两边,各是屋室,缠绕四周的是围墙。东边是池塘,将桥下的水引入池塘中,水菱、莲花互相交错而生,鱼儿、飞鸟互相嬉戏玩乐。著名的花卉,当季的果树,在围墙内纷纷种着。(重修者)(在)墙外将桤树、柳树种上,仿照杜甫(居住时)的旧貌。从弘治庚申年的春天开始,在这一年的秋天修建完毕,钱财没有用多少但是功劳很大,民众不受劳苦但事情做成功了。
世人称赞杜甫,多把他作为诗人。我认为诗道从杜甫开始达到顶峰,杜甫被人们敬重,不仅仅因为诗。唐代善作文章的文人有千百人,但在后世被祭祀的,仅能用手指数出。杜甫的草堂,人人皆知,难道仅仅因为他的诗吗?蜀地从先秦到现在,几千年间,被大家祭祀的才几人。像秦朝的李冰,汉朝的文翁、孔明,都因为功德而美名流传。但是杜甫只是作为羁旅困穷的人,(便能)和他们美名并列,实在不仅仅是凭借他的诗啊。杜甫的为人,忠孝、友善、忠诚、诚信,具备高尚的节操,读他的诗,根据他朴实无华、清白自守的处事态度,一一可知。为其作墓志铭的人,不过称他为文先生罢了。唉!这怎么能足够了解杜甫呢?杜甫不被当世人所了解,却被后世人所了解,一世很短,百世很长,杜甫的美名像草堂,即使和天地一起存在也是可以的。现在众公卿的行为,是在尊重贤人,激励世俗,这对风俗教化来说怎么能称之为小小的弥补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