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树,七十不做衣,里面有什么讲究?

如题所述

这句农村俗语:“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树,七十不做衣服”,既然能够形成俗语,说明在当时,人们还是一种比较比较统一的观点。不过在今天看来,有点“扯”。那么,为什么俗语这种在生活中总结的箴言,现在不适用了呢?这因为当时的生产力、生活水平、医疗条件比较差,所以当时大多数人的寿命,不足以支撑人均60岁。如果只是按照现在的综合条件,看待古人的事,了解这句古语,偏差太大了!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在我们历史上,汉朝当时人均寿命22岁左右;在最鼎盛的唐朝,人均寿命不超过30岁;建国初期,人们平均均寿命也才50~60;而现在的我国人均寿命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在70多岁。其实这个很好理解,封建社会的时候,首先人们生产力低下,生活条件比较差,医疗水平不能与今日同日而语。当时没有现代化科技,做什么活靠体力劳动的比较多,过度的劳累会伤害人体机能,造成身体劳损;生活条件来看,就说在80~90年代,人们以富态的胖子形象代表家庭生活条件好,而现在很多人有肥胖的困扰;医疗水平也不用比,现代医学有效的延长了人们的生命。因此,根据这三种条件,就可以知道,老辈子的人寿命比较短。

如果站在这个角度上来看待这句老俗话所要表达的意思,也就好理解了。好比说古代人结婚比较早,男性10几岁就结婚了,这也是因为寿命比较短决定的一个主要因素。那么,这句老俗话,放在现在,还能给人们带来什么积极意义呢?


在这句老俗话流行的“年代”,人们由于寿命长度的因素,五十岁也没有体力盖房子了,六十岁一甲子的高寿之人也比较少,七十岁更是凤毛麟角。那么,这句话就有它存在的合适性。好比说你让现在70岁的老人,按照以前全靠人力的的情况下盖房子;80岁的老人你让他去挖坑种树;90岁的老人你让他做新衣服?你感觉他们能胜任吗?不是他们不想做,而是做不了。即便是能做,比如盖房子,种树,在我们传统百行孝为先的影响下,也不能让他们老年人出大力了。放到现在一样适用,假如说让家里老人,做超出他们力所能及的劳动,不是大不孝嘛!


因此,我们不能用现在人们的60左右的年纪,去和古代人们比较能否出力吧。更多的是让我们关爱老人,自己也比较省心。好比说我邻居家老奶奶70岁了,今年植树节前后,孩子种树她闲不住,不让她帮忙非要去,非要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结果一不小心脚踩到树坑里了,把大腿给摔骨折了,花了两万多不说,孩子伺候着,关键老人也受罪吧!到现在刚出院没多久,还要坐轮椅。所以吧,无论是老人和孩子,都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老人该退休就安度晚年吧,孩子多关心老人的健康,让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就好了。而这句老俗话,不要以现代人们的综合条件,只去看待它曾经表达的意思,大家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13
没有什么讲究。这只是古时候人们对人到了一定年龄的生活的一种描述。50不建房子,60不种树,70不做衣服。
第2个回答  2020-12-31

有句话叫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树,七十不做衣,是啥意思?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