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大洋几个铜板?

如题所述

民国时期一块大洋等于128-140枚铜板。

铜板为铜元的俗称,是清末以来所铸各种新式铜币的通称,诞生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民国成立后,铜元仍继续大量流通使用。

20世纪初,一个银元可换128-140枚铜板;一个银元可买鸡蛋150个,或150根油条。

1914年,铜元正式改称“铜币”,民国发行的铜币与清最大的区别是龙纹被换成了由稻穗组成的嘉禾纹。各省铸造的铜元大多为两面叉的国旗图案,并有“开国纪念币”或“中华民国铜币”字样。

相关国币条例介绍

1914年推出的国币条例,确定以银元为中华民国货币,当时通行的银元就有10多种,其中外国银元有鹰洋、站人、本洋等;本国银元有广东、湖北、江南、安徽等各种龙洋和吉林币、东三省币、奉天币、造币厂币、北洋币、大清银币等。

为了整顿币制,划一银币,于1914年12月及1915年2月, 先后由造币总厂及江南造币厂开铸一圆银币,币面镌刻袁世凯头像,俗称"袁头币"或"袁大头",成了流通主币。

民国时期,银元每一个,是用白银七钱三分铸成,库秤是七钱二分, 银元之下,还有两种辅币,第一级是“银角子”,南方称为“毫子”;第二级是“铜元”亦即“铜板”。

这两种辅币,并不是十进制,是要跟着银价、铜价的上落而定,所以又称“小洋”,兑换店天天有市价牌子挂出,一元能换铜板多少。民国时期银元一枚,可换铜元一百二十八枚左右。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银元

百度百科-铜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5-13

民国初期,财政厅对于各征收局所收银两,先折合台伏,再折合银元,其互相兑换之市价,通用银元一元换铜钱一千零二十二文,台伏一元换铜钱一千文,小洋每毫换铜钱九十六文,铜元每枚换铜钱八文。

钱庄货币兑换业务,主要有银元换铜钱,1元银元换1000~1300文铜钱,最多时换3300文。银元换银毫,1元银元换10个银角,每角值铜钱100~130文。



银元的不同材质分类

1、铜质银元:这种银元的形态、大小、图案完全与真银元相似,但它是以铜为主体制造出来的,因为铜质坚硬造成图案粗糙模糊,虽然外表镀银,但一磨擦,即现出铜的本质,敲击出来的声音比真银元尖亮,并伴有哨声。

2、铅质银元:是以铅充银、外为银皮内夹铅质之银元,图案与真银元基本上没有差别,但敲击出来的声音比较厚实,发闷,阴沉而带嗒音,用火烤热,随之变形,铅即流出。

3、夹馅银元:它的外层包裹两层银皮,银层比较厚,磨擦一般不易磨出痕迹。这种夹馅银元是假银元最为常见的一种,内夹铜、铁、钢、铅、锌、锡等多种成分,敲击出来的声音厚实、短促沉闷,没有转音,重量比真银元轻,通常不足25克。

4、砂版银元:这种银元是运用翻砂技术制造出来的,表面粗糙,图像模糊不清,重量在20克左右,用力向地上一砸,即可碎裂,碎裂面呈浅灰色,材质多为铅、锡等近白色金属,敲击出来的声音也比较尖亮。市场上见到的假银元多数属于这一种类型。

5、私制银元:这种银元是私人制造的,材质为银,这种伪钱主要是从台湾的钱币市场上贩来的,民国时期在海南岛铸造,因此又称琼版银元,品种有袁大头币、孙中山开国纪念币、北洋造“龙洋”币等,其共同特点是声音尖高,质量低劣,银的成色不足80%。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