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用来经历体验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4
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

1999年,一段珍贵的记者经历铭刻在生命里。通过笔试、面试,我进入电视台担任实习记者。朱老师教理论,带我跑新闻采编的老师是郭老师。那时,电视台的摄像机很重。那时,年轻的我很瘦。

郭老师似乎不太爱说话,但他教得很耐心,从调白平衡开始,到走进新闻现场拍摄,到怎样写规范的新闻稿,怎样进行非线性编辑……

郭老师负责的是重要的会议新闻,大型现场会,一些主要政府部门的新闻采访,我在跟随老师奔跑的过程中,逐渐锻炼成可以独立出去采访的实习记者。

记忆最深刻的当属采访环保部的某位领导。那天,我扛着摄像机,跟着车队辗转了阜南几处污染严重的地方(我第一次去王家坝),实地考察阜南县的环境问题。我第一次看被污染的河流看到心痛,第一次知道自己的乡亲被上游的造纸等重污染企业污染那么严重。当晚,随调研组回到阜阳,我和我的老同学——时任有线电视台记者的高思杰合作采访了环保部的领导。第二天,我们的同期声采访就上了两个台的新闻。

一个小插曲,采访结束,这位领导竟然以为我是从北京来的央媒记者,带着自己的摄像。哈哈,可能因为那时候,我的普通话正是巅峰状态吧。

后来,我还是回到了教师的岗位,继续安心做一个平凡的教师。

时间来到2020年

那天,学校通知我参加教育局组织的通讯员培训,这些尘封的记忆忽然变得鲜活生动,似乎就发生在昨天。

开启新的学习体验,有熟悉的内容唤醒旧知识,有新鲜的内容新奇而陌生,激发了我的情绪体验,既有好奇,也掺杂着少许焦虑。我对自己能不能掌握新媒体的特点、技术,心里没有谱。但,既来之则安之。不论结果,只管经历就好。

《中国教育报》记者方梦宇

她用自己采写的大量的新闻案例做了精彩的分享。

秋叶团队的余雅雯老师带着大家边学习边实际操作,手把手教。

网络大V魏振伟,把阜阳人阜阳事讲到了央媒。

《安徽日报》记者陈婉婉

党报记者的高度的引领

省教育厅信息中心蔡彬

接地气的授课内容,有高度,也实用。

白天的学习,面向全体。

晚上的学习,面向像我这样对公众号编辑一无所知的小白。

颍州区教育局刘银燕主任给大家开”深夜食堂”,加餐。

一直学,一直学,除了吃饭睡觉之外,不是在上课就是在写作业。

可是,借来的电脑总是跟我闹小脾气。

别人都开始练习了,我还打不开网页。

别人都在写作业,我只能对着无法加载,空白的电脑无能为力。

半夜了,还要给它的主人打电话咨询。

实在搞不定就厚着脸皮求助,求助组长,求助同桌,求助同事。

好在,身边的老师、学霸都很乐于助人,好在,时间也是良药。

慢慢地等待,感受等待的心理变化。

终于,在大家的轮番帮助下,我第一次编辑了公众号的推送,形成了临时链接,交了其中一项作业。终于舒了一口气。

实名感谢:刘小刀、张得升、申钊、李雅倩、谢娇娇……

感谢部分高质量照片提供者:摄影师高飞

刘主任:思路把关

张组长:技术支持

李老师:我同桌,各种帮助,人美心善技术好!

谢老师:技术支持

申班长:终极审核

没有白走的路,所有的经历都不断拓展生命的宽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