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儒、释、道思想解释当今社会存在的一些文化现象。

RT。大一中传课论文,感觉范围太广,只有朦胧的感觉,但是无法确切的说明一种文化现象。希望大家可以给一些参考意见,因为是要用儒、释、道三家或者其中一家的思想来分析,所以请大家在给出文化现象的同时可以给出一些大致的分析的点。不用太详细。
Thx。
我表示。。。现象才是重点!

儒:当代中国,已无皇权,作为意识形态的儒家文化己消失。也正因此,儒家文化彻底与霸权文化无关。无皇权支持的儒家文化,由于其切于人伦日用、培植人性善、导人性入精微致广大、善养浩然之气等等,这些独立的品性必使儒家文化仅仅作为一种文化发挥其作用。故当代中国,儒家文化的地位应定其为是一种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其能继续向前发展并为当今世人所接受的必是其固有的独立品性。这些独立品性已如前述,其是与人性密切相关的,是源于人内在心性的,非是一种与人内在心性无关的外在霸权教条。

道:道家面对残酷的现实,深入到人的心灵深处,从自然中寻找一条自我拯救的人生道路。道家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固执地守护着人的精神的尊严,辛勤地开垦着人的精神的荒漠,把人生从一切无法消除的痛苦和灾难中拯救出来,超越人生困境和世俗情欲,使人获得一种宁静的自由和圣洁的心境。老子和庄子都是隐士,但他们又不同于一般的隐者。他们的退隐不单单是为了规避无法改变的罪恶现实,也不仅仅是为了避免为虎作伥、助纣为虐,更重要的是为了寻求一种超越现实的精神自由。

释:佛教哲学蕴藏着极深的智慧,它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对概念的分析,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称誉佛教徒处在人类辩证思维的较高发展阶段上。在世界观上,佛教否认有至高无上的“神”,认为事物是处在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因果网络之中。在人生观上,佛教强调主体的自觉,并把一己的解脱与拯救人类联系起来。佛学和中国古典哲学的交互影响,推动了哲学提出新的命题和新的方法。它以独特的思想方法和生活方式,给予人们以新的启发,使人们得以解放思想,摆脱儒学教条,把人的精神生活推向另一个新的世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12-23
儒、释、道共同作用产生的文化现象,还真想不到,肯定有但是一时之间想不出来。

儒家思想在今天最集中的体现,就是春运吧。为什么会有春运?就是四面八方的人往四面八方跑,跑到一块儿就是春运。因为过年必须回家啊。
还有一个,就是公司里人们论资排辈,按资历排是正常的,国外也会这样排,但是中国人还会按年龄排。资历差一两年的人,年龄大的说话算数。
儒家文化有一个影响,就是一切社会组织都是家族的延伸。一群人在一起,经常会先通报年龄,然后论兄弟姐妹叔姨,作为日常称呼。不但形式上,心态上也会往家族化发展,年长的同事会自动担负起家族长辈类似的责任。
这个题目,儒家最好说,因为本来儒家思想就和社会息息相关。佛道比较出世,很难找例子。

佛教:报应思想深入人心,就算是新闻里也常见“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这类句子。
也会见到有人用“善有善报”激励人们做好事。

道教:中老年人疯狂痴迷养生,即使是很荒诞的说法,只要说是养生就有人买账。会出现这种现象,还是因为人们认为养生得当,延年益寿是有可能的,这是道教(不是老庄的道)思想。
疯狂养生应该和一般的健康生活区分开。健康生活就是饮食健康和锻炼身体。疯狂养生通常是迷信的养生,比如吃个什么东西能头发变黑,活到99……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12-22
不排队现象
儒:没关系的,我们要仁爱,体谅体谅他吧。
释:众生皆有佛性,说不定这是佛祖在考验我的心性,平常~~平常~~
道:别管了,无为嘛!
第3个回答  2010-12-26
在我国,自杀是第5位死因。在整个自杀人群中,大学生是其中的高危群体。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至2005年,各地共报道281名大学生自杀事件,其中209人死亡,72人存活,自杀死亡率为74.4%。2007年9月,重庆市首份大学生自杀心理调查报告出炉,调查历时半年,涉及全市10多所高校近万名在校生。结果显示:大学生中自杀意念发生率高达13%。
冰冷而残酷的数据引起了国内外不少学者和研究机构的高度重视与广泛研究。然而,纵观以往对大学生自杀问题的论述,虽然数量众多但大多未涉及到问题实质。心理学的研究角度只注重从个人心理情绪和状态去发现问题的症结,却往往忽视了自杀者外在的诸如家庭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感等因素的影响。而从生命教育的角度去探讨大学生自杀问题,不免有抽象和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之嫌,很难从根本上唤起大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上的认同。

从儒家孝道思想的视角来分析大学生自杀现象

亲恩不可忘,百善孝为先。十多年前,台湾女作家三毛自杀,其好友叶曼女士得知后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三毛太不孝!”的确,父母为大学生操劳一生,历经艰辛。《诗经》也曾感叹:“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等到他们年迈,需要儿女来尽孝、颐养天年的时候,儿女却抛下父母、先他们而去;白发人送黑发人,对老人而言是最为残忍的事。一旦大学生选择自杀,就等于粉碎与葬送了父母甚至家庭,以至于整个家族几乎所有生活的意义和未来的希望。从儒家孝道思想视角来分析大学生自杀现象,更能有助于我们从伦理层次对此问题作深入的理解。儒家孝道思想对大学生自杀问题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事亲
儒家认为行孝道首要的要事亲,即奉养父母。事亲最重要是对父母要关爱体贴,以养为先、以敬为本。孟子云:“仁之实,事亲是也。”论语云:“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孝的本质在于“敬爱而不失奉养”。孝敬孝敬,重在敬也。《论语》中讲:“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这句话意思是当我们为父母做事情或者让给父母吃佳肴的时候,我们面色难看,就是做样子给父母看,不是心甘情愿的,这能叫做孝吗?这不但是要求我们对父母要有发自内心的关爱之情,更要敬重父母。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让“老者安之”。
事亲还表现在与父母人际关系的处理上要讲究技巧和策略。特别是遇到父母与自己意见不一致时,儒家孝道认为:“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见志不从”时,要“几谏”,即委婉的建议,这主要是指跟父母沟通时要讲究方式,策略与技巧。
2.安身立命
遵守孝道除了最基本的事亲外,很重要的一方面在于要安身立命。这包括两方面:一是安身,即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不让父母担心.《论语》有云:“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当我们生病的时候,最担心的莫过于父母。从这个角度上讲,大学生自杀实际是对父母最大的不孝!俗语讲,母子连心,子女是父母身上掉下的一块肉,当子女先于父母而去时,可想父母是怎样一种感受啊!《论语》里记载,当孔子最得意的门生颜回去世时,“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孔子与颜回情同父子,当颜回英年早逝时,至圣先师发出的感叹是何等的悲壮与哀戚!二是要立命。我们来到人世间,不仅仅是敬奉父母,更重要的是要报答父母的恩情,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对他人和社会作出一定的贡献,这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孝顺。“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我们不仅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更要扬名立命,以显父母,这也是孝的重要内容。在敬奉父母的基础上,要不断地努力奋斗,开创一番事业,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为父母争光,让父母放心、安心,这是作为子女必须承担的责任与义务。而不是一味地敬奉父母、胸无大志,不实现个人的理想与价值,不去报答父母几十年的养育之情与大恩大德。“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作为有思想、有情感的人类,安身立命、以显父母是天经地义、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3.泛爱众
儒家的孝道不仅教诲我们对自己的父母尽心尽力,还应该将这份孝心,将对亲人的关爱、责任与感恩不断放大,推己及人,进而产生对他人、对社会的关爱、责任与感恩,实现“全孝”和“大孝”。《论语》中早就有论述:“子曰:‘弟子人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孔子认为孝悌是一个德行的基础,除了孝悌,还应该将对亲人的关爱推向社会上其他成员,达到“泛爱众”。而孟子概括得更为经典,“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仅是对自己亲人充分体现关爱和责任,对别人的父母和孩子一样的要体现这种大爱。
我们只有从小就关爱父母、感恩父母,并勇于为父母承担责任和义务,走上社会以后,才能自然会将这种人间的大爱、世间的至善推己及人,对他人,对社会报一颗关爱、感恩的善心,学会与人为善,正确与人相处和沟通。《孝经》中早就说过:“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一个孝顺的人,对他人和社会必然有一个善良和仁慈的心,这种爱心是可以放大、扩展、外化和“传染”的。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说“百善孝为先”,为什么说“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的道理。
孝乃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文化瑰宝,是人类良心、善心、爱心的集中体现,也是人类“现代文明”的永恒主题。当大学生们真正明白孝道的真谛,正确、合理地树立了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并以一颗赤诚的爱心面对这个温情脉脉的世界时,他们还会选择自杀吗?面对诸多大学生因爱心和责任感的缺失和淡化而最终导致的自杀现象,我们必须从加强大学生的孝道教育着手,培养大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北京大学在推行孝道教育方面可谓有独创之举:将在2009自主招生过程中进行监督举证,对不孝敬父母的学生,一经查实,不予录取。另外,在考试中有可能设置相关考查环节,淘汰那些不孝的学生。推行孝道感恩教育、关爱及责任感教育,需要社会、学校及家庭的集体倡导和共同努力,这对预防大学生自杀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是从根本上、情感上减少甚至杜绝大学生自杀的良方,它对提高大学生整体的思想道德水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回答